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30125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能源行业特别是能源央企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分别占世界的34%、31%,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比重接近50%,煤电装机占比历史上首次低于50%。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此外,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建立了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电力系统自主可控工控领域相继取得了重要突破,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具备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制造能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安全可靠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等等。这些都为能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以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从能源行业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能源结构高碳化特征明显。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结构“一煤独大”,煤炭等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能源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8%,清洁低碳转型任务重。同时,我国人均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单位GDP能源消耗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节能降耗空间大。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占能源行业排放量的41%左右,在2020年全国7.6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中,煤电发电量占比高达65%左右,电力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能源电力系统碳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电力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二是供电保障面临更大难度。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2021年以来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有的正在征求意见中,全力为风光电发展创造有利政策条件。预计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比接近50%,2060年接近80%。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强随机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以及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交互式设备大量接入,电力系统将呈现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双高”特点,在供需平衡、系统调节、稳定特性、配网运行、控制保护和建设成本等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随着新能源占比快速提高,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增加,短期内能源转型需要付出一定经济代价,中长期看,电力发展的清洁目标与经济目标逐渐重合,能源转型将更多基于市场自主选择。
  三是低碳技术创新还需加力。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技术支撑。当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低碳前沿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及储能、氢能技术等仍处于发展期、成长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还需要加大力度。比如,储能在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新型储能发展仍面临经济性、安全性等制约因素,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对新型储能项目的规划引导、备案建设、并网运行、监测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目的就是进一步规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促进新型储能有序、安全、健康发展。再如,CCS、CCUS技术还存在能耗大、成本高等问题,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面临阻力和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而不是软指标。为实现3060目标,国家将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发展以风光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是加快调整电源结构。推进能源供给革命,紧紧抓住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一关键,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發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安全稳妥推进核电开发,不断提高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水平。有序发展气电,发挥气电作为调节电源在新旧系统交替中重要的过渡桥梁作用。加快电气化进程,积极推进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加快电能替代,推广电驱动、电加热等技术,大幅提升建筑交通领域电气化水平。
  二是着力增强调节能力。积极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逐步实现由主力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释放其大规模存量调节能力。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消纳更多新能源做好准备。积极发展“新能源+调节性电源”模式,灵活选择风、光、储或一体化互补开发模式,平抑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提高电源侧出力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用好存量、严控增量,有序推进现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减少碳排放。
  三是全面提升低碳技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能源技术科技联合攻关,积极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风电、光伏发电,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等技术。抓好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综合智慧能源、储能、氢能等技术研发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尤其是中央能源企业要超前布局低碳前沿技术,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四是有效建立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碳市场应对和管理能力。研究碳排放权、用能权及电力市场等多市场耦合发展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融合发展,将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交易产品、参与主体、市场机制深度融合,形成低碳绿色“产品”在各环节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减排动力。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资源,推动电力系统由“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
  五是积极塑造绿色形象。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绿色办公、绿色生活,推广采用节能环保汽车、高效能设备,强化建筑、供暖、家居家电节能,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加强国际低碳领域合作,加大境外新能源项目开拓力度,高质量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故事。积极构建常态化碳信息披露机制,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提升绿色低碳品牌形象。
其他文献
来自《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目前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将近1摄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摄氏度,也有研究认为可能会高出4-5摄氏度。这将对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造成冲击,例如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疾病传播风险等,也会给经济、社会造成损害。不过,社会各界对于这个损害到底有多严重,还存在一些分歧,进而对是否应该为碳中和付出短期的经济代价存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的复杂情形。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事件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风险的有效治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的福祉造化而努力奋斗。一、构建人类命
一、如何继续深入推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业  如何深入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实践中取得切实的效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的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如何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呢?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
笔者在《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一文中在这方面做过系统分析,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思想来源和客观依据,以及重大意义三个部分。  依据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进一步指出,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宣传,推进这方面的实践。  当前国际形势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这是二战后发生的一次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疫情。这次疫情充分证明:作为人类生活的最重
2020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党中央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由既往“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内为主、内外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疫情叠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中国应对国际不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将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重大影响,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已出现拐点,且人均碳排放低于美国和欧盟、单位GDP碳排放也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碳排放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据201
期刊
一、未来5-3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未来5到3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经济改革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
一、新比较经济学  我研究转轨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很多人喜欢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确实有特殊的问题,特殊的事情,特殊的约束。但倘若我们把眼界放宽一些,不仅看中国,也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时还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非常相似,并不那么特殊,比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金融市场问题、劳动力问题、腐败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不平衡带来挑战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持续复苏态势。进入二季度,受基数较快抬升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高位回落,但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总体判断,我国经济正在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同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常态化进程。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经济增速将逐步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源泉,表现为在经济体的边际报酬不断递增的同时,要素流动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少数核心区域集聚。在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如何从集聚发展走向协调发展,这不仅是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破解效率与公平冲突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理论上亟需回答的两难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