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学习习惯;直观 ;表象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97—01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发展。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内化的过程,而伴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活动,将是操作——表达——抽象——概括,那么,怎样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呢?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凭直观获得感知
数学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凭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的操作。如《梯形的面积》一公开课的教学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一个或两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学生操作起来,很快有人举手了。生1:我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生2:我们两个人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后,把它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生3:我拿出一个直角梯形,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生4:我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生5:我经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画一条腰的平行线,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我们约定梯形的上底用a,下底用b,高用h表示,拼成的、折成的图形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研究新图形与原梯形上底、下底、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问题进行变换,使其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难发现,在本案例中的教师有着深厚的基本功和挖掘教材内涵的能力,寥寥几语,引导学生经历了操作—联系—沟通的过程,应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然,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一节、二节课所能达到的,需要教师打破自身的惰性,钻研教材,溶数学思想方法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日积月累,学生所能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公式、定义和繁琐的计算了。
二、让学生动脑,把感知内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层次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两题复习转化思想的应用;问题: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操作: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请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借助丰富的学习材料,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归纳等操作思辨过程,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
三、让学生动口,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97—01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发展。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内化的过程,而伴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活动,将是操作——表达——抽象——概括,那么,怎样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呢?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凭直观获得感知
数学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凭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的操作。如《梯形的面积》一公开课的教学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一个或两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学生操作起来,很快有人举手了。生1:我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生2:我们两个人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后,把它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生3:我拿出一个直角梯形,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生4:我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生5:我经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画一条腰的平行线,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我们约定梯形的上底用a,下底用b,高用h表示,拼成的、折成的图形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研究新图形与原梯形上底、下底、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问题进行变换,使其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难发现,在本案例中的教师有着深厚的基本功和挖掘教材内涵的能力,寥寥几语,引导学生经历了操作—联系—沟通的过程,应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然,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一节、二节课所能达到的,需要教师打破自身的惰性,钻研教材,溶数学思想方法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日积月累,学生所能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公式、定义和繁琐的计算了。
二、让学生动脑,把感知内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层次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两题复习转化思想的应用;问题: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操作: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请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借助丰富的学习材料,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归纳等操作思辨过程,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
三、让学生动口,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