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古老的谚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地“捂”着点;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冻”着点,这样,就不容易得病,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应该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符合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并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能用,尚需仔细斟酌。抛开“春捂”不说,单说“秋冻”,就不适用于心脑血管病、支气管及肺病、胃病、糖尿病、关节炎等五种内科慢性疾病。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一场秋雨一场寒”,北方已进入仲秋时节,正是需要“秋冻”的时候。“秋冻”是古往今来都强调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意思是说,虽然到了秋凉时节,但也不必忙于添加衣服。即使到了晚秋,天气更凉了,穿衣也要适当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因为这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导致的体热出汗、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变得好逸恶劳,吃得好了,活动少了,户外活动更少了,接触大自然的几率大大减少,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一旦回到大自然,便难以适应,容易得病。因此,人们应该重视对大自然的适应。
“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好对策。由于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地添加衣服,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可使人体的抵御寒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经常的御寒锻炼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又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健康人和没有下述五种慢性病的人,‘秋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但“秋冻”并非人人皆宜,以下五种内科慢性病人要特别注意,不宜‘秋冻’:
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转变的过渡季节,气温多变,冷热无常,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偏小,气压和风力也多波动,血压经常增高,而且容易波动。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体内释放出较多的儿茶酚胺,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除血压增高外,心脏跳动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促使脑血栓的形成,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猝死。因此,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更不宜长时间逆冷风行走;而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进行小量有氧体育运动,积极防治感冒,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不宜“秋冻”。而且要特别注意忌冷、忌风。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比较凉,稍不注意容易着凉,诱发呼吸道疾病复发或加重。所以,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同时,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此外,夏秋季用凉水洗脸,可以增强御寒能力,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因为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嗜烟者受凉,更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的复发和加重,所以患者要尽量戒烟。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冻”。深秋时节气温变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易使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诱发胃病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胃病患者除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合理膳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和不洁饮食,防止秋季胃肠病发作。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寒冷刺激可直接使血糖、血黏度增高,使糖尿病加重。另外,糖尿病人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发凉,严重者能出现为坏疽。寒冷刺激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因此,糖尿病人要注意保暖。而且要严格控制饮食,经常查血糖,实时调整降糖药,并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
关节炎患者不宜“秋冻”。虽然关节炎不是突然发生,但是症状可以随着气温骤然降低而加剧;患者的关节就是天然的气象台。气温降低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关节滑膜反应增加,因此,寒冷、潮湿等会使关节炎症加重。所以,秋凉时节关节炎患者要注意保温,尽量避免受凉,适时温暖和保护关节。按时服药。
此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也不适于“秋冻”。
因此,“秋冻”绝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宜用,尚需仔细斟酌,分别对待。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一场秋雨一场寒”,北方已进入仲秋时节,正是需要“秋冻”的时候。“秋冻”是古往今来都强调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意思是说,虽然到了秋凉时节,但也不必忙于添加衣服。即使到了晚秋,天气更凉了,穿衣也要适当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因为这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导致的体热出汗、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变得好逸恶劳,吃得好了,活动少了,户外活动更少了,接触大自然的几率大大减少,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一旦回到大自然,便难以适应,容易得病。因此,人们应该重视对大自然的适应。
“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好对策。由于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地添加衣服,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可使人体的抵御寒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经常的御寒锻炼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又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健康人和没有下述五种慢性病的人,‘秋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但“秋冻”并非人人皆宜,以下五种内科慢性病人要特别注意,不宜‘秋冻’:
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转变的过渡季节,气温多变,冷热无常,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偏小,气压和风力也多波动,血压经常增高,而且容易波动。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体内释放出较多的儿茶酚胺,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除血压增高外,心脏跳动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促使脑血栓的形成,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猝死。因此,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更不宜长时间逆冷风行走;而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进行小量有氧体育运动,积极防治感冒,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不宜“秋冻”。而且要特别注意忌冷、忌风。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比较凉,稍不注意容易着凉,诱发呼吸道疾病复发或加重。所以,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同时,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此外,夏秋季用凉水洗脸,可以增强御寒能力,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因为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嗜烟者受凉,更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的复发和加重,所以患者要尽量戒烟。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冻”。深秋时节气温变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易使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诱发胃病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胃病患者除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合理膳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和不洁饮食,防止秋季胃肠病发作。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寒冷刺激可直接使血糖、血黏度增高,使糖尿病加重。另外,糖尿病人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发凉,严重者能出现为坏疽。寒冷刺激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因此,糖尿病人要注意保暖。而且要严格控制饮食,经常查血糖,实时调整降糖药,并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
关节炎患者不宜“秋冻”。虽然关节炎不是突然发生,但是症状可以随着气温骤然降低而加剧;患者的关节就是天然的气象台。气温降低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关节滑膜反应增加,因此,寒冷、潮湿等会使关节炎症加重。所以,秋凉时节关节炎患者要注意保温,尽量避免受凉,适时温暖和保护关节。按时服药。
此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也不适于“秋冻”。
因此,“秋冻”绝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宜用,尚需仔细斟酌,分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