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住乡愁”——首都作家赵伟认为这五个字,非常契合自己创作130万字长篇小说《望乡台》的初衷。
生于1972年的赵伟,花了整整20年时间来创作这部沉甸甸的小说。2013年12月,在北京首届剧本及曲艺作品推介会上,根据小说《望乡台》改编的同名51集电视剧本作为推介会十佳剧本之一,受到诸多青睐。
长篇小说《望乡台》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联合推出,共100章,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间,居于大山深处老官庙望乡台下四合院一个耕读世家—赵氏家族祖孙三代的多舛命运。作者力图在生活的艰涩与对生存的敬畏中,刻画出一群善良顽强、坚韧博大、勤劳勇敢、荣辱与共的中国百姓形象,不论经历多少磨难,总有人性的光辉温暖着生命,总有土地的宽大庇护着生灵。
“乡愁,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探讨和思索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城市文明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人性去向和文化坚守,的确是我写《望乡台》的目的。”赵伟说。
在《望乡台》中,国仪终生坚守着对朋友的一句承诺,为保护周掌柜托付的皮箱,经历磨难,无怨无悔。玉珍帮助丈夫国仪坚守对朋友的承诺,至死不改。德辉历经世事磨难,却不改心中做人准则。树兰忠贞执著,美丽善良,孝老爱亲,相夫教子。子归和思凡逃离家园,流浪四海,却在岁月的轮进中,最终感悟并理解了生存的艰涩与沉重。此外,还有陈氏、青姑、德俊、麻女等众多人物,性格迵异,命运参差,不同年代,不同际遇,不同思想,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因与果,都在老官庙那座千年戏台上轮番演唱。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教授认为,《望乡台》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具有浩大而充沛的生命元素,有厚重而久远的中国传统和乡村文化,尤其作品中贯注的、蓬勃的乡野气息和人性之美,对乡村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关注和思考,都很有穿透力,在艺术描写和细节营造、人物镂刻等方面,非常精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赵伟是四川通江的农家子弟,1990年入伍,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2009年转业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他是部队走出来的作家,先后著有短篇小说集《兵恋》、中篇小说集《营盘舞》、长篇小说《壁州兵事》、长篇报告文学《深圳武警》等作品。
“20年前,我在军艺宿舍里用笔在格子纸上写下《望乡台》三个字,是对亡母的追思,我没想到这部小说能写二十年,只是在写的过程中,随着年龄增大,阅历增多,对生活、对生命、对时间和空间的渐进理解而不断修改,才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年。”赵伟回忆说。
《望乡台》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从中国作家网为《望乡台》开辟的评论窗口可以看出,有人称它是一部“厚重悲悯的人类心灵史诗”,有人说“《望乡台》以一种淡定的姿态叙述惊心动魄的故事,对二十世纪一百年的解读,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研究二十世纪提供了最基层的图像和最深刻的人性。”
“作者精心对百姓在油盐酱醋茶中一笑一颦的刻画与描写,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凝重而深情地歌唱。”张志忠评价说,“它所得名的‘望乡’,表达了作者对于在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中,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乡土大地的风雨沧桑的深切思考,抒发了强烈的故乡意识,在当代人的生存空间日渐狭隘和隔绝、人们的心灵世界焦躁不安的普遍状况下,《望乡台》是一剂心灵的清醒剂,它抚慰读者的心灵,也唤起读者对精神家园、乡土传统的向往和寻找,使人们从现实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得到内心世界的拓宽和镇静。”
生于1972年的赵伟,花了整整20年时间来创作这部沉甸甸的小说。2013年12月,在北京首届剧本及曲艺作品推介会上,根据小说《望乡台》改编的同名51集电视剧本作为推介会十佳剧本之一,受到诸多青睐。
长篇小说《望乡台》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联合推出,共100章,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间,居于大山深处老官庙望乡台下四合院一个耕读世家—赵氏家族祖孙三代的多舛命运。作者力图在生活的艰涩与对生存的敬畏中,刻画出一群善良顽强、坚韧博大、勤劳勇敢、荣辱与共的中国百姓形象,不论经历多少磨难,总有人性的光辉温暖着生命,总有土地的宽大庇护着生灵。
“乡愁,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探讨和思索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城市文明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人性去向和文化坚守,的确是我写《望乡台》的目的。”赵伟说。
在《望乡台》中,国仪终生坚守着对朋友的一句承诺,为保护周掌柜托付的皮箱,经历磨难,无怨无悔。玉珍帮助丈夫国仪坚守对朋友的承诺,至死不改。德辉历经世事磨难,却不改心中做人准则。树兰忠贞执著,美丽善良,孝老爱亲,相夫教子。子归和思凡逃离家园,流浪四海,却在岁月的轮进中,最终感悟并理解了生存的艰涩与沉重。此外,还有陈氏、青姑、德俊、麻女等众多人物,性格迵异,命运参差,不同年代,不同际遇,不同思想,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因与果,都在老官庙那座千年戏台上轮番演唱。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教授认为,《望乡台》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具有浩大而充沛的生命元素,有厚重而久远的中国传统和乡村文化,尤其作品中贯注的、蓬勃的乡野气息和人性之美,对乡村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关注和思考,都很有穿透力,在艺术描写和细节营造、人物镂刻等方面,非常精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赵伟是四川通江的农家子弟,1990年入伍,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2009年转业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他是部队走出来的作家,先后著有短篇小说集《兵恋》、中篇小说集《营盘舞》、长篇小说《壁州兵事》、长篇报告文学《深圳武警》等作品。
“20年前,我在军艺宿舍里用笔在格子纸上写下《望乡台》三个字,是对亡母的追思,我没想到这部小说能写二十年,只是在写的过程中,随着年龄增大,阅历增多,对生活、对生命、对时间和空间的渐进理解而不断修改,才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年。”赵伟回忆说。
《望乡台》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从中国作家网为《望乡台》开辟的评论窗口可以看出,有人称它是一部“厚重悲悯的人类心灵史诗”,有人说“《望乡台》以一种淡定的姿态叙述惊心动魄的故事,对二十世纪一百年的解读,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研究二十世纪提供了最基层的图像和最深刻的人性。”
“作者精心对百姓在油盐酱醋茶中一笑一颦的刻画与描写,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凝重而深情地歌唱。”张志忠评价说,“它所得名的‘望乡’,表达了作者对于在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中,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乡土大地的风雨沧桑的深切思考,抒发了强烈的故乡意识,在当代人的生存空间日渐狭隘和隔绝、人们的心灵世界焦躁不安的普遍状况下,《望乡台》是一剂心灵的清醒剂,它抚慰读者的心灵,也唤起读者对精神家园、乡土传统的向往和寻找,使人们从现实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得到内心世界的拓宽和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