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央关注的重点,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的都是农业发展的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云南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云南省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率的提高大批农民转化为市民,但同时大批良田消失了。耕地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这就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愈加突出。云南省是农业大省但发展农业有诸多限制,如自然环境恶劣、农民素质较低、交通落后、市场不完善,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农业现代化才能做到。
关键词: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30-03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的边疆省份,在国家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划分中,云南省属于西部。在人们的印象中,云南省是比较落后的。但在西部的诸多省份中,云南省对国家GDP的贡献还是处于中上游水平。从全国来看,云南省又是落后的。云南省处在云贵高原之上,全省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从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云南省的农业在很早时期就已经存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成果。进入21世纪之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转化为市民,大片良田转变为商业用地和建筑用地。一方面是农业用地的大规模减少,另一方面是购买粮食的人口越来越多。这一减一增,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愈加突出。虽然国务院提出严格控制18亿亩土地红线,但各省各地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建城冲动。云南省位于高原地区,山势陡峻、交通不便、耕地分散,成梯田状分布。而云南省各级政府所在地都是建在地形平坦的“坝子”之中,这些“坝子”是云南省最优质的土地,但在经济建设中,他们都被发展为商业用地或建筑用地了,使得云南省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减少。这就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格外引人注目,因而农业现代化也就具有了内在驱动力,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任务。
从云南省整体来看,云南省的农业发展也不均衡。滇中、滇东地区是云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以昆明、曲靖为代表;滇东北、滇西北的农业相對发达,主要以昭通、大理为代表;滇西的怒江、保山,滇南的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则农业发展较为滞后。众所周知,云南省有26个世居少数民族,因而云南省具有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因为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极不均衡极大的制约了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正因为农业发展的极其不均衡,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也极为迫切。
一、云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一)自然环境的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云南省大多数地方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地势西高东低,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大趋势一脉相承。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穿越全省,其中怒江、澜沧江流出国外。高山、峡谷、河流,是云南地貌的最主要特征。云南省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低,这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水资源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云南省的耕地(除了“坝子”地区)大多是在山上,就像元阳梯田那样,一层一层的。其实和阶梯是一样的。云南省的大多数地方的“梯田”其实都是旱地,它们都不是用来种植水稻,而是种植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由于“山连山,水绕山”的地理特点,云南省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都极其缺水。
云南省大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这里的土壤呈现酸性,有红壤、砖红壤。在云南省,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是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垦的,因此土壤的成熟度不高,土壤不成熟,有的土地很贫瘠。在这种土壤里只适合种植茶树、橘子树、烤烟、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因为土壤的贫瘠,为了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大规模的使用化肥。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一般都是在山上,地形陡峻,坡度较大,土地极其分散。在地理上讲,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即为不适宜耕种土地。但在云南省土地坡度接近25度的很多。土地的分散和地形的复杂,使得农民必须对土地上的农作物精耕细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二)农民素质不高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云南省的农民素质整体不高。云南省具有民族多样性的特点。许多少数民族农民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都基本不种地或者只种少量土地。他们不像农耕民族——汉族,拥有丰富是耕种经验,而这种经验是靠历史的传承所拥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大规模的发展教育云南省农民的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落后,一些农民在利用化肥、农业科技、农业节水措施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失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也是极大制约。云南省是重要的农业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批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资源本可以利用,但由于种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差距巨大,这些劳动力外流了,这些人大多属于种地能手。农业人才的流失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是致命的打击。这样一来云南省急需的人力资源变得极其紧张,造成当地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交通落后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如果交通呈现四通八达的状态,那么这个地区经济发展一定非常快,相反这个地区的经济必定缓慢。因为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人口流动的频率可以明显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处于高原之上,大多数地方山高路陡,再加上云南省好多地方自然灾害多发,如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等,云南省交通建设具有技术难度大,危险性大,耗资多,工期长等特点,因而加剧了云南省交通建设的难度。由于云南省的地形复杂、交通落后,许多道路并没有通往耕地,因而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只有靠人挑马驼,困难可想而知。
(四)市场不完善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在18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把市场的作用显现出来。目前云南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销,严重脱节。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很难销售出去。在供求关系上,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转变。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由于缺乏市场的支援,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农民的收益很低,而且由于粮食生产的分散,形不成合力。在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买方与卖方地位不平等,卖方卑躬屈膝;买方则高高在上。“卖粮难”常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粮食的销售过程中,农户过于分散,因而也不具有话语权。 (五)教育落后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目前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中,中坚分子是60后、70后和80后。60后农民大多属于文盲或半文盲,而70后农民大多只有小学学历,只有80后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因而农民的学历整体上偏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由于云南省开发的时间较晚,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在云南省的广大山区农村中,大多数地区还处于人力或畜力生产的状况,农民生产粮食靠的仅是父辈传授的经验以及农民群体相互学习、相互的借鉴经验。农民对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在云南省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农业大学和农业科研院所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也极为有限。由于学农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很窄,也极大的限制了农业学科的发展。许多学农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
(六)科技落后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科技往往推动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技术突破,解决了数以万计人民的温饱问题,使得水稻产量有巨大突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巨大作用。但在云南省科技落后的状况始终未曾改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多,而在这些人口中学习农业科技的人又少之又少。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水分、土壤、肥料、农作物的品种等等。但这些在农业科技中的技术突破都不明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资金的有限,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人才的紧缺。而在一些地区,农民急需农业科技的支持,但农业科技的推广又具有难度。
二、解决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障碍的方法
农业是云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云南省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粮食安全是云南省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民收入的增长对于云南省城镇化建设也是一种重大支持。据于此,提出解决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障碍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中的自然环境障碍主要表现为,山势过高,地势陡峻,耕地层级分布。这种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也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使用。因而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改变此种不利状况,农业现代化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这种资金投入,在短期看来收效不大,但从长期来看会有重大产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新建水库或水库的修复、加固、扩容;水沟、水渠或水管网道建设;蓄水池、水窖的建设;耕地附近是道路建设,等等。通过加大云南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完善交通系统,为云南省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化肥、薄膜、车辆的财政补贴,对种粮农民进行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现代农民。农业现代化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因而必须培育现代农民。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先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第二阶段提高农民种植水平;第三阶段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掌握;第四阶段提高农民对市场的认识,积极参与市场。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若干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额,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学校、市场等的参与。
(三)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积极参与。农民应该积极了解市场,从市场上需求的农作物数量来决定自己的种植种类和种植数量,使得自己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积极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政府应打击农产品的不正当竞争,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四)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研究。在很长时间以来农业科技的推广都是极为有限的,一方面農民对新技术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农业技术官员,也不乐意下到基层、下到田地里推广农业技术。这样就使得农业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技术得不到推广。只有把少数农业技术官员手里的技术,推广开来,才能使得技术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为社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点就是对科技的高度依赖,在培育优良品种、采用节水措施、采用保温措施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经济效益。
最后,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农民生产的粮食会有更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大使得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更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华章 .江苏省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38-247.
[2]韩长赋.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7.
[3]胡子京 .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J].沧桑 ,2013(6):176-178.
[4]王国敏,郑晔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水平及战略选择[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9-17.
作者简介:
顾磊(1989—)男,汉族,云南宣威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边疆问题。
关键词: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30-03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的边疆省份,在国家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划分中,云南省属于西部。在人们的印象中,云南省是比较落后的。但在西部的诸多省份中,云南省对国家GDP的贡献还是处于中上游水平。从全国来看,云南省又是落后的。云南省处在云贵高原之上,全省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从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云南省的农业在很早时期就已经存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成果。进入21世纪之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转化为市民,大片良田转变为商业用地和建筑用地。一方面是农业用地的大规模减少,另一方面是购买粮食的人口越来越多。这一减一增,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愈加突出。虽然国务院提出严格控制18亿亩土地红线,但各省各地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建城冲动。云南省位于高原地区,山势陡峻、交通不便、耕地分散,成梯田状分布。而云南省各级政府所在地都是建在地形平坦的“坝子”之中,这些“坝子”是云南省最优质的土地,但在经济建设中,他们都被发展为商业用地或建筑用地了,使得云南省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减少。这就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格外引人注目,因而农业现代化也就具有了内在驱动力,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任务。
从云南省整体来看,云南省的农业发展也不均衡。滇中、滇东地区是云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以昆明、曲靖为代表;滇东北、滇西北的农业相對发达,主要以昭通、大理为代表;滇西的怒江、保山,滇南的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则农业发展较为滞后。众所周知,云南省有26个世居少数民族,因而云南省具有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因为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极不均衡极大的制约了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正因为农业发展的极其不均衡,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也极为迫切。
一、云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一)自然环境的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云南省大多数地方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地势西高东低,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大趋势一脉相承。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穿越全省,其中怒江、澜沧江流出国外。高山、峡谷、河流,是云南地貌的最主要特征。云南省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低,这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水资源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云南省的耕地(除了“坝子”地区)大多是在山上,就像元阳梯田那样,一层一层的。其实和阶梯是一样的。云南省的大多数地方的“梯田”其实都是旱地,它们都不是用来种植水稻,而是种植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由于“山连山,水绕山”的地理特点,云南省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都极其缺水。
云南省大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这里的土壤呈现酸性,有红壤、砖红壤。在云南省,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是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垦的,因此土壤的成熟度不高,土壤不成熟,有的土地很贫瘠。在这种土壤里只适合种植茶树、橘子树、烤烟、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因为土壤的贫瘠,为了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大规模的使用化肥。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一般都是在山上,地形陡峻,坡度较大,土地极其分散。在地理上讲,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即为不适宜耕种土地。但在云南省土地坡度接近25度的很多。土地的分散和地形的复杂,使得农民必须对土地上的农作物精耕细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二)农民素质不高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云南省的农民素质整体不高。云南省具有民族多样性的特点。许多少数民族农民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都基本不种地或者只种少量土地。他们不像农耕民族——汉族,拥有丰富是耕种经验,而这种经验是靠历史的传承所拥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大规模的发展教育云南省农民的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落后,一些农民在利用化肥、农业科技、农业节水措施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失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也是极大制约。云南省是重要的农业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批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资源本可以利用,但由于种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差距巨大,这些劳动力外流了,这些人大多属于种地能手。农业人才的流失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是致命的打击。这样一来云南省急需的人力资源变得极其紧张,造成当地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交通落后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如果交通呈现四通八达的状态,那么这个地区经济发展一定非常快,相反这个地区的经济必定缓慢。因为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人口流动的频率可以明显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处于高原之上,大多数地方山高路陡,再加上云南省好多地方自然灾害多发,如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等,云南省交通建设具有技术难度大,危险性大,耗资多,工期长等特点,因而加剧了云南省交通建设的难度。由于云南省的地形复杂、交通落后,许多道路并没有通往耕地,因而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只有靠人挑马驼,困难可想而知。
(四)市场不完善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在18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把市场的作用显现出来。目前云南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销,严重脱节。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很难销售出去。在供求关系上,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转变。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由于缺乏市场的支援,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农民的收益很低,而且由于粮食生产的分散,形不成合力。在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买方与卖方地位不平等,卖方卑躬屈膝;买方则高高在上。“卖粮难”常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粮食的销售过程中,农户过于分散,因而也不具有话语权。 (五)教育落后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目前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中,中坚分子是60后、70后和80后。60后农民大多属于文盲或半文盲,而70后农民大多只有小学学历,只有80后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因而农民的学历整体上偏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由于云南省开发的时间较晚,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在云南省的广大山区农村中,大多数地区还处于人力或畜力生产的状况,农民生产粮食靠的仅是父辈传授的经验以及农民群体相互学习、相互的借鉴经验。农民对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在云南省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农业大学和农业科研院所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也极为有限。由于学农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很窄,也极大的限制了农业学科的发展。许多学农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
(六)科技落后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科技往往推动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技术突破,解决了数以万计人民的温饱问题,使得水稻产量有巨大突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巨大作用。但在云南省科技落后的状况始终未曾改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多,而在这些人口中学习农业科技的人又少之又少。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水分、土壤、肥料、农作物的品种等等。但这些在农业科技中的技术突破都不明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资金的有限,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人才的紧缺。而在一些地区,农民急需农业科技的支持,但农业科技的推广又具有难度。
二、解决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障碍的方法
农业是云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云南省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粮食安全是云南省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民收入的增长对于云南省城镇化建设也是一种重大支持。据于此,提出解决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障碍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对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中的自然环境障碍主要表现为,山势过高,地势陡峻,耕地层级分布。这种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也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使用。因而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改变此种不利状况,农业现代化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这种资金投入,在短期看来收效不大,但从长期来看会有重大产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新建水库或水库的修复、加固、扩容;水沟、水渠或水管网道建设;蓄水池、水窖的建设;耕地附近是道路建设,等等。通过加大云南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完善交通系统,为云南省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化肥、薄膜、车辆的财政补贴,对种粮农民进行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现代农民。农业现代化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因而必须培育现代农民。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先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第二阶段提高农民种植水平;第三阶段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掌握;第四阶段提高农民对市场的认识,积极参与市场。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若干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额,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学校、市场等的参与。
(三)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积极参与。农民应该积极了解市场,从市场上需求的农作物数量来决定自己的种植种类和种植数量,使得自己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积极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政府应打击农产品的不正当竞争,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四)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研究。在很长时间以来农业科技的推广都是极为有限的,一方面農民对新技术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农业技术官员,也不乐意下到基层、下到田地里推广农业技术。这样就使得农业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技术得不到推广。只有把少数农业技术官员手里的技术,推广开来,才能使得技术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为社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点就是对科技的高度依赖,在培育优良品种、采用节水措施、采用保温措施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经济效益。
最后,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农民生产的粮食会有更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大使得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更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华章 .江苏省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38-247.
[2]韩长赋.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7.
[3]胡子京 .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J].沧桑 ,2013(6):176-178.
[4]王国敏,郑晔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水平及战略选择[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9-17.
作者简介:
顾磊(1989—)男,汉族,云南宣威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边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