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鸦片战争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q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编年史上,鸦片战争是划开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标志,中国从此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沉沦的过程,爱国反侵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而从历史的机遇来看,这恰恰又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契机。学习西方已成为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通商”代替了广州一口的贸易,《南京条约》的签订则成为了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在中国人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然而,英国留给当时中国人印象最深、压迫感最强的则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两种异质文化在接触之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矛盾,甚至是尖锐的冲突。
  许多士大夫不能正视落后的现实,仍固守着“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观念,强调所谓的“华夷之变”,努力维护着封建的伦理纲常,反对向西方学习。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战败而惊醒,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他们感到仅靠传统的礼、义、忠、信,已不足以维护其统治,承认西方也有值得学习的长处。以魏源和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有见识的知识界人士发出了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他们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他们观察夷情,办夷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希望从此能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以增强清王朝御敌的能力。这种新观念和新思维都开创了近代挽救民族危机、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先河。但他们又认为:中国文化在本源上与西方存在着根本差异,所谓“中国之洪荒,以圣人制度文物辟之;外国之洪荒,以火轮舟船、机器、电报辟之。”这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圣人之道,而西方文化的本质是器物技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论断。“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基本框架便已形成。薛福成将其归结为“道”和“器”,后来他又明确指出:“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西器”论。即“中体西用”论。
  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深切感受到了办洋务的重要性,感受到了西学对巩固中体的重要性。“中体西用”观在李鸿章、张之洞时得到了弘扬。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张之洞亦曾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不难看出,在他们的心目中,传统观念依然是至高无上,不容怀疑的,主张在原有政治秩序和伦理信念不变的前提下,破除成规习见,而其实质在于以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纲常伦理。
  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封建主义仍笼罩整个社会的情况下,中体西用论曾起到了帮助人们吸纳西方文化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的长期存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正如一本书中曾说的那样:中体西用者虽比较开明,能够因时而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也使中国文化的结构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却没能触动它的核心,相反是要维护这个核心。
  总之,中体西用是鸦片战争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寻求出路的一种自救方案,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是洋务派在既要维护封建制度又要自强自立的夹缝中唯一可行的生存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鸦片战争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也间接地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有人提出,一堂高效率的课,应达到两个百分之七十,即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获得教师输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信息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以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损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这就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必须借助于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以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
期刊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两大要素,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活泼发展的人。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我们现在的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是让教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适应、动手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谈谈我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做法及体会。  一、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活动具有操作性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
期刊
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另一方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改变中国学生在中学各科“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次次荣登榜首而“诺贝尔奖却无人问津的僵局,我们必须大搞教育改革,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笔者根据实
期刊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学生感到这门课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以致于学完后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低下,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初中毕业升入职专的学生,对企业经济行为知之不多,对企业财务活动更多的是了解无几,突然转入这一陌生领域,又被限定在课堂上,与企业财务活动没有直接联系,无法获得企业财务
期刊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小学教育中居于首位。它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应把全面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放在首位,“爱学生”则是这一切工作的根源,而“爱学生”则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不能因片面追求学分,而忽略了学生德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他们所要学会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在
期刊
摘 要:人类“结绳计数”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自主学习,习得能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
期刊
在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尤为重要。因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有优化教学思路,注重阅读分析的指导,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做到运用自如。  纵观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教学中,应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入手,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思路则尤为关键。   一、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也是往往被忽
期刊
一、学习新知  1.研究算法  开学初,咱们学校举行了新楼落成典礼,请来了一支文艺队,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大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我发现乐队有5人,合唱队有9人。  师:这个同学的发现可真有价值。那谁能根据她们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乐队有5人,合唱队有9人,文艺队一共有几人?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人?  生:用加法。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明确指出了“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中若能很好地运用“阅读期待”,会使阅读教学更加精彩。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期待环节的创设。  一、精心导入,激发初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保持积极的、向上的情绪状态。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