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现象引起的思考,分析学生存在学习事倍功半的原因,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英语 培养 反思 能力
在近八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在讲解试卷和对试卷进行分析时我经常被这几个现象所困扰:
现象一:学生在英语试卷中常常出现不经意的错误,当老师或其他同学给出正确答案时,又后悔莫及。这种问题反复出现,学生往往把这种错误理解为“粗心大意”或者“做题马虎”。
现象二:课堂提问时,不少学生能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但当老师要求其说清解题思路时,这些学生就很犯难,对思考过程讲不清楚,说不出来龙去脉。随口说句“我感觉这个选项对,或者说是语感”。
现象三: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能够处理句型转换或甚至一些复杂问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忘掉了基本的解题思路,不能快速找到“题眼”,乃至一些简单问题也无从下手。
现象四:教师早已分析过类似题型,学生也接受了,但问题情景或某一条件发生一些变化时,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显得较为困难。但是当老师讲解时,有些学生又恍然大悟。
为了剖析这个问题,我除了向个别学生了解以外,还召开了学生座谈会,从中发现这些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很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于是我在高二年级学生中,就反思性学习习惯的问题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从而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常犯低级错误”,“不能灵活应对变化的语境”和“黑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掉一个”的现象。这也是绝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很难提高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反思的习惯,势必直接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已经成为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这一术语的字面意思是“有关自我认识的认知”,即人们对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有关的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可见,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只是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学校里如何学习,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得到元认知的洞察力。
通过上述理论上的分析更加说明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学生的成长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着“学习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每日“三省吾身”,把“学习反思”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之中,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口号变为现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要我学”成功地转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
那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没有认识到“学习反思”对于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大意义;教育教学还处在“靠勤劳,靠时间,靠习练”的初级阶段,课堂被教师占据,学生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学习反思”的结果是通过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反思时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帮助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好习惯。
1.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该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改错与救偏,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当学生有了较强的反思意识后,他们头脑中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对自己的学习随时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会进入反思状态。
2. 给学生布置反思任务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策略和方法,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给学生有计划地布置学习任务,精心设计作业,以便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任务中学会反思,比如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课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课题和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优化认知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纠错,共同促进。课后要求学生将试卷中重点题或者自己做错的试题的解题思路写在错答笔记上。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学习反思。日积月累,将自己的问题都总结在本子上了,也就把书学薄了,真正做到事半功倍,高效学习了。
3. 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
“学习反思”贵在持之以恒。在实施初期,可能会感到麻烦和困难,要克服思想懒惰情绪,把“学习反思”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基本环节。做到课课反思,天天反思,长期坚持,习以为常,成为习惯,就会轻松自如,受益匪浅。我们都知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一种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反思就很难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反思的持续性,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等“韧劲”上,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终盯住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诚如哈贝马斯所说:“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结实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智慧陷阱”,让学生多次尝试,能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反思毅力。
综上所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M]. 黑龙江外研出版社,2007.6.
2.巴里斯、艾里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 庞维国著.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 [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英语 培养 反思 能力
在近八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在讲解试卷和对试卷进行分析时我经常被这几个现象所困扰:
现象一:学生在英语试卷中常常出现不经意的错误,当老师或其他同学给出正确答案时,又后悔莫及。这种问题反复出现,学生往往把这种错误理解为“粗心大意”或者“做题马虎”。
现象二:课堂提问时,不少学生能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但当老师要求其说清解题思路时,这些学生就很犯难,对思考过程讲不清楚,说不出来龙去脉。随口说句“我感觉这个选项对,或者说是语感”。
现象三: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能够处理句型转换或甚至一些复杂问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忘掉了基本的解题思路,不能快速找到“题眼”,乃至一些简单问题也无从下手。
现象四:教师早已分析过类似题型,学生也接受了,但问题情景或某一条件发生一些变化时,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显得较为困难。但是当老师讲解时,有些学生又恍然大悟。
为了剖析这个问题,我除了向个别学生了解以外,还召开了学生座谈会,从中发现这些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很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于是我在高二年级学生中,就反思性学习习惯的问题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从而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常犯低级错误”,“不能灵活应对变化的语境”和“黑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掉一个”的现象。这也是绝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很难提高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反思的习惯,势必直接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已经成为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这一术语的字面意思是“有关自我认识的认知”,即人们对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有关的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可见,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只是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学校里如何学习,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得到元认知的洞察力。
通过上述理论上的分析更加说明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学生的成长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着“学习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每日“三省吾身”,把“学习反思”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之中,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口号变为现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要我学”成功地转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
那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没有认识到“学习反思”对于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大意义;教育教学还处在“靠勤劳,靠时间,靠习练”的初级阶段,课堂被教师占据,学生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学习反思”的结果是通过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反思时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帮助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好习惯。
1.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该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改错与救偏,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当学生有了较强的反思意识后,他们头脑中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对自己的学习随时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会进入反思状态。
2. 给学生布置反思任务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策略和方法,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给学生有计划地布置学习任务,精心设计作业,以便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任务中学会反思,比如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课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课题和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优化认知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纠错,共同促进。课后要求学生将试卷中重点题或者自己做错的试题的解题思路写在错答笔记上。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学习反思。日积月累,将自己的问题都总结在本子上了,也就把书学薄了,真正做到事半功倍,高效学习了。
3. 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
“学习反思”贵在持之以恒。在实施初期,可能会感到麻烦和困难,要克服思想懒惰情绪,把“学习反思”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基本环节。做到课课反思,天天反思,长期坚持,习以为常,成为习惯,就会轻松自如,受益匪浅。我们都知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一种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反思就很难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反思的持续性,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等“韧劲”上,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终盯住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诚如哈贝马斯所说:“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结实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智慧陷阱”,让学生多次尝试,能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反思毅力。
综上所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M]. 黑龙江外研出版社,2007.6.
2.巴里斯、艾里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 庞维国著.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 [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