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活酶III(AT-III)与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AT-III活性水平与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AT-III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AT-III与D-二聚体检测对早期诊断DN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血浆AT-III活性;D-二聚体;糖尿病肾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01-01
糖尿病肾病(DN)主要是指患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与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病理性血栓形成以及继发纤溶亢进有关,该病可累及患者的肾小管、肾小球和肾间质[1],尿微量清蛋白检测早已被证实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损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60例糖尿病患者血浆AT-III与D-二聚体的检测,阐明AT-III与D-二聚体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选自2012年1月-11月31日我院肾病科收治的糖尿病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岁。患者全部符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用的WHO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同时排除尿路感染和其它肾疾患。血生化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等均在正常范围,但尿中微量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照组选用60例健康体检者。
1.2方法清晨采集受试者空腹12h以上的静脉血2ml,以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液与抗凝剂按9:1比例混合,以4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2小时内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Dade试剂)测定AT-III和D-二聚体。
1.3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以AT-III活性<75%为活性降低,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得出: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组血浆中AT-III检测结果降低54例,异常率9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无一例异常,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以D-二聚体>0.3mg/L为升高,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得出: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组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著升高58例,异常率9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无一例异常,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AT-III是一种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单链球蛋白,对凝血酶及激活的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约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因此AT-III活性的高低可反應抗凝作用的强弱[2]。糖尿病是导致肾脏疾患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时,常伴有血管内皮的损伤及血小板功能的亢进[3],DN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抗凝血活酶的消耗,表现为AT-III活性明显下降,但AT-III活性与DN病程是否呈负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2D-二聚体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溶解的标志物。研究发现,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DN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患者24小时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呈显著正相关[5],而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是DN分期的客观指标[6],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应肾小球的病理改变,与肾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总之,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AT-III活性水平随肾损伤病情加重而降低,D-二聚体则随肾损伤病情加重而升高,表明AT-III活性水平与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琳,邓正照.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发病机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6):459-460.
[2]武焕玲,林隆久.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4):277-280.
[3]彭永德,程长斌,王长江,等.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III及蛋白C活性水平的初步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31(6):496-497.
[4]李红,王秀芬,王燕,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J].临床荟萃,2005,20(21):1222-1223.
[5]Hu J,Wei W,Din G.Variat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Tongji Med Univ,1998,18(4):233-235.
[6]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
【关键词】血浆AT-III活性;D-二聚体;糖尿病肾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01-01
糖尿病肾病(DN)主要是指患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与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病理性血栓形成以及继发纤溶亢进有关,该病可累及患者的肾小管、肾小球和肾间质[1],尿微量清蛋白检测早已被证实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损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60例糖尿病患者血浆AT-III与D-二聚体的检测,阐明AT-III与D-二聚体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选自2012年1月-11月31日我院肾病科收治的糖尿病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岁。患者全部符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用的WHO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同时排除尿路感染和其它肾疾患。血生化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等均在正常范围,但尿中微量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照组选用60例健康体检者。
1.2方法清晨采集受试者空腹12h以上的静脉血2ml,以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液与抗凝剂按9:1比例混合,以4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2小时内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Dade试剂)测定AT-III和D-二聚体。
1.3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以AT-III活性<75%为活性降低,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得出: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组血浆中AT-III检测结果降低54例,异常率9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无一例异常,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以D-二聚体>0.3mg/L为升高,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得出: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组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著升高58例,异常率9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无一例异常,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AT-III是一种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单链球蛋白,对凝血酶及激活的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约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因此AT-III活性的高低可反應抗凝作用的强弱[2]。糖尿病是导致肾脏疾患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时,常伴有血管内皮的损伤及血小板功能的亢进[3],DN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抗凝血活酶的消耗,表现为AT-III活性明显下降,但AT-III活性与DN病程是否呈负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2D-二聚体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溶解的标志物。研究发现,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DN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患者24小时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呈显著正相关[5],而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是DN分期的客观指标[6],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应肾小球的病理改变,与肾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总之,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AT-III活性水平随肾损伤病情加重而降低,D-二聚体则随肾损伤病情加重而升高,表明AT-III活性水平与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琳,邓正照.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发病机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6):459-460.
[2]武焕玲,林隆久.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4):277-280.
[3]彭永德,程长斌,王长江,等.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III及蛋白C活性水平的初步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31(6):496-497.
[4]李红,王秀芬,王燕,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J].临床荟萃,2005,20(21):1222-1223.
[5]Hu J,Wei W,Din G.Variat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Tongji Med Univ,1998,18(4):233-235.
[6]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