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发现鲁迅小说的形式十分独特,在小说散文之中应用了精神分析法,表达鲁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鲁迅的文章有其独特的思想的艺术风格。鲁迅的文章中的名篇通常都是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派技法合成,在文章中运用精神分析、隐喻、象征等表现方法,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对文学的看法和以及对现实的思虑。
【关键词】:鲁迅小说;散文精神分析;阐述
一、从《狂人日记 》分析鲁迅小说的精神
从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来说,《狂人日记 》仅仅只是一篇日记不能算作小说。鲁迅在这《狂人日记 》之中表露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了一些看法。鲁迅在《狂人日记 》中表达了对传统生活的批判。《狂人日记 》中的“吃人”就是隐喻传统礼教对人的迫害。在书中“狂人”每时每刻都担心自己别迫害,从写有“仁义道德”书中也看只看到了“吃人”二字。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传统生活的残忍与虚伪十分不满,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同时表达了十分严肃的道德意义。但是这种严肃的道德意义又是鲁迅通过《狂人日记 》这篇文章主观表达表达出来的,在文章中又应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狂人日记 》开篇是一段文言文: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这样中规中矩的介绍,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世俗心态,正是这种普通与《狂人日记 》中描写的内容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后,有理由相信鲁迅是利用这种描写手法让读者震撼,表达传统礼教“吃人”的思想。另外,《狂人日记 》是用白話写的,非常浅显易读,这与介绍文章的文言文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
在《狂人日记 》这篇文章中是从夜晚开始描写的,鲁迅在文章中应用了“很好的月光”这个意象来代表“狂人”的认知过程用月光这一意象作为辅助展示“狂人”的思想变化,最后将月光归结为“狂人”精神错乱的源头。《狂人日记 》的行文也十分有特色,《狂人日记 》中一共有十三段日记,每段日记长短不一,和传统讲究匀称的古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凌乱的行文形式也对“狂人”凌乱思想的隐喻。在《狂人日记 》的写作中,鲁迅应用了精神分析法与象征的表现手法,以非常主观的心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二、从鲁迅的作品的创新分析鲁迅小说的精神
鲁迅的写作手法不是单一不变的,而且不断创新的,鲁迅从西方的作品中领悟许多写作的创新手法。这从鲁迅的《药》中就可以看出。《药》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是革命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药》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夏瑜的革命青年要被斩首,而文章的主人公华小栓的父亲为了治好儿子的肺痨,要从刽子手中买沾染了夏瑜这名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最终华小栓的父亲买到了血馒头,但是华小栓吃后还是去世了。
鲁迅将这篇文章称为: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篇文章中两个青年一个姓华。另外一个姓夏、组合起来就是华夏,在文章中这两个青年一个代表着希望,一个代表着绝望。但是愚昧的国民华小栓的父亲给华小栓吃了血馒头,华小栓还是死了这就说明华小栓代表的封建传统最后一定会灭亡。而夏瑜的死亡则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形式非常严峻,这是一种悲观的情感,在文章中鲁迅用乌鸦这一意象升华了这种情感。鲁迅在文章中写到: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应用心理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乌鸦”是死亡的象征,在西方的文章中乌鸦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象征,鲁迅借用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些意义深远的思想。
三、从鲁迅对国人的情感分析鲁迅小说的精神
鲁迅对中国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鲁迅十分不喜欢愚昧的国人,另一方面鲁迅又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作家,所以,鲁迅的文章描写了鲁迅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爱与恨,通常鲁迅的作品中都会表达鲁迅对愚昧国人的憎恶与谴责。在鲁迅的小说中进行应用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方式对国人的劣根性进行描写的分析。这些可以从鲁迅的很多作品中找到依据,如:《 肥皂》中的虚伪主义者,《阿 Q 正传》中麻木无意识的中国人。其中《 肥皂》的讽刺意味十分强烈,主人公四铭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衣冠禽兽,依据精神分析注意来解释,就是人的很多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表达的是自己的本能,所以四铭好色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而《阿 Q 正传》中的主人公形象就要丰富一些了,在描写阿 Q时,鲁迅是以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为支撑,创造了阿 Q这个既呆滞又活跃的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章表达的思想和应用的表现方式十分独特,鲁迅的在应用写作手法时是将中国传统写作与西方的写作方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模式。另外,鲁迅在一些文章中应用精神分析法对文章主人公进行深刻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吴铜虎. 精神分析视角:鲁迅小说与余华《兄弟》的看客心理比较[J]. 社会科学论壇,2014,06:60-67.
[2]梁汀. 鲁迅小说《伤逝》的精神分析阐释[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4:14-15.
[3]苑蕾. 鲁迅小说的思想及艺术与绍兴戏剧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丁春丽. 回忆—鲁迅小说创作主体的心理内涵[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鲁迅小说;散文精神分析;阐述
一、从《狂人日记 》分析鲁迅小说的精神
从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来说,《狂人日记 》仅仅只是一篇日记不能算作小说。鲁迅在这《狂人日记 》之中表露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了一些看法。鲁迅在《狂人日记 》中表达了对传统生活的批判。《狂人日记 》中的“吃人”就是隐喻传统礼教对人的迫害。在书中“狂人”每时每刻都担心自己别迫害,从写有“仁义道德”书中也看只看到了“吃人”二字。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传统生活的残忍与虚伪十分不满,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同时表达了十分严肃的道德意义。但是这种严肃的道德意义又是鲁迅通过《狂人日记 》这篇文章主观表达表达出来的,在文章中又应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狂人日记 》开篇是一段文言文: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这样中规中矩的介绍,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世俗心态,正是这种普通与《狂人日记 》中描写的内容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后,有理由相信鲁迅是利用这种描写手法让读者震撼,表达传统礼教“吃人”的思想。另外,《狂人日记 》是用白話写的,非常浅显易读,这与介绍文章的文言文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
在《狂人日记 》这篇文章中是从夜晚开始描写的,鲁迅在文章中应用了“很好的月光”这个意象来代表“狂人”的认知过程用月光这一意象作为辅助展示“狂人”的思想变化,最后将月光归结为“狂人”精神错乱的源头。《狂人日记 》的行文也十分有特色,《狂人日记 》中一共有十三段日记,每段日记长短不一,和传统讲究匀称的古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凌乱的行文形式也对“狂人”凌乱思想的隐喻。在《狂人日记 》的写作中,鲁迅应用了精神分析法与象征的表现手法,以非常主观的心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二、从鲁迅的作品的创新分析鲁迅小说的精神
鲁迅的写作手法不是单一不变的,而且不断创新的,鲁迅从西方的作品中领悟许多写作的创新手法。这从鲁迅的《药》中就可以看出。《药》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是革命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药》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夏瑜的革命青年要被斩首,而文章的主人公华小栓的父亲为了治好儿子的肺痨,要从刽子手中买沾染了夏瑜这名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最终华小栓的父亲买到了血馒头,但是华小栓吃后还是去世了。
鲁迅将这篇文章称为: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篇文章中两个青年一个姓华。另外一个姓夏、组合起来就是华夏,在文章中这两个青年一个代表着希望,一个代表着绝望。但是愚昧的国民华小栓的父亲给华小栓吃了血馒头,华小栓还是死了这就说明华小栓代表的封建传统最后一定会灭亡。而夏瑜的死亡则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形式非常严峻,这是一种悲观的情感,在文章中鲁迅用乌鸦这一意象升华了这种情感。鲁迅在文章中写到: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应用心理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乌鸦”是死亡的象征,在西方的文章中乌鸦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象征,鲁迅借用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些意义深远的思想。
三、从鲁迅对国人的情感分析鲁迅小说的精神
鲁迅对中国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鲁迅十分不喜欢愚昧的国人,另一方面鲁迅又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作家,所以,鲁迅的文章描写了鲁迅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爱与恨,通常鲁迅的作品中都会表达鲁迅对愚昧国人的憎恶与谴责。在鲁迅的小说中进行应用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方式对国人的劣根性进行描写的分析。这些可以从鲁迅的很多作品中找到依据,如:《 肥皂》中的虚伪主义者,《阿 Q 正传》中麻木无意识的中国人。其中《 肥皂》的讽刺意味十分强烈,主人公四铭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衣冠禽兽,依据精神分析注意来解释,就是人的很多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表达的是自己的本能,所以四铭好色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而《阿 Q 正传》中的主人公形象就要丰富一些了,在描写阿 Q时,鲁迅是以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为支撑,创造了阿 Q这个既呆滞又活跃的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章表达的思想和应用的表现方式十分独特,鲁迅的在应用写作手法时是将中国传统写作与西方的写作方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模式。另外,鲁迅在一些文章中应用精神分析法对文章主人公进行深刻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吴铜虎. 精神分析视角:鲁迅小说与余华《兄弟》的看客心理比较[J]. 社会科学论壇,2014,06:60-67.
[2]梁汀. 鲁迅小说《伤逝》的精神分析阐释[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4:14-15.
[3]苑蕾. 鲁迅小说的思想及艺术与绍兴戏剧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丁春丽. 回忆—鲁迅小说创作主体的心理内涵[D].辽宁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