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化”也在与时俱进
实现四个现代化(简称‘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四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与日俱进的。
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座谈会上说,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信息化也有提到,但比较少和这三化一起提,十八大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了“新四化”。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新四化”之间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李克强副总理还提醒大家注意,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李克强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的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来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党的领导人需要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四化同步”是一种新概念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十八大报告强调“四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化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做。这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也有许多问题是必须及时面对的,比如城镇化本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中国却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
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八大报告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让中国在“新四化”道路上快步走好。
“新四化”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着力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说,“新四化”为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格局指明了方向。“新四化”的适时提出,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航向,提供了民营企业家清晰的投资蓝图。有分析指出,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大幕正在拉开,对一般民营企业来说,在宏观经济企稳阶段,“新四化”的提出将为企业发展勾勒出更多的结构性机会。
据测算,到2020年前,我国GDP只要保持7%的年均增速,就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展望“新十年”,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增长格局已浮出水面。民营资本市场将在“缓周期”中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助推新增长格局构建。
“中国十年黄金增长期”受益于国内人口红利、制度红利,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经济全球化。但是,多年高速增长大量消耗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逐渐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未来经济“缓周期”中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找到新的长期增长动力。
我国第二产业一般被认为在“三大产业”中发展相对较好。但是,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业化率仅为39.9%,仍处于工业化率水平低于40%的工业化初期阶段。新型工业化之路,将在上、中、下游工业产业之间,在传统和新兴工业产业之间,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发掘真正代表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信息化以智能化工具发展为代表,与工业化紧密相连。我国近年来信息化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但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份额中,我国产品占比仅为个位数,美国早已超过30%。近年来,我国物联网等领域快速发展,为“更有技术含量”的增长带来希望。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城镇化在我国并不是新的概念,但未来的城镇化具备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证明,城镇化一定要与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国土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众多社会改革协调推进。这其中蕴含着我国经济巨大的可持续增长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驱动力,是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必经之路,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探索粮食优质高产、绿色生态安全发展路径。尤其需要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解决“靠天吃饭”、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在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势将逐步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靠拢。在实现新四化的宏伟目标中,民营经济必将大有作为!
实现四个现代化(简称‘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四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与日俱进的。
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座谈会上说,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信息化也有提到,但比较少和这三化一起提,十八大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了“新四化”。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新四化”之间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李克强副总理还提醒大家注意,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李克强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的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来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党的领导人需要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四化同步”是一种新概念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十八大报告强调“四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化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做。这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也有许多问题是必须及时面对的,比如城镇化本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中国却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
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八大报告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让中国在“新四化”道路上快步走好。
“新四化”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着力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说,“新四化”为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格局指明了方向。“新四化”的适时提出,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航向,提供了民营企业家清晰的投资蓝图。有分析指出,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大幕正在拉开,对一般民营企业来说,在宏观经济企稳阶段,“新四化”的提出将为企业发展勾勒出更多的结构性机会。
据测算,到2020年前,我国GDP只要保持7%的年均增速,就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展望“新十年”,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增长格局已浮出水面。民营资本市场将在“缓周期”中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助推新增长格局构建。
“中国十年黄金增长期”受益于国内人口红利、制度红利,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经济全球化。但是,多年高速增长大量消耗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逐渐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未来经济“缓周期”中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找到新的长期增长动力。
我国第二产业一般被认为在“三大产业”中发展相对较好。但是,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业化率仅为39.9%,仍处于工业化率水平低于40%的工业化初期阶段。新型工业化之路,将在上、中、下游工业产业之间,在传统和新兴工业产业之间,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发掘真正代表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信息化以智能化工具发展为代表,与工业化紧密相连。我国近年来信息化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但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份额中,我国产品占比仅为个位数,美国早已超过30%。近年来,我国物联网等领域快速发展,为“更有技术含量”的增长带来希望。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城镇化在我国并不是新的概念,但未来的城镇化具备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证明,城镇化一定要与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国土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众多社会改革协调推进。这其中蕴含着我国经济巨大的可持续增长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驱动力,是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必经之路,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探索粮食优质高产、绿色生态安全发展路径。尤其需要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解决“靠天吃饭”、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在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势将逐步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靠拢。在实现新四化的宏伟目标中,民营经济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