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尚需细斟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古老的谚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地“捂”着点;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冻”着点,这样,就不容易得病,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应该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符合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并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能用,尚需仔细斟酌。抛开“春捂”不说,单说“秋冻”,就不适用于心脑血管病、支气管及肺病、胃病、糖尿病、关节炎等五种内科慢性疾病。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一场秋雨一场寒”,北方已进入仲秋时节,正是需要“秋冻”的时候。“秋冻”是古往今来都强调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意思是说,虽然到了秋凉时节,但也不必忙于添加衣服。即使到了晚秋,天气更凉了,穿衣也要适当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因为这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导致的体热出汗、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变得好逸恶劳,吃得好了,活动少了,户外活动更少了,接触大自然的几率大大减少,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一旦回到大自然,便难以适应,容易得病。因此,人们应该重视对大自然的适应。
  “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好对策。由于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地添加衣服,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可使人体的抵御寒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经常的御寒锻炼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又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健康人和没有下述五种慢性病的人,‘秋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但“秋冻”并非人人皆宜,以下五种内科慢性病人要特别注意,不宜‘秋冻’:
  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转变的过渡季节,气温多变,冷热无常,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偏小,气压和风力也多波动,血压经常增高,而且容易波动。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体内释放出较多的儿茶酚胺,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除血压增高外,心脏跳动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促使脑血栓的形成,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猝死。因此,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更不宜长时间逆冷风行走;而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进行小量有氧体育运动,积极防治感冒,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不宜“秋冻”。而且要特别注意忌冷、忌风。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比较凉,稍不注意容易着凉,诱发呼吸道疾病复发或加重。所以,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同时,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此外,夏秋季用凉水洗脸,可以增强御寒能力,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因为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嗜烟者受凉,更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的复发和加重,所以患者要尽量戒烟。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冻”。深秋时节气温变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易使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诱发胃病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胃病患者除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合理膳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和不洁饮食,防止秋季胃肠病发作。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寒冷刺激可直接使血糖、血黏度增高,使糖尿病加重。另外,糖尿病人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发凉,严重者能出现为坏疽。寒冷刺激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因此,糖尿病人要注意保暖。而且要严格控制饮食,经常查血糖,实时调整降糖药,并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
  关节炎患者不宜“秋冻”。虽然关节炎不是突然发生,但是症状可以随着气温骤然降低而加剧;患者的关节就是天然的气象台。气温降低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关节滑膜反应增加,因此,寒冷、潮湿等会使关节炎症加重。所以,秋凉时节关节炎患者要注意保温,尽量避免受凉,适时温暖和保护关节。按时服药。
  此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也不适于“秋冻”。
  因此,“秋冻”绝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宜用,尚需仔细斟酌,分别对待。
其他文献
晋商中大多数都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典型的儒商。他们之所以能缔造不朽的商业传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染。  转念——学而优则商  中国传统观念提倡“学而优则仕”,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儒为名高者,商为厚利者”,经商与娼优同列,商人哪怕富甲一方,也没有社会地位。在明代以前,商人不能参加科举,更不许仕宦为官。晋商冲破了这一封建价值观的藩篱,大胆倡导“学而优则商”。他们认
期刊
全国各地的会馆,很多都有别的名字,比如江西会馆叫“万寿宫”,湖广会馆叫“禹王宫”……大多地方的山西会馆,就直接叫做“关帝庙”。  晋人朴拙,犹把精忠贯日月;商路坎坷,亦如千里走单骑。所以,山西的商人出门,都把自己的老乡关公带上,走到哪里安顿下,先把牌位供在桌子正中,深深一揖……  晋商的精神,就是“诚”与“义”。这在全国各地的关帝庙,都能找见这两个字。  “我会馆北位五圣像,神德灵应,佑我商人;南
期刊
我们通常会在王羲之的名字前加一个头衔——书圣,他在中国美术史和文学史上都画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笔,他也同样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文人,不仅他的学问非常好,同时包括了一种胸怀和生命价值,王羲之非常懂得生活,有比学者更宽广的生命品质。  古代文人的生活大概更有性情,一定要有生命的一种领悟,能够把知识化在生活当中,构成一种生活的美学,像王羲之、王维、苏东坡,他们都很懂得吃,懂得玩,懂得一种生活的乐
期刊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
期刊
一个桃李年华的女孩儿,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在她人生最美的年华与摄影和汉服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就是摄影人当小时。  初识当小时缘于一个朋友,她给我看了一组汉服的个人写真。汉服写真见过一些,本人反映一般迟钝,但这一组,一眼看去便再也移不开眼睛,我不明白吸引我的是什么,后来回味的时候仔细的想了想自己的感觉,那是一种行神合一的感觉,是一种景、服饰和人的感觉完美结合在一起塑造出来的纯美画面,那画面把人带进了
期刊
作为古代杰出军师的代表者,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  《便宜十六策》是他传世的少数作品之一,在《隋书·经籍志》和《诸葛亮集》中都有收录。此文凡六千言,从十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治国治军之道。本文择取对我们当下管理者有指导意义的部分与大家分享学习。  管理者最大的忌讳就是独断专行,因此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的“视听第三”“纳言第四”这两部分着重强调了作为管理者应明察善思、广开言路。  视微形,听细声  “视听
期刊
编者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对亲人的爱,仁民是对大众的爱。爱物呢?爱物是对天地万物的爱。儒家从爱亲人推广到爱大众,从爱大众又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儒家对天地万物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生不息的宇宙的爱。这样一种爱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这种统一在宇宙体现为“生”,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
期刊
正值中秋时节,读苏东坡这首词,别有一番难以言尽的美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学士在山东密州做官时写的,词前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个序告诉我们,丙辰年中秋节这一夜,苏东坡赏月赏得高兴。他又喜欢下酒,以至“欢饮达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写下了这首词。所以词一开头就乘着酒兴,对月抒怀——向月亮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酒的“把”,是个动词,是手里拿着的意思。苏东
期刊
近期,笔者走访了几位在企业界工作的朋友,用现在时髦的称呼就是“职业经理人”,谈论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问题,当然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了,发现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体系、目标管理、文化建设等,虽不尽相同,却大都有惊人相似之处,感触颇深,在这里谈一点体会,愿与广大读者分享,与大家共勉: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企业中,发现有一种共同的、奇怪的现象: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品牌不断提升,在个别地方,根本看
期刊
空山遗幽客,云深闭松门。  心闲万籁静,一炉草木真。  疏烟凝清意,溪月映泉林。  独坐寂为乐,时有访香人。  初识幽客是在山寺中。  那时刚刚得了香,对昌殊兄的和香技艺又十分向往,便有些急不待,闭门净手,扫炉,调息而坐,青烟一缕,和着山川鸟鸣的幽香便直沁心脾而来,甘露般清灵爽澈。眼前遂出现一幅月下清斋图,空山新雨,林泉妙趣,弹琴复长啸,心之所往却素日难寻。今得妙手郁然出之,应了明代藏书家俞弁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