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王昊然
导演:周小倩
演员:宋忆宁 李建华 徐漫蔓 付雅雯 刘春峰 曹杨 王海鹰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异乡人》成功撩拨到了我的心弦。在各种爆笑喜剧、改编剧广受欢迎的市场,原创话剧《异乡人》如一首散发着淡淡哀愁的散文诗,显得格外清新。
开场时两位主人公遭受的厄运(有同性恋倾向的儿子早逝)已经发生,全剧展示的是两人走出煎熬、试图恢复正常生活的心理过程。他们周围的人以及他们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冲突要么引而不发、要么弱化、要么把有可能激化的外部矛盾引向内心。看似乡村生活即景的描绘,却呈现出都市、城镇、农村三个家庭不同生活追求所导致的不同生活状态,抛给我们许多现实的问题。整出戏不做戏剧性的放大、集中、强化,而是“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契诃夫)
于是,我看到了一出平静地展现几个人的生活,却引起我心灵激荡的好戏。剧里充满了多重对话——玛格丽特与丽丽、拥有与失却、记忆与遗忘、现实与梦想、都市与故乡、归家与离家——令我忍不住去梳理主题表达的蛛丝马迹。
该剧原本的剧名是《玛格丽特在希望的田野上》,与编剧的其他作品如《森林海中的红楼》《爆·蛹》有着一致的文艺范儿,但估计是剧名风格与最终舞台呈现的现实主义不符,主创修订之后的名字《异乡人》倒符合正剧了,却因其明确的含义而易使观众忽略该剧其他主题,或者说“异乡”这个意念太过强大而掩盖了其他。剧中苏敏和关洵从小山村走到美国再定居上海,代表了进城与返乡、出国与海归的四种他乡者状态。想超越困顿闭塞生活而努力远走他乡,漂泊的路上疲于奔命,时常忘记为何出发,我们便只是在路上而已。然而在某个时刻,不得不承认,“异乡人”这个称呼一出,便几乎能击中所有人,停下来,怀念一下过去和故乡,抚慰一下依旧在辛苦狭隘中的自己。对异乡人的人道关怀,这,是该剧的社会问题层面的主题。
与“异乡”对应的是“家”。我们之所以有异乡感,是因我们在寻根。剧中丽丽和苏阳对家都毫无眷恋;而关洵和苏敏则不停地试图能够归家,争论着上海和故乡哪个是家,他们在香港儿子的公寓、在上海自己的家、回故乡父母故居,可无论逃到哪里,都得不到记忆中的家能给的安宁,他们的痛苦无法解脱。终于,他们明白了“如果我们必须要面对,就不该去逃避”。这,是该剧的深层主题。
事实上,男女主人公寻家不是最高目标,他们的终极任务是能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像《樱桃园》中樱桃园的拍卖只是一个背景事件,《异乡人》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开场之前,剧中展示给观众的是两位主人公对该事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种情绪,不是情节,当他们终于能够正视,心理达到另一维度上的平衡时,戏便结束了。因此,该剧以夫妻二人从逃避到接受儿子离世的残酷现实为贯穿动作。主创选择了一个颇巧妙的表现方式:走(得不到心灵慰藉后选择离家)。戏的前半部分母亲苏敏总要走,带儿子关关回家,后半部分层层加强父亲关洵的精神崩溃,直到儿子下葬时他才想走。两个人的悲痛一个是坦然的,一个是隐藏的,因而在“走”的表达上,苏敏是开始就镇定地坚决地要走,关洵则是最后惊慌失措地想要逃走。在这个情感高潮处,苏敏道出自己是在替关洵悲伤,那一刻观众被关洵的沉痛父爱、他为保护妻子而努力掩饰悲怆的一往情深、妻子洞悉一切先配合后拯救的用心良苦深深打动。
爱是人类永恒的情感需求,施予爱或收获爱,失去爱或拥有爱。剧中这对遭受厄运的夫妻,在“谁该对儿子的死负责”的尖锐攻击争吵之后,苏敏说:“答应我,无论我们如何争吵,谁也不要离开谁好么。”他们在崩溃边缘回忆美好初见,这情意支撑他们走过备受煎熬的心路;他们替彼此默默抵挡苦难、相濡以沫才见心安之家,“海洋把海洋藏起来了,你就是海洋,现在,我终于找到你了。现在,你跟我回家,好么。”所以,爱才是生存的信仰,这便是该剧的原始主题核。
凭借对社会问题观察的敏锐性、对主题挖掘的深刻性和舞台表达的丰富性,《异乡人》显示出现实主义戏剧的力量。用传统戏剧样式表达当下社会问题、当代人生存状态——真正的现实主义戏剧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引发我们普遍性的共鸣,把我们从麻木的生活中唤醒,我们为剧中人命运一声叹息,并为自己在进行的相似人生而落泪。在市场当道之际还有戏剧人潜心做现实主义戏剧,拒绝花样狂欢、放弃孤芳自赏,忠实反映生活,实属难得。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才是真正地尊重观众——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戏剧永不过时,且值得我们呼吁更多的诚意之作。
导演:周小倩
演员:宋忆宁 李建华 徐漫蔓 付雅雯 刘春峰 曹杨 王海鹰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异乡人》成功撩拨到了我的心弦。在各种爆笑喜剧、改编剧广受欢迎的市场,原创话剧《异乡人》如一首散发着淡淡哀愁的散文诗,显得格外清新。
开场时两位主人公遭受的厄运(有同性恋倾向的儿子早逝)已经发生,全剧展示的是两人走出煎熬、试图恢复正常生活的心理过程。他们周围的人以及他们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冲突要么引而不发、要么弱化、要么把有可能激化的外部矛盾引向内心。看似乡村生活即景的描绘,却呈现出都市、城镇、农村三个家庭不同生活追求所导致的不同生活状态,抛给我们许多现实的问题。整出戏不做戏剧性的放大、集中、强化,而是“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契诃夫)
于是,我看到了一出平静地展现几个人的生活,却引起我心灵激荡的好戏。剧里充满了多重对话——玛格丽特与丽丽、拥有与失却、记忆与遗忘、现实与梦想、都市与故乡、归家与离家——令我忍不住去梳理主题表达的蛛丝马迹。
该剧原本的剧名是《玛格丽特在希望的田野上》,与编剧的其他作品如《森林海中的红楼》《爆·蛹》有着一致的文艺范儿,但估计是剧名风格与最终舞台呈现的现实主义不符,主创修订之后的名字《异乡人》倒符合正剧了,却因其明确的含义而易使观众忽略该剧其他主题,或者说“异乡”这个意念太过强大而掩盖了其他。剧中苏敏和关洵从小山村走到美国再定居上海,代表了进城与返乡、出国与海归的四种他乡者状态。想超越困顿闭塞生活而努力远走他乡,漂泊的路上疲于奔命,时常忘记为何出发,我们便只是在路上而已。然而在某个时刻,不得不承认,“异乡人”这个称呼一出,便几乎能击中所有人,停下来,怀念一下过去和故乡,抚慰一下依旧在辛苦狭隘中的自己。对异乡人的人道关怀,这,是该剧的社会问题层面的主题。
与“异乡”对应的是“家”。我们之所以有异乡感,是因我们在寻根。剧中丽丽和苏阳对家都毫无眷恋;而关洵和苏敏则不停地试图能够归家,争论着上海和故乡哪个是家,他们在香港儿子的公寓、在上海自己的家、回故乡父母故居,可无论逃到哪里,都得不到记忆中的家能给的安宁,他们的痛苦无法解脱。终于,他们明白了“如果我们必须要面对,就不该去逃避”。这,是该剧的深层主题。
事实上,男女主人公寻家不是最高目标,他们的终极任务是能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像《樱桃园》中樱桃园的拍卖只是一个背景事件,《异乡人》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开场之前,剧中展示给观众的是两位主人公对该事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种情绪,不是情节,当他们终于能够正视,心理达到另一维度上的平衡时,戏便结束了。因此,该剧以夫妻二人从逃避到接受儿子离世的残酷现实为贯穿动作。主创选择了一个颇巧妙的表现方式:走(得不到心灵慰藉后选择离家)。戏的前半部分母亲苏敏总要走,带儿子关关回家,后半部分层层加强父亲关洵的精神崩溃,直到儿子下葬时他才想走。两个人的悲痛一个是坦然的,一个是隐藏的,因而在“走”的表达上,苏敏是开始就镇定地坚决地要走,关洵则是最后惊慌失措地想要逃走。在这个情感高潮处,苏敏道出自己是在替关洵悲伤,那一刻观众被关洵的沉痛父爱、他为保护妻子而努力掩饰悲怆的一往情深、妻子洞悉一切先配合后拯救的用心良苦深深打动。
爱是人类永恒的情感需求,施予爱或收获爱,失去爱或拥有爱。剧中这对遭受厄运的夫妻,在“谁该对儿子的死负责”的尖锐攻击争吵之后,苏敏说:“答应我,无论我们如何争吵,谁也不要离开谁好么。”他们在崩溃边缘回忆美好初见,这情意支撑他们走过备受煎熬的心路;他们替彼此默默抵挡苦难、相濡以沫才见心安之家,“海洋把海洋藏起来了,你就是海洋,现在,我终于找到你了。现在,你跟我回家,好么。”所以,爱才是生存的信仰,这便是该剧的原始主题核。
凭借对社会问题观察的敏锐性、对主题挖掘的深刻性和舞台表达的丰富性,《异乡人》显示出现实主义戏剧的力量。用传统戏剧样式表达当下社会问题、当代人生存状态——真正的现实主义戏剧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引发我们普遍性的共鸣,把我们从麻木的生活中唤醒,我们为剧中人命运一声叹息,并为自己在进行的相似人生而落泪。在市场当道之际还有戏剧人潜心做现实主义戏剧,拒绝花样狂欢、放弃孤芳自赏,忠实反映生活,实属难得。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才是真正地尊重观众——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戏剧永不过时,且值得我们呼吁更多的诚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