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TRIZ理论学习氛围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新突破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3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的创新型人才是根本。创新型人才(或者团队)善于传播、积累和应用各种创新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过程,又会加强和完善他们所掌握的创新方法,由此形成创新知识应用和传播扩散的良性循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钢)就是这样一个在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推广、建设方面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在引入创新方法TRIZ理论学习应用一年多的实践中,莱钢探索出一整套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培训学习模式,并配套完备了推广、管理和传承的机制,营造出技术人员随时随地主动学习应用创新方法的浓厚氛围,企业创新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加速了莱钢技术创新的新突破。
   一、激动人心的创新理论
   莱钢始建于1970年,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年产13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2005年进入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目前是山东省钢铁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奠基创业至今,莱钢立足自力更生,突出结构调整,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工艺装备,在一片荒山野岭上建立起工艺基本完备的大型钢铁企业。“八五”、“九五”期间,莱钢抓住利用外资的机遇,进行技改扩建,有效提升了工艺线技术装备水平。“十五”期间,在技改扩建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莱钢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通过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依靠技术创新,进行全流程优化,先后实施“炼铁系统超全国一流水平优化大纲”、“提高电炉核心竞争力工程方案”、“2004深度挖潜方略”等一系列系统的技术创新工程,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比如,莱钢所处的区域比较缺水,客观条件导致莱钢的发展受到限制,早在莱钢年产200万吨钢的时候,水的消耗已经使莱钢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曾有专家预言由于水的问题,其最大的生产规模难以超越年产300万吨钢,然而莱钢在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采取了“三干多串零排放”,使得单位吨钢水的消耗量从18吨下降到3.5吨,突破了这个瓶颈,莱钢于2005年达到了生产钢1000万吨以上的年生产水平,成为全国第六大钢铁企业。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发展,莱钢在规模发展上有了突破,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步很快。2007年一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13项,超过了建厂以来的总和,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9年申请专利达159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全年获授专利103件。
   站在新的起点上,莱钢未雨绸缪,深刻认识到钢铁行业经过超常扩张后必将出现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当莱钢人盘点自己,横向与先进企业特别是与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时有了很强烈的危机感。莱钢人在思考,为什么莱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建立了行业中颇具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推进、激励机制,尤其是最近10年来,莱钢投资3.8亿元重建研发大厦,购进国内外先进的实验仪器;实行首席研究员负责制;大力提升研发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其年收入从过去的几万元到目前的10万、20万甚至超过50万元,但是莱钢创新的水平、创新的能力依然与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相差很远?韩国三星公司在美国登记的专利量与我国在美国登记的专利量几乎相当,而莱钢在美国登记的专利仅仅有3项。面对这样的困惑,莱钢人在不断反思,莱钢在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和经费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投入,为什么创新水平和能力依然不能迅速提高?
   恰逢此时,温家宝总理“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批示让莱钢人茅塞顿开。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差,事倍功半。莱钢过去主要是从条件保障、激励机制等外部因素上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却忽略了关注和运用创新方法这一关键的内在因素,技术创新方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效率。正当莱钢人意识到创新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寻找适合莱钢发展需要的创新方法时,2009年6月,莱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胜生参加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举办的TRIZ理论学习班,通过对TRIZ理论的了解让他感到豁然开朗,进一步的学习又愈发体会到TRIZ理论的魅力。
   二、快速起步 开展推广应用TRIZ培训
   面对TRIZ理论这一先进的创新理论,莱钢组织专家团队认真学习其理论精髓,分析其在莱钢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TRIZ理论完全适用于钢铁企业,完全适用于莱钢,因此决定快速引进推广应用TRIZ理论。在莱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胜生的直接领导下,莱钢迅速引入TRIZ理论,2009年7月邀请专家到莱钢举办扫盲培训,近20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初步了解TRIZ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理论体系。由于众多莱钢人都渴望能够深入地学习这种创新理论,随后,采取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方式,莱钢很快举办了为期5天的首期TRIZ理论培训班。通过此次系统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了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工具和方法,并开始在实践中尝试使用TRIZ的工具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在导入TRIZ理论的基础上,莱钢进行了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之后在莱钢内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截至目前,莱钢分期分批对全体研发人员、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已培训36个班次,共计2000多人。在大力推进培训的同时,莱钢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采取了具有莱钢特色的培训模式和流程,采用了“培训项目化、项目培训化”的方式,即在学习TRIZ理论期间,要求每一位学员要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到培训班上,与老师现场交流,利用TRIZ理论的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培训方式的效果相比纯理论的灌输更有实际意义,理论能很快被技术人员所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员们的创新思路拓宽了,创新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比如,技术中心梁栋博士在“除尘粉灰经济利用的工艺研究”中,利用TRIZ理论的技术矛盾进行分析,迅速找到了“物质有害副作用”与“工艺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查找矛盾矩阵找到对应的发明原理,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型钢厂学员李江波结合H型钢生产的流程,运用物场分析和知识库,迅速发明了通过增加一个场和一种物质来阻止钢材表面锈蚀的装置并申请了专利,解决了困扰莱钢十几年来没有解决的H型钢表面生锈的技术难题,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培训中心TRIZ理论培训师朱迎春边讲课边实践,运用矛盾分析和物场分析,解决了高炉粒煤喷吹系统输送粒煤管道磨损问题,申请4项专利,实现了培训中心专利申请零的突破。在不断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方法确实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2010年莱钢的科研课题数量比前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仅一个季度就提出60多项,专利的申报量也在迅速增加。
  
   三、培养培训师团队 实现自主培训
   随着莱钢推动TRIZ理论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单靠邀请外部专家来授课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更加及时方便地实施TRIZ理论培训和应用,提高培训绩效,莱钢以培训中心为主,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TRIZ理论培训师队伍,培养培训师团队,以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培训能力。
   培训中心组织团队,按照项目开发的要求进行TRIZ理论培训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培训师们抓住一切时间研究讨论培训过程中的难题,充分利用外出考察的机会,收集创新信息、讨论研发细节、优化培训内容、研究开发方案。培训师经常深入到生产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掌握技术创新案例,以快速提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培训搜集更多的生产现场的案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团队成员反复组织试讲,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进行研究、优化,组织多次专门的试讲和验收,还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精心梳理培训流程。培训中心的领导经常和培训师一起研究培训课题和应用实践,并且带头应用TRIZ理论为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高密度刻苦的团队学习,培训师对TRIZ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迅速提升,完成了培训内容优化、课件制作、课堂组织、试讲验收等培训开发环节,形成了适应莱钢需要的自主培训能力,并于2009年10月份举办了莱钢首期TRIZ理论自主培训班,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培训学员的高度评价。自主培训以来,培训师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案例,加大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的力度,培训效果越来越好。TRIZ理论培训项目的开发成功,解决了外部专家资源紧缺和培训费制约等问题,使TRIZ理论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学员搭配上、组织方式上更加灵活高效,更为莱钢大规模分层次开展TRIZ理论培训,为TRIZ理论的应用管理,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条件。
  
   四、建立完善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
   莱钢为确保在企业内部快速有效地推进TRIZ理论的应用,制定了《莱钢技术创新方法暨TRIZ理论培训推进实施方案》、《莱钢技术创新TRIZ理论培训推进实施计划》、《莱钢技术创新TRIZ理论培训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成立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负责的TRIZ理论推进组织机构—创新推广研究室,把TRIZ理论培训推广纳入到技术创新推进工作的规划和计划中,确定了“专家引领、自主培训、全员推广、重在应用”的推广应用原则。在自主培训过程中不断研究完善TRIZ理论的培训应用推广模式和流程,摸索出普及性培训、实战训练培训、带项目培训等模式;同时完善相应的管理流程,如对厂处长实施一天的培训,对分管厂长、科级干部两天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组织“3+X”的培训,即3天入门培训,另外以项目管理为平台的X天的应用指导训练。
   莱钢还建立了TRIZ理论培训绩效跟踪提升机制,每期培训班都要进行培训学员问卷调查,制定《TRIZ理论培训绩效跟踪与提升方案》;定期组织TRIZ理论学习体会、研讨及经验交流座谈会,加深全体技术人员对TRIZ理论的认知水平;及时收集推广TRIZ理论学习应用经验和成果,定期出版《TRIZ理论学习应用简报》,推广交流TRIZ理论培训、学习、推广和应用信息。
   为帮助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TRIZ理论,莱钢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创新项目跟踪管理办法》,把技术中心和热线生产单位作为第一批项目跟踪管理试点单位,按照项目征集、筛选、跟踪指导、成果发布的流程进行管理,整个过程由莱钢的TRIZ理论培训师为各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选择工具、提出解题设想并最终解决问题。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学习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莱钢TRIZ理论推进办公室研究制定了《莱钢TRIZ理论推进奖励实施细则》。推进奖励的奖项分为三类:TRIZ理论推进先进单位、应用TRIZ理论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应用TRIZ理论的优秀管理创新案例,按类别分别在每月或者每季度评选一次,奖励标准为800元到8000元不等,并且年终还要评选出年度优秀,奖励标准为上述标准的2倍,奖励经费从莱钢技术支撑体系专项费用中列支。
   五、步入正轨 TRIZ理论学习蔚然成风
   莱钢引入TRIZ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莱钢内部学习TRIZ理论已经蔚然成风,应用初见成效,各单位纷纷要求对技术人员进行TRIZ理论培训。自2009年10月对型钢厂进行了首期自主培训以来,板带厂、热电厂、运输部、焦化厂、烧结厂、动力部等多个单位纷纷提出要求对其技术人员进行TRIZ理论培训。莱钢各二级单位已经形成了学习TRIZ理论、应用TRIZ理论的良好氛围。
   广大受训学员普遍感到通过TRIZ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之后,激活了创新思维,迸发了创新灵感。他们总结道:TRIZ理论是发现问题的探宝器、分析问题的分析师、寻找答案的导航仪、解决问题的指导师。现在,绝大多数学员都在努力锻炼自己基于TRIZ理论方法的创新思维模式,工作中遇到技术问题时,会积极、自觉地按照TRIZ理论的解题流程对问题进行分析,使用TRIZ工具解决问题,整个技术人员团队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12月已经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共18项,解决技术难题126项,立项的项目150余项。
   2011年1月,集团举行了由莱钢科协主办、莱钢职教协会承办的TRIZ理论成果评审,各单位科协分会踊跃报送TRIZ理论应用成果,共有9家分会报送了126项成果。职教协会对全部成果进行评选,筛选出32项成果提交评审,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共有22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六、完善机制 实现莱钢技术创新的新突破
   TRIZ理论的应用使得莱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莱钢人真正意识到他们找到了一条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把莱钢办成创新型企业,莱钢的领导层决定加大力度推广应用TRIZ理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推动措施。比如进一步完善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组织结构,以及创新推广研究室的工作职能和流程;完善了激励机制,做到每月对各单位TRIZ理论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优和表彰奖励,每季度发布创新成果,定期表彰奖励TRIZ理论学习应用的先进个人等。
   在一年多普及培训的基础上,莱钢的培训师团队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培训模式,即分层培训、项目管理、产权保护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培训链。为此莱钢已经和正在打造“六大基地”:培训实践基地、项目管理基地、自主培训教材编研基地、学习应用交流共享基地、应用训练及实践基地、TRIZ理论应用成果发布基地。其中,培训实践基地将培训分为四个层次:创新工程师实践培训、创新技师实践培训、技术管理者创新方法普及培训、厂处级领导宣讲培训;项目管理基地主要规范项目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自主培训教材编研基地组织培训师团队结合莱钢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莱钢内部培训的教材,目前已经编制了初级培训教材,下一步将着手编写中级培训以及高级培训的教材;学习应用交流共享基地建立TRIZ理论学习交流网站,为培训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定期组织座谈交流会,每半年内组织两次成果发布会,对应用TRIZ理论解决的优秀成果进行发布和共享;应用训练及实践基地将发挥培训师团队的作用,开发知识产权培训项目,学习专利的基本知识、专利资料的撰写、专利申报的流程,协助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完成专利申报工作;成果发布基地为宣传和共享TRIZ理论学习应用的成效,将打造多种交流、展示、发布的平台,如编印《简报》、举行成效成果发布会等。
   初步实践的成功让莱钢人对自我超越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做强莱钢的长远规划,莱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胜生这样说:“就目前来看,唯有依靠TRIZ理论才能大幅度提高莱钢的自主创新能力。莱钢拥有8000多名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如果在短期内实现这8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中至少一半的人掌握创新方法并加以应用,对莱钢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是不可估量的,莱钢也必将通过大力推行TRIZ理论,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突破!”
其他文献
磷是什么?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磷与生活的关系,很多人自然会想到磷肥和磷饲料,因为磷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使得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都不能少了这一元素。   随着近50年来磷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磷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业发展越发密不可分,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然磷与人类生活如此密切相关,为让更多人更多地学习磷化学知识,了解磷的作用和功能,更好地认识磷
期刊
关键词:金课;泰勒公式;极限  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金课”,明确指出: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讲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高等数学作为各大高校理工类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考研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函数,研究方法是极限,因此能够熟练地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泰勒公式内容比较抽象,形式也比
期刊
关键词:行动导向;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多采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即将专业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岗位工作,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以往的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中,这种教育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近年来我国航空事业对维修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人才需求。因此,进行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十分紧迫。行动导向法教学又称
期刊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专业教育;完满教育  一、完满教育理念内涵  “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赫伯特·斯宾塞一个半世纪前认定,这是教育的大事。但是,随着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应试型教育或者功利性教育的诸多弊端也随之产生。社会热点常常报道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又被坑蒙拐卖甚至被陌生人残杀等悲剧、也有一些成绩好、工作好的成年人做出谋杀亲人的极恶犯罪行为,当然更为普遍的
期刊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气象教育培训;人工增雨  气象教育培训是一项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及其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技术、方法在气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针对气象人才队伍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并使现有气象人才的业务综合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气象教育培训提高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成为各气象部门必须重视的关键问
期刊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曼陀罗绘画疗法;抑郁状态  在日常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普遍存在抑郁情绪,这往往对他们的实习与就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及时采取心理干预,从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曼陀罗绘画疗法是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开创并推广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已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是表达
期刊
关键词:线上;超星学习通;大学生;自主学习  科技的发展体现时代的进步,电子设备的发展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拉近了师生彼此的距离,借助网络的能量,可以将过去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的线下课程搬到了线上,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并设计和探索出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成功转换。各学校有效利用各种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然而,线上教学的开展使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许多问题,需
期刊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组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必然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多种新型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也层出不穷。移动教学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方式,是将电子网络平台学习作为基础,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植物组织培养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植物生物技术。近十几年该项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
期刊
摘要:《水污染控制新技术》是一门针对环境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环境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但尚处于渗透式交叉阶段。研究生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持续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慕课平台在提供了多个相关学科大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可保证授课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先進性,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因此,慕课平台为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化学、
期刊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