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9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内科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内科;中医;临床疗效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或血管功能异常等诱发的阵发性、反复发作性偏侧或双侧头痛,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多依靠药物控制[1]。中医内科疗法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护等功效,对偏头痛治疗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医与西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旨在评估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4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除外头痛型癫痫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其中,男43例,女51例,年龄22-66(34.15±2.42)岁;病程1-12(5.51±1.27)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5mg/次,1次/d,连续治疗6周。观察组予以温经止痛及疏风通络中药方剂治疗,基础方:蔓荆子、地龙、薄荷、白芷、菊花及防风各15g,羌活、川芎各12g,细辛6g,全蝎5g,蜈蚣1条。随症加减:双侧头痛者,加用柴胡12g;巅顶头痛者,加用蒿本10g。上述方剂每日1剂水煎至300ml,分为早晚各1次温服,连续服用6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并以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疼痛度,总分0-10分,得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1.4 疗效标准
治愈:头痛及呕吐、癫痫等伴随症状完全消失,NRS降低率>90%,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大部分消失,NRS降低率75%-90%;有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显著改善,NRS降低率25%-7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16例治愈,20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9%(43/47);对照组11例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72%(37/47)。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64,P=0.019<0.05)。
2.2 头痛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的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西医临床治疗偏头痛多采用钙通道阻断剂治疗,其中,以盐酸氟桂利嗪应用最为广泛。该药可抑制脑血管的收缩,并可抑制5-羟色胺及组胺等的释放,从而增强脑细胞耐缺氧缺血能力,缓解偏头痛症状[2]。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阐明,单用氟桂利嗪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于“头风”的范畴,多因气血不畅、经络阻塞及清窍失养而致病,这与西医神经血管障碍学说较为吻合。肝功能失调则致气血不畅,进而导致全身筋脉失之濡养,上及清窍,导致脑脉淤阻而诱发头痛之症[3]。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拟用温经止痛及疏风通络中药方剂治疗,方中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薄荷及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及清利头目之功效,地龙具有清热平肝及活血通络之功效,白芷具有祛风燥湿及消肿止痛之功效,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及清热解毒等功效,还可扩张冠脉及杀菌抑菌,蜈蚣通络止痛、息风镇痉,细辛具有祛风散寒及开窍止痛之功效,羌活、防风具有祛风止痛之功效,全蝎通络止痛,全方可起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川芎、地龙、菊花、蜈蚣等多种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缺氧缺血、改善微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管痉挛等功效,从多种途径发挥抑制偏头痛发作的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以上述方剂治疗,总有效率达91.49%,较对照组的78.72%显著提高,且治疗后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与疼痛度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与申延安等[3]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佩珍.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0):383-384.
[2] 申延安,卜庆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8):178.
[3] 陈官华.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3(4):77-78.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9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内科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内科;中医;临床疗效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或血管功能异常等诱发的阵发性、反复发作性偏侧或双侧头痛,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多依靠药物控制[1]。中医内科疗法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护等功效,对偏头痛治疗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医与西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旨在评估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4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除外头痛型癫痫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其中,男43例,女51例,年龄22-66(34.15±2.42)岁;病程1-12(5.51±1.27)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5mg/次,1次/d,连续治疗6周。观察组予以温经止痛及疏风通络中药方剂治疗,基础方:蔓荆子、地龙、薄荷、白芷、菊花及防风各15g,羌活、川芎各12g,细辛6g,全蝎5g,蜈蚣1条。随症加减:双侧头痛者,加用柴胡12g;巅顶头痛者,加用蒿本10g。上述方剂每日1剂水煎至300ml,分为早晚各1次温服,连续服用6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并以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疼痛度,总分0-10分,得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1.4 疗效标准
治愈:头痛及呕吐、癫痫等伴随症状完全消失,NRS降低率>90%,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大部分消失,NRS降低率75%-90%;有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显著改善,NRS降低率25%-7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16例治愈,20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9%(43/47);对照组11例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72%(37/47)。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64,P=0.019<0.05)。
2.2 头痛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的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西医临床治疗偏头痛多采用钙通道阻断剂治疗,其中,以盐酸氟桂利嗪应用最为广泛。该药可抑制脑血管的收缩,并可抑制5-羟色胺及组胺等的释放,从而增强脑细胞耐缺氧缺血能力,缓解偏头痛症状[2]。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阐明,单用氟桂利嗪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于“头风”的范畴,多因气血不畅、经络阻塞及清窍失养而致病,这与西医神经血管障碍学说较为吻合。肝功能失调则致气血不畅,进而导致全身筋脉失之濡养,上及清窍,导致脑脉淤阻而诱发头痛之症[3]。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拟用温经止痛及疏风通络中药方剂治疗,方中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薄荷及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及清利头目之功效,地龙具有清热平肝及活血通络之功效,白芷具有祛风燥湿及消肿止痛之功效,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及清热解毒等功效,还可扩张冠脉及杀菌抑菌,蜈蚣通络止痛、息风镇痉,细辛具有祛风散寒及开窍止痛之功效,羌活、防风具有祛风止痛之功效,全蝎通络止痛,全方可起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川芎、地龙、菊花、蜈蚣等多种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缺氧缺血、改善微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管痉挛等功效,从多种途径发挥抑制偏头痛发作的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以上述方剂治疗,总有效率达91.49%,较对照组的78.72%显著提高,且治疗后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与疼痛度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与申延安等[3]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佩珍.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0):383-384.
[2] 申延安,卜庆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8):178.
[3] 陈官华.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3(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