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的增质提效,应该着眼于切实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学习负担,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各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课前积极学,课堂主动学,课后轻松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增质提效”的目的。
关键词:减负;增质提效;优化
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培养拥有良好数学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所有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减负”还能“增质提效”?我认为要给学生“减负”,教师就应该自觉“负重”。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要精心准备,认真钻研。
一、课前充分准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许多的教育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造成愉快的情绪氛围,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既可以使老师满腔热情,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更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消除畏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认真备课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活动。
(1)教师方面: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吃透教材,还要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准备教具、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进程、设计作业和练习等,这是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前提。
(2)学生方面:认真做好预习工作,首先有利于他把功课学好。通过预习,初步认识学习内容,了解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通俗易懂的知识主动吸收,抽象难懂的知识带上疑问和思考在课堂中进一步探究,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第二,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学生预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的能力等。第三,有利于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鞭策”着学,而是自我激励着学。如果坚持预习,必定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二、课堂要高效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跃,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达到“减负而提质”这一目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想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情境的地位,要明白教学情境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要通过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合理地表达给学生,让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启发点,教师授课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生活常识,才能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探索,从而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对于教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要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从“满堂灌”真正走向“答疑、解惑”。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一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拿五年级学生来说,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算法等,通过预习学生基本可以理解,即使理解的不透彻,但至少会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难点”“疑点”“盲点”内容加以讲解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之间相似程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迁移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程序越高,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越小,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而一切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结合声音,动画等,既可以将知识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電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手段之一。
(四)精心设计活动,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从 “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长方体实物,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五)巧用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
三、优化课后作业结构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作业内容要精炼,做到精练、巧练、趣练和有针对性的练。2.作业要层次化,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阶梯性,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提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不搞“一刀切”。3.作业形式趣味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善了教学思路,调整了课堂结构,创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负提质”是一个过程,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一起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没有负担的学习方式,追求更加高质量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美)加里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葉季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著《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西安高新第六小学 710065
关键词:减负;增质提效;优化
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培养拥有良好数学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所有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减负”还能“增质提效”?我认为要给学生“减负”,教师就应该自觉“负重”。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要精心准备,认真钻研。
一、课前充分准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许多的教育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造成愉快的情绪氛围,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既可以使老师满腔热情,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更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消除畏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认真备课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活动。
(1)教师方面: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吃透教材,还要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准备教具、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进程、设计作业和练习等,这是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前提。
(2)学生方面:认真做好预习工作,首先有利于他把功课学好。通过预习,初步认识学习内容,了解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通俗易懂的知识主动吸收,抽象难懂的知识带上疑问和思考在课堂中进一步探究,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第二,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学生预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的能力等。第三,有利于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鞭策”着学,而是自我激励着学。如果坚持预习,必定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二、课堂要高效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跃,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达到“减负而提质”这一目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想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情境的地位,要明白教学情境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要通过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合理地表达给学生,让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启发点,教师授课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生活常识,才能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探索,从而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对于教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要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从“满堂灌”真正走向“答疑、解惑”。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一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拿五年级学生来说,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算法等,通过预习学生基本可以理解,即使理解的不透彻,但至少会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难点”“疑点”“盲点”内容加以讲解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之间相似程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迁移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程序越高,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越小,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而一切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结合声音,动画等,既可以将知识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電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手段之一。
(四)精心设计活动,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从 “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长方体实物,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五)巧用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
三、优化课后作业结构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作业内容要精炼,做到精练、巧练、趣练和有针对性的练。2.作业要层次化,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阶梯性,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提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不搞“一刀切”。3.作业形式趣味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善了教学思路,调整了课堂结构,创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负提质”是一个过程,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一起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没有负担的学习方式,追求更加高质量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美)加里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葉季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著《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西安高新第六小学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