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的目的:帮助我们提高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一、专门的学科知识和普通知识
教育的目标不能脱离具体的学生结构、受教育年限、可操作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知识性质和活动范围,人文教育也是如此。人文教育课上的知识不是专门的学科知识,而是普通知识。农村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与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不如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去书中,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找答案。
二、人文教育的經典阅读
人文教育是人的理性教育,人的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人与他人交谈、对话、说理的意愿与能力。课上的讨论是围绕经典阅读文本为话题的对话,遵守的是公共说理的规则。我们学校将此具体规定为七条:1.就文本提出中肯、相关的问题。2.在讨论中自信、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3.在对文本的重要思想作出释义和阐发时,要进行逻辑说理并提供文本支持。4.倾听并尊重其他讨论参与者的观点。5.在协作性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6.进行持续、连贯的思想讨论。7.将不同文本相互联系,并联系人类经验。例如,在我们新教育的新课程开发,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自己先解决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提出不同的见解,最后小组交流汇报。
课堂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一,增进学生精读文本,进行有理解和思考力的讨论;二,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三,了解人类知识多样性和不同运用,以及知识的整体性;四,重视探索的过程和意义的发现;五,关注自己的人性和人类境况的不同与统一。”
人文教育经典阅读要求两种可称为“对话”的思想交流。第一种是读者与经典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施特劳斯在论及人文教育的《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说,阅读经典就是把经典作家当做特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学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遇到的,而是只能在伟大的著作中遇上”。因此,“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向经典著作老师学习,不是老师独语,更不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想法。学生们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倾听老师的,他们一面向老师请教,一面不断形成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师生共读一本书,一同交流阅读的心得。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读书时的想法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三、人文教育之美育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向往脱离政治的超越现象世界的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追求完全自由的教育理想,并以他的才能和魄力在中国创立了以自由、民主为真正理念,充满人文终极关怀的大学精神,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说过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这就有了我们的人文教育之美育的载体,缔造完美教室,给孩子们以环境之美,师生合作之美。
四、课程实施
(一)与乐教结合
从起源上来看,诗教和乐教天然具有亲近性和渗透性。诗教最初“只是礼乐政教程式中的一个单元:从属于乐”,西周末年官学崩坏,孔子兴私学,打破朝廷的礼乐之教的体例,将《诗》学从乐的附庸中解脱出来,可以说诗教和乐教天然相容。诗歌教学可与音乐教学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入文教育。
1.诵读。诗歌本身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有利于丰富和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有深层次的体会。古代的经典蒙养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多都以韵文写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记忆。南宋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说明古入已经发现了诵读对诗教的重要性。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里有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诵读本诗就像是唱一首儿歌,既好听,又好记,深得学生的喜爱。
2.配乐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的美读理念运用了孟子“以意逆志”的诗教观在美读的基础上,再给诗歌配上意境和情感相近的音乐,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音乐佐释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音乐的高低起伏与诗文本身的抑扬顿挫结合,相得益章,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3.古诗新唱。教诗歌时,可充分发挥音乐的感发能力,教导并启发儿童把古诗用他们耳熟能详的曲调演唱出来。一方面能降低单纯背诵诗歌的难度,缓解学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配合自己喜爱的音乐曲调演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用哪首音乐配合诗文演唱,也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看,音乐课教音乐时,如果能和某首古典诗歌的意境结合,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与绘画结合
叶圣陶说,读文学作品时读者“要从文字看出一幅画”“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看出一幅图画来,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用了。”
优秀的古诗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美。要儿童发挥想象力把诗歌和绘画结合起来,既给了儿童想象的空间,又能以直观的形象,启迪儿童的想象力,相得益彰。因此,在绘画教学中也可以渗透诗教的思想。
1.据诗作画。如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幅符合诗歌意境的图画,锻炼学生的观力和想象力。美术老师也可以直接给这首诗作为绘画的作业题,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诗歌,陶治情操。
2.赏画吟诗。学习诗歌时可以先出示图画,让学生对画读诗,情景交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联画出一幅图画空山雨后图,青松朗月图,清泉流水图,浣女晚归图等,让学生结合绘画谈谈自己对诗歌理解,直观生动,能很好的帮助不擅长抽象思维的儿童理解诗歌。
(三)与游戏结合
游戏符合儿童的玩要天性,在德育美育中意义重大。“小儿之精神、性格、情绪之教育,皆以游戏为主脑。”根据儿童这一特征,把诗教和游戏结合起来开展,效果更佳。
1.对对子。苏教版语文教材把这项练习引进教学,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诗教方法,既能提高儿童对诗歇乃至文言文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可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低年级阶段可以先从一个字对开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逐渐增至两字对三字对,乃至更多。
2.诗歌剧。把诗歌的内容添加动作、表情、台词等表演出来,在玩得过程中感悟诗歌,品味情感,丰富人生体验。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排演成一幕戏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的活动氧学放果好,也受学生欢迎。
3.诗歌改写、仿写。鼓励学生仿写、改写,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爱上诗歌,从而接受诗歌潜移默化的熏陶。
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我们获得一种信念,让我们具备一种分清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荒地乡中心小学)
一、专门的学科知识和普通知识
教育的目标不能脱离具体的学生结构、受教育年限、可操作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知识性质和活动范围,人文教育也是如此。人文教育课上的知识不是专门的学科知识,而是普通知识。农村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与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不如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去书中,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找答案。
二、人文教育的經典阅读
人文教育是人的理性教育,人的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人与他人交谈、对话、说理的意愿与能力。课上的讨论是围绕经典阅读文本为话题的对话,遵守的是公共说理的规则。我们学校将此具体规定为七条:1.就文本提出中肯、相关的问题。2.在讨论中自信、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3.在对文本的重要思想作出释义和阐发时,要进行逻辑说理并提供文本支持。4.倾听并尊重其他讨论参与者的观点。5.在协作性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6.进行持续、连贯的思想讨论。7.将不同文本相互联系,并联系人类经验。例如,在我们新教育的新课程开发,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自己先解决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提出不同的见解,最后小组交流汇报。
课堂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一,增进学生精读文本,进行有理解和思考力的讨论;二,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三,了解人类知识多样性和不同运用,以及知识的整体性;四,重视探索的过程和意义的发现;五,关注自己的人性和人类境况的不同与统一。”
人文教育经典阅读要求两种可称为“对话”的思想交流。第一种是读者与经典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施特劳斯在论及人文教育的《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说,阅读经典就是把经典作家当做特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学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遇到的,而是只能在伟大的著作中遇上”。因此,“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向经典著作老师学习,不是老师独语,更不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想法。学生们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倾听老师的,他们一面向老师请教,一面不断形成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师生共读一本书,一同交流阅读的心得。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读书时的想法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三、人文教育之美育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向往脱离政治的超越现象世界的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追求完全自由的教育理想,并以他的才能和魄力在中国创立了以自由、民主为真正理念,充满人文终极关怀的大学精神,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说过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这就有了我们的人文教育之美育的载体,缔造完美教室,给孩子们以环境之美,师生合作之美。
四、课程实施
(一)与乐教结合
从起源上来看,诗教和乐教天然具有亲近性和渗透性。诗教最初“只是礼乐政教程式中的一个单元:从属于乐”,西周末年官学崩坏,孔子兴私学,打破朝廷的礼乐之教的体例,将《诗》学从乐的附庸中解脱出来,可以说诗教和乐教天然相容。诗歌教学可与音乐教学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入文教育。
1.诵读。诗歌本身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有利于丰富和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有深层次的体会。古代的经典蒙养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多都以韵文写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记忆。南宋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说明古入已经发现了诵读对诗教的重要性。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里有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诵读本诗就像是唱一首儿歌,既好听,又好记,深得学生的喜爱。
2.配乐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的美读理念运用了孟子“以意逆志”的诗教观在美读的基础上,再给诗歌配上意境和情感相近的音乐,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音乐佐释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音乐的高低起伏与诗文本身的抑扬顿挫结合,相得益章,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3.古诗新唱。教诗歌时,可充分发挥音乐的感发能力,教导并启发儿童把古诗用他们耳熟能详的曲调演唱出来。一方面能降低单纯背诵诗歌的难度,缓解学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配合自己喜爱的音乐曲调演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用哪首音乐配合诗文演唱,也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看,音乐课教音乐时,如果能和某首古典诗歌的意境结合,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与绘画结合
叶圣陶说,读文学作品时读者“要从文字看出一幅画”“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看出一幅图画来,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用了。”
优秀的古诗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美。要儿童发挥想象力把诗歌和绘画结合起来,既给了儿童想象的空间,又能以直观的形象,启迪儿童的想象力,相得益彰。因此,在绘画教学中也可以渗透诗教的思想。
1.据诗作画。如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幅符合诗歌意境的图画,锻炼学生的观力和想象力。美术老师也可以直接给这首诗作为绘画的作业题,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诗歌,陶治情操。
2.赏画吟诗。学习诗歌时可以先出示图画,让学生对画读诗,情景交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联画出一幅图画空山雨后图,青松朗月图,清泉流水图,浣女晚归图等,让学生结合绘画谈谈自己对诗歌理解,直观生动,能很好的帮助不擅长抽象思维的儿童理解诗歌。
(三)与游戏结合
游戏符合儿童的玩要天性,在德育美育中意义重大。“小儿之精神、性格、情绪之教育,皆以游戏为主脑。”根据儿童这一特征,把诗教和游戏结合起来开展,效果更佳。
1.对对子。苏教版语文教材把这项练习引进教学,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诗教方法,既能提高儿童对诗歇乃至文言文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可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低年级阶段可以先从一个字对开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逐渐增至两字对三字对,乃至更多。
2.诗歌剧。把诗歌的内容添加动作、表情、台词等表演出来,在玩得过程中感悟诗歌,品味情感,丰富人生体验。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排演成一幕戏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的活动氧学放果好,也受学生欢迎。
3.诗歌改写、仿写。鼓励学生仿写、改写,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爱上诗歌,从而接受诗歌潜移默化的熏陶。
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我们获得一种信念,让我们具备一种分清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荒地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