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迥异,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种差异,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导致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薄弱生“吃不了”。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 学习差异的现状分析
1.认知因素的差异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反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在计算机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性内容兴趣不是很高,他们热衷的是计算机中的小游戏、上网等。有的学生上课思想易集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观察力强,诸如此类的认知因素形成了学生的学习差异。
2.基础知识、技能差异
基础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已多次参加过计算机竞赛,进入初中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而有些学生则几乎是“零起点”的水平,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这种两极分化给教师的统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对学习差异的正确认识
1.尊重差异,差异客观存在
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永恒的。具体到教学中,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学生的智能、学习动机兴趣、学习风格、思维、接受与反应速度、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的差异以及认知准备的差异等。教师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利用差异,差异是一种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利用得好就可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能正视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变通方法与策略,变不利为有利。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态度、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
例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页设计”是师生普遍感到比较难的教学板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并利用“优秀生”这一有利“资源”去指导“困难生”的上机学习。通过挖掘学生信息技术潜能和团队智慧,学生可以在差异中丰富与拓展自己,使人人学有价值、体验成功、各有发展。
● 利用学习差异的实施策略
1.面对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在对不同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于优秀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中等生,重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优秀生靠近;对于困难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加强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例如,在学习Excel中电子表格的数据计算时,要求学生计算一张学习成绩表上语文、数学、外语的总分。笔者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和“Σ自动求和”两种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对于困难生,只要求学会其中一种方法;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出更高一些的学习要求,能比较这两种数据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能自行尝试与探究使用函数计算的方法,以提高其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善待差异,注重教学的情感过程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素材来设计制作“上海旅游”的网页。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纷纷动手实践与制作。对于一些优秀的网页作品,如主题明确、图文并茂、色彩搭配非常合理且有一定创新的,笔者给予极大的赞扬,并将其挂在校园网上展示;对于那些设计简单,能基本达到要求的网页作品,笔者在肯定其努力成果的同时,要求今后能进一步提高网页制作能力。
3.适应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中,有些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对于那些有基础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容易使他们失去信心,降低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计算机DIY》一课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知识,考虑到本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可能不会特别感兴趣,因此应避开纯概念的讲解。笔者通过对一台旧电脑的“解剖”,帮助学生一步步地领会电脑中一个个零件是如何组装起来的,了解有关的硬件设备的功能,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非常浓厚。此时,适时地让每位学生在一个名为“计算机超市”的小程序中“虚拟”配置一台电脑,让学生在给定的价格内选择合适的硬件组配成一台电脑。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笔者推荐了一些购买电脑的网站,像京东商城、电脑之家等,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更多硬件配置及价格。
● 利用差异,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课堂上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差异,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笔者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首先对班中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进行“强弱”组合,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一般是三至四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要有一定的分工,分别设置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或参与讨论者。同时,小组的角色分配根据学习后的实际情况作适时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带动和感染了同组其他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
● 评价差异,实现及时客观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课后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依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求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在统一要求、集体施教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差异,要让优秀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困生迎头赶上,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 学习差异的现状分析
1.认知因素的差异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反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在计算机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性内容兴趣不是很高,他们热衷的是计算机中的小游戏、上网等。有的学生上课思想易集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观察力强,诸如此类的认知因素形成了学生的学习差异。
2.基础知识、技能差异
基础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已多次参加过计算机竞赛,进入初中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而有些学生则几乎是“零起点”的水平,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这种两极分化给教师的统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对学习差异的正确认识
1.尊重差异,差异客观存在
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永恒的。具体到教学中,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学生的智能、学习动机兴趣、学习风格、思维、接受与反应速度、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的差异以及认知准备的差异等。教师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利用差异,差异是一种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利用得好就可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能正视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变通方法与策略,变不利为有利。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态度、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
例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页设计”是师生普遍感到比较难的教学板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并利用“优秀生”这一有利“资源”去指导“困难生”的上机学习。通过挖掘学生信息技术潜能和团队智慧,学生可以在差异中丰富与拓展自己,使人人学有价值、体验成功、各有发展。
● 利用学习差异的实施策略
1.面对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在对不同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于优秀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中等生,重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优秀生靠近;对于困难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加强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例如,在学习Excel中电子表格的数据计算时,要求学生计算一张学习成绩表上语文、数学、外语的总分。笔者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和“Σ自动求和”两种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对于困难生,只要求学会其中一种方法;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出更高一些的学习要求,能比较这两种数据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能自行尝试与探究使用函数计算的方法,以提高其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善待差异,注重教学的情感过程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素材来设计制作“上海旅游”的网页。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纷纷动手实践与制作。对于一些优秀的网页作品,如主题明确、图文并茂、色彩搭配非常合理且有一定创新的,笔者给予极大的赞扬,并将其挂在校园网上展示;对于那些设计简单,能基本达到要求的网页作品,笔者在肯定其努力成果的同时,要求今后能进一步提高网页制作能力。
3.适应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中,有些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对于那些有基础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容易使他们失去信心,降低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计算机DIY》一课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知识,考虑到本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可能不会特别感兴趣,因此应避开纯概念的讲解。笔者通过对一台旧电脑的“解剖”,帮助学生一步步地领会电脑中一个个零件是如何组装起来的,了解有关的硬件设备的功能,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非常浓厚。此时,适时地让每位学生在一个名为“计算机超市”的小程序中“虚拟”配置一台电脑,让学生在给定的价格内选择合适的硬件组配成一台电脑。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笔者推荐了一些购买电脑的网站,像京东商城、电脑之家等,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更多硬件配置及价格。
● 利用差异,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课堂上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差异,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笔者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首先对班中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进行“强弱”组合,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一般是三至四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要有一定的分工,分别设置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或参与讨论者。同时,小组的角色分配根据学习后的实际情况作适时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带动和感染了同组其他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
● 评价差异,实现及时客观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课后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依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求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在统一要求、集体施教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差异,要让优秀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困生迎头赶上,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