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著”中演变出的陈氏“三利”原则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政府有利,对当地的人民有利,然后才是对企业有利。
  
  60年前,毛泽东运用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创立了新中国。而在60年前出生的陈江和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却在此后数十年中,笃信毛泽东思想并继承发挥这一思想,创立“利民、利国、利业”的“三利”原则,奉之为企业文化核心。
  
  汲取毛泽东思想精华
  
  陈江和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华侨学校度过。那时候,课外读物很少,学校课本是学生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后来因家贫上不成学,他就在做生意之余找毛泽东文章来读。他把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的精华,应用到企业文化上,效果显著。“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他经营企业的座右铭。
  1985年,陈江和投资1亿美元进入纸浆行业。这是他第一次做如此大的项目。没有想到,困难重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困扰让他吃尽了苦头,企业也经历一波三折,甚至濒临关门。
  “以前做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的项目,一般都只考虑项目本身,而上亿元的项目就需要考虑大局。企业做大了,其发展不但是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企业与其他行业以及与国家的关系。”陈江和说。经历种种困扰,他开始总结教训,从而有了现在著名的“三个有利”原则。
  “我现在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考虑‘三个有利’,也就是对政府有利,对当地的人民有利,然后才是对企业有利。在持续成长中追求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自己有利,人民没有利,政府没有利,一定搞不久的。如果企业做的对老百姓有利,对当地的政府有利,你就可以长久生存,也才有利可赚。虽然我们很多事情,是通过政府去解决的,但你如果没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到动乱时期就很难生存。‘三个有利’,可以说是商战求胜的法宝。”陈江和这“三个有利”是从经历中体会,也跟毛泽东思想有关系。“毛主席书里面讲到要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鱼水关系。毛主席有很多东西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和群众打成一片
  
  陈江和做纸浆厂是从零直接做到100万吨,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从国外请的设计顾问根本瞧不起我们,后来还撤出了。员工都耿耿于怀,我劝大家不要生气,要争气。结果没几年,原子弹爆炸了。”对于自己创造出的世界纸浆工业的奇迹,陈江和与金鹰的员工都无比地自豪。
  “没做过,不等于不会做。中国人就是这样,没原子弹,做一个出来,没卫星,也给你做一个出来,自力更生。但不要莽撞,我们做之前,足足花了两年去学人家,多考察,多学习,多用好的人。不懂的不要装懂。做事前,三思、四思、多思而后行,正式决定后,义无反顾。”他强调:“我喜欢观察研究,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每次做什么,都要去请教这个行业最成功的,也要去找最失败的,大家说这个人都失败了,你还找他?要参考他的意见,不要重复他的错误。正反面要结合起来,毛主席的矛盾论嘛。”印尼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国家做生意是非常不容易的,开始在苏门答腊岛建厂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苏门答腊岛地处偏僻的地方,但是要在那里建世界上最好的纸浆厂就一定要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为他们办实事,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就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自己自足的能力。陈江和“利民、利国、利业”的经营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建厂后,就考虑到应扶助农民生产。那里的土地采用天然肥比较好,于是就先养牛,肥料可以利用。不到现场亲身了解是不会想出这样计划的,谁能想到搞大工业化,还要教人怎样养牛。”陈江和在哪里建厂,就会把哪里百姓的富裕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带动当地百姓致富,他们专门在工厂所在的社区设立了培训中心,免费培训附近农民,教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制定和推行了包括综合农耕体系、社区种植园方案、中小企业扶持方案、职业培训和教育支助在内的多项帮扶计划。并主动肩负起协助建设路桥、电力、用水、医疗和文化等社区基础设施的责任。另外,他还在当地兴建校舍,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资助乡村教师并常年设立奖学金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现已有12000余名学生受益。现今,陈江和摸索出的这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已在“金鹰”旗下各公司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在苏门答腊岛,“金鹰”集团有一个深受百姓欢迎的的“社区发展计划”。集团设有4个培训中心,免费培训附近农民,教他们种植、养鱼、养牛。至今,集团已经共免费培训了2940名农民。
  
  “三个有利”成商业法宝
  
  任何一个到苏门答腊岛金鹰集团工厂参观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批农民正在培训中心认真地听课。田头地间,各色蔬菜生机盎然;牛栏鱼池里,牛欢鱼跃。憨厚热情的本地农民会送给参观者他们亲手制造的蜂蜜。
  在鱼池旁,农民会指着一种鱼自豪地说:“这种鱼是老板最喜欢吃的,我们养得很好。”那脸上洋溢的是极为淳朴的笑容。在这笑容中更易感受到“三利原则”的力量。
  只有对当地的人民有利,对所在国家地区有利,才能对企业有利,才能在持续成长中追求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凭借“三个有利”这个商业法宝,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印度尼西亚国内发生大规模骚乱,华人成为当地暴徒攻击的首要对象,众多华人店铺被洗劫一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金鹰”集团却在这两个危机中仍然屹立不倒,企业规模还扩大了2倍,利润赚了4倍。“我读了很多毛泽东的书,里面讲到要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鱼水关系。我做生意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我的工厂是老百姓的生计来源,有人要搞破坏的时候,群众就阻拦说‘这是我们的饭碗,不能破坏’。”陈江和得意地说。这“商农鱼水情”,让陈江和的工厂每次面临动荡政局时都会得到当地群众的自发保护,让“金鹰”在印尼的华商中成为了一个“传奇”。
其他文献
学会买东西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你要知道在哪里买什么。你需要了解品牌的区别,不仅仅是限制在它们的logo上和设计风格上。要知道,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产品。比如最明显的,大家都知道Burbbrry的风衣和Chanel的套装。所以,当经济紧缩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知道买什么,更要知道去哪里买什么。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那么,我们就马上来为你补习一下你身上最重要的6个单品的超高级品牌。    salvat
期刊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论坛的主题凸显了浓重的危机意识,就是往年例行的文艺演出与烟火表演也被取消。因为,自金融风暴爆发以来,经过各国的努力,参考2009年全球经济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欧美经济的“谷底”仍旧深不见底。所以,如何解决“危机与挑战”,是参会代表们必须集中精力思考讨论的事情。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
期刊
“外有外企大鳄、内有恶性竞争;民营企业的生存本来就艰难。现在自己年纪大了,想做一点事,精力、脑力、体力已经不够用。所以,与其等死还不如等待被外企收购,反而是我最好的归宿。把企业卖出一个好价钱然后自己就可以太太平平地去养老。”    折腾了半年的“可口可乐喝汇源”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计划。公告称:“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
期刊
走在悉尼唐人街上,笔者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条街几乎代表了当地华人在澳艰苦创业的不凡业绩以及历代华人所经历的沧桑变化。时至今日,唐人街不再是旧日华人的庇护所,唐人街上的居民们早已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中,而新生的一代,则更乐意认同自己的根在万里之外的中国。    华人最强音:我们也要发言权    祖籍广东肇庆的黄肇强,是澳大利亚一位很出名的医生、著名侨领,现任新州上议员。他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言人
期刊
2009年2月,《全球化中的东南亚唐人街》摄影展在东南亚各国巡展。作为新加坡的第三代华人,摄影师庄吴斌用自己独特客观的镜头记录了当代东南亚各国唐人街的历史、现状与变化。在庄吴斌看来,东南亚的唐人街呈现同中有异、复杂多变的面貌,很难一言概括。  与东南亚唐人街一样,目前全球各地的唐人街都在面临新移民冲击、人口老龄化,街区商业化、文化多元化的问题,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老移民、新移
期刊
今天的海外华人已经逐步摆脱“华人就在唐人街”的状态,日渐融入到了居住国的主流社会中。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所说:“在硅谷、在华尔街,在主流社会和跨国公司,可以说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处处都有华人的身影。”这些华人,有知识、有阅历、有地位、有财富,更有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无论是对祖国大陆还是对所在国。    叶焕荣  唐人街外的英国华人首富  在英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人们都
期刊
你如果走在纽约曼哈顿区的唐人街上,你准会以为你是身处在中国的某个小县城里。路边的餐馆里可以吃到广东叉烧和北京烤鸭,超市里可以买到康佳彩电和青岛啤酒,广东话、北京话、上海话——中国各地方言的声调在空气中穿梭,而街边的老人一边看着中文报纸、一边打着麻将。  从17世纪开始,唐人街就与中国的海外移民一同出现。1673年,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记载:“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
期刊
陈江和,男,1949年出生在印尼,祖籍福建莆田。  印尼首富。现任欧洲国际工商学院理事会成员、沃顿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和沃顿亚洲执行委员会成员、四川省华商会荣誉会长、苏州大学名誉董事长、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    他用39年的时间,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店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集团之一,是世所公认的“商业奇才”。  他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纸浆厂、世界级造纸厂和世界林业组织中最大
期刊
我不怕做错,只怕每次犯同样的错误。    26岁成为亿万富翁,60岁成为印尼首富,有人说他是创业奇才,有人说他“创造了奇迹”,殊不知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同样也有艰难曲折,同样也经历过生死关头。是什么让他一次次挺过危机和难关,他的回答是:勤奋加上不同的策略。    第一桶金赚了几百万美元    出生于印尼的陈江和与新中国同龄,这也许是他和很多出生于海外的华人相比,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与智慧的一个原因。
期刊
合理开发和再造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一体化完整产业链。    陈江和喜欢说的一个词是“一体化”。他的这个理念贯彻在整个金鹰集团的运作中,也是他在危机面前保持不败的“法宝”。正是这“一体化”理念,让陈江和在承担社会责任及环保义务的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建立起了从种植园至精炼厂的“一体化”综合运作模式,并带动整个棕榈油加工业的发展。而他的“一体化”模式的最得意之作,却是他在印度尼西亚廖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