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实施新课程中,笔者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来开展教学,致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再现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牢牢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形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现行数学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搜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上求长方体表面积复习课时,笔者针对学生不了解教室围墙漆成绿漆的情况,把教科书上题目改编成计算教室瓷片围墙的表面积,不需过多讲解,学生很快明白了所学内容,并且还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用求表面积的方法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求贴教室的围墙要用多少块瓷片?看到学生拿着米尺和格尺去量教室的长、宽和围墙的高,以及瓷片的长、宽,学生开始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了,在学生测量和计算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这样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生活中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点滴。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有意识地把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许多应用题的教学、计算教学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但传统的教学却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普遍感觉数学知识抽象,孩子难学,教师难教。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课前先让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附近的银行、信用社,了解现在的利率是多少,怎样缴税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调节者,引导孩子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自我发现、体验成功。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某人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且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4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60本。那么这个人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联系数学和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这说明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例如:在讲授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另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们的表面积不相等时,笔者拿来一根细长的长方体木条,当场从中间断开,然后折叠,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体积没有变,但是露出两个小小的面的同时,两个大大的面被压住了,经过比较,学生就知道了体积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使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为生活所用。
(作者单位:618000四川省德阳市泰山路雅居乐小学)
一、数学再现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牢牢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形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现行数学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搜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上求长方体表面积复习课时,笔者针对学生不了解教室围墙漆成绿漆的情况,把教科书上题目改编成计算教室瓷片围墙的表面积,不需过多讲解,学生很快明白了所学内容,并且还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用求表面积的方法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求贴教室的围墙要用多少块瓷片?看到学生拿着米尺和格尺去量教室的长、宽和围墙的高,以及瓷片的长、宽,学生开始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了,在学生测量和计算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这样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生活中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点滴。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有意识地把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许多应用题的教学、计算教学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但传统的教学却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普遍感觉数学知识抽象,孩子难学,教师难教。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课前先让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附近的银行、信用社,了解现在的利率是多少,怎样缴税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调节者,引导孩子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自我发现、体验成功。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某人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且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4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60本。那么这个人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联系数学和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这说明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例如:在讲授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另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们的表面积不相等时,笔者拿来一根细长的长方体木条,当场从中间断开,然后折叠,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体积没有变,但是露出两个小小的面的同时,两个大大的面被压住了,经过比较,学生就知道了体积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使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为生活所用。
(作者单位:618000四川省德阳市泰山路雅居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