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盲生音乐欣赏教学是盲生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盲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盲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对提高盲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盲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盲生初中音乐欣赏课呢?
一、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就要有“流水”。音乐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音乐教师除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各种技能、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外,对文学、历史、美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应过程,又有利于欣赏教学。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课程的安排单一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就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将题材、演唱形式或演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材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将对比的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又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为内容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或演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营造教学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盲生也不例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听音乐、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比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能想象这是怎样一个画面吗?教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老师示范斗牛的动作,让盲生用手触摸老师的肢体,以感受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听这个音乐。
五、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我先让学生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有的说:“我仿佛听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景象。”有的说:“我好像看到牛儿在河边喝水,雨儿在欢快地歌唱。”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就让会弹钢琴的一名女孩子亲自演奏这首曲子,无论是弹奏者还是倾听者都真实地体验了参与音乐演奏和倾听的乐趣,从而更加理解音乐的内涵意境。
盲生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盲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盲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好一堂盲生的音乐欣赏课,才能发展盲生的思维想象,培养盲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盲生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能力,从而提高盲生的音乐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就要有“流水”。音乐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音乐教师除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各种技能、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外,对文学、历史、美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应过程,又有利于欣赏教学。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课程的安排单一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就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将题材、演唱形式或演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材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将对比的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又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为内容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或演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比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营造教学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盲生也不例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听音乐、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比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能想象这是怎样一个画面吗?教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老师示范斗牛的动作,让盲生用手触摸老师的肢体,以感受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听这个音乐。
五、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我先让学生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有的说:“我仿佛听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景象。”有的说:“我好像看到牛儿在河边喝水,雨儿在欢快地歌唱。”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就让会弹钢琴的一名女孩子亲自演奏这首曲子,无论是弹奏者还是倾听者都真实地体验了参与音乐演奏和倾听的乐趣,从而更加理解音乐的内涵意境。
盲生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盲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盲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好一堂盲生的音乐欣赏课,才能发展盲生的思维想象,培养盲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盲生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能力,从而提高盲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