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客户找到朱力行的时候,他们总是想找些“破格”的东西。
2004年,从新西兰读完工程学位的朱力行没有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是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Pill&Pillow。不到10年,他已经成为香港最受瞩目的交互设计师。
对于许多人来说,交互设计师是一个很陌生的职业。或者你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份让人在使用互联网时如何感到更有趣和更有用的工作。
朱力行作品列表上的商业项目,许多合作方都是知名的大公司,从连卡佛、Joyce、LEE,到三星、周大福和香港地铁,但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可能是2012年为耐克香港所设计的网页Nike MvsW。通过这个网页,耐克把上传跑步数据的用户分成男子组和女子组,跑步者可以把个人成绩与同性别小组用户进行整体比较,也可以选择对手进行单独比较。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数据分析网页,把跑步者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可以更好地呈现香港跑步爱好者们在体能、跑步距离、用时和速度等方面的情况。但阅读这些数据的此时不是产品开发者Nike,而是普通人。
朱力行想把它做得赏心悦目。在他看来,概念和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是毋庸置疑地重要,但是却甚少有交互设计师重视美工。于是结果往往变成,许多交互设计作品的整体体验不佳,远远达不到设计师在陈述创意时为客户所建立的期望。
朱力行选择使用简单的图形把数据表现出来,但这些图形的移动方式和跑步有直接联系。比如,跑步者之间比较单次跑步最远距离,呈现形式是绕线圈的形式转动,看谁最终在圈数上领先;比较速度,呈现形式是两个线圈在交缠地向前冲。由于涉及到数据动态的变化过程,还要把画面尽量处理得干净利落,这样的美工并不容易。
在很大程度上,朱力行的设计理念来自日本交互设计师中村勇吾。后者很喜欢用三角形、圆形和方形这些基本图像探讨人机互动,常把复杂的功能诉诸简单的表现形式,这让朱力行非常佩服,并深受其影响。
2009年,朱力行为香港品牌顾问Eric Chan设计了官网,当鼠标移动到导航栏时,原本的文字会变成“$#&%”这样的符号并快速跳动一遍。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设计。朱力行发现Eric Chan是一个常讲脏话的人,所以朱力行想到了用跳动的符号来含蓄地指代脏话,同时也让Eric Chan的个性通过这个小细节在官网上跃然而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在合适的商业项目身上找到实现的土壤,所以朱力行也会把一些有趣的点子做成一个自娱自乐的作品,iPad音乐应用程序Squiggle就是其中之一。
Squiggle是一个为“乐器盲”开发的音乐弹奏App,只要在界面上随意划出一条线,这条线就能成为弦,用户可以创造自己的乐器而不必再拘泥于一般弦乐器的音阶。因此对乐器一窍不通的朱力行也弹出了一首不算蹩脚的《玛丽有只小绵羊》。2012年,这款音乐App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录。
即便是这样一个年轻的设计师,也意识到交互设计的变化日益明显。如果朱力行打开一个陌生网页,他通常会寻找有没有什么打破常规的设计方式,“比如很多设计师会忘记,不是所有网页都会被用户打开的。”他很快发现,网页端和平板、平板和手机之间的设计并不相同。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以往客户都喜欢用一个页面告诉访问者所有东西,但是自从有了平板和手机,向下滚动的长网页突然变得可以接受。“他们开始强调叙事性。”朱力行说。
新趋势要求设计师做得更多。在互联网时代,交互设计的重心在桌面体验。但现在他们需要照顾至少三个界面的用户感受:桌面、平板和手机。前者的核心设计往往是导航,它是一个网站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后者则没有中心可言,朱力行说,他开始关注那些能把复杂的事情表现得流畅、很有说服力的案子。对他来说,未来的“破格”可能就蕴藏在这里。
C=CBNweekly Z=朱力行
C:“好看”有什么用?
Z: 现在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什么是有用还是没用,只要这个设计能让他醒一醒神,或者制造了一些想要点“赞”的感觉,又或者社交媒体分享的谈资,就会去看。另外我觉得人们还是会赞赏一些少见的东西,人们会觉得,这件事很棒,虽然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很值得拿出来谈一下。但是问题就是热度维持不了多久。网页还没那么明显,App就非常明显。
C: 你的公司网站上强调We Design and We Code。会编程是一种怎样的优势?
Z: 做网站要有很棒的数学。我们之前在一些网页的设计上用过一个物理引擎,控制网页上物体的碰撞和重力。另外为品牌咨询公司“靳与刘”的官网设计了一个水墨效果,鼠标滑过的地方会出现水墨沾过的痕迹,这是用了一个流体动力学的引擎,去实现水墨的流动性。这些引擎需要我们编写出来。
其实中村勇吾也是和我一样有工科背景,所以中村勇吾的有些作品,你看完之后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你不会编这样的程序。
C: 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很理想的新媒体例子不多,做得好的往往会让人觉得过于炫技。当你自己去做一个新媒体的时候,你会怎么思考这个设计的过程?
Z: 我常常检讨这个问题,我从Flash的年代开始做网页,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注重形式。但后来感觉,有的网站或者App就像一首编曲很棒,曲风很新颖,但是没有歌词的歌。这些网站或者App带来了很多可行性,很多新想法,但是没有内容,形式比一切重要。我现在做设计,倾向于先考虑使用的人会有什么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设计引导出来。做新媒体或者网页,都是在设计引导人的情感。现在网页设计都在强调如何讲故事,讲故事可能有很多信息、理念要交待,但最后都会回归到情感—我们想你看完之后得到某种情感。
C: 做设计最怕什么?
Z: 设计师最怕的就是,他明明知道有些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知道客户不乐意听,所以就不告诉客户了。比如说,有的客户很偏执于一个网页打开是要看一段介绍短片的,因为他们看到别的品牌是这么做的,好像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设计真的不是那么讨喜,如果我和这个客户是可以坦诚交流的,我就会敢于告诉他这行不通。
C:你觉得很多网站在鼓励人们使用的设计上,会犯怎样的错误?
Z:我觉得有很多一厢情愿的东西在,你做一个广告,跟用户说,你来玩个游戏吧,每一关都有一个惊喜,或者抽奖。策划者跟客户公司推销这类点子的时候,客户可能会觉得还挺丰富的,消费者会感兴趣的,实际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什么耐性,能让消费者完整完成整个游戏或者什么的网站是很少的。
C: 来说说中村勇吾的厉害之处吧。如果你们有对话的机会,你会想问他什么?
Z: 中村是那种你看完他做的东西之后,会拍大腿感叹下“为什么我想不到”的人。2006年,他和佐藤可士和一起为优衣库做了网站,那时优衣库在纽约开了新店,网站的首页只有一幅纽约的街景照片,你点一下照片,就会有和这点同一个色系的优衣库产品“嗒嗒嗒”地弹出来,是一个很简洁但又非常精彩的作品。
其实我见过中村勇吾。2006年他来香港演讲,演讲完之后,我看到他走到门口抽烟,就向他要了一个签名。他当时看上去很享受抽烟这件事,我就没怎么打扰他。
2004年,从新西兰读完工程学位的朱力行没有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是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Pill&Pillow。不到10年,他已经成为香港最受瞩目的交互设计师。
对于许多人来说,交互设计师是一个很陌生的职业。或者你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份让人在使用互联网时如何感到更有趣和更有用的工作。
朱力行作品列表上的商业项目,许多合作方都是知名的大公司,从连卡佛、Joyce、LEE,到三星、周大福和香港地铁,但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可能是2012年为耐克香港所设计的网页Nike MvsW。通过这个网页,耐克把上传跑步数据的用户分成男子组和女子组,跑步者可以把个人成绩与同性别小组用户进行整体比较,也可以选择对手进行单独比较。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数据分析网页,把跑步者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可以更好地呈现香港跑步爱好者们在体能、跑步距离、用时和速度等方面的情况。但阅读这些数据的此时不是产品开发者Nike,而是普通人。
朱力行想把它做得赏心悦目。在他看来,概念和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是毋庸置疑地重要,但是却甚少有交互设计师重视美工。于是结果往往变成,许多交互设计作品的整体体验不佳,远远达不到设计师在陈述创意时为客户所建立的期望。
朱力行选择使用简单的图形把数据表现出来,但这些图形的移动方式和跑步有直接联系。比如,跑步者之间比较单次跑步最远距离,呈现形式是绕线圈的形式转动,看谁最终在圈数上领先;比较速度,呈现形式是两个线圈在交缠地向前冲。由于涉及到数据动态的变化过程,还要把画面尽量处理得干净利落,这样的美工并不容易。
在很大程度上,朱力行的设计理念来自日本交互设计师中村勇吾。后者很喜欢用三角形、圆形和方形这些基本图像探讨人机互动,常把复杂的功能诉诸简单的表现形式,这让朱力行非常佩服,并深受其影响。
2009年,朱力行为香港品牌顾问Eric Chan设计了官网,当鼠标移动到导航栏时,原本的文字会变成“$#&%”这样的符号并快速跳动一遍。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设计。朱力行发现Eric Chan是一个常讲脏话的人,所以朱力行想到了用跳动的符号来含蓄地指代脏话,同时也让Eric Chan的个性通过这个小细节在官网上跃然而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在合适的商业项目身上找到实现的土壤,所以朱力行也会把一些有趣的点子做成一个自娱自乐的作品,iPad音乐应用程序Squiggle就是其中之一。
Squiggle是一个为“乐器盲”开发的音乐弹奏App,只要在界面上随意划出一条线,这条线就能成为弦,用户可以创造自己的乐器而不必再拘泥于一般弦乐器的音阶。因此对乐器一窍不通的朱力行也弹出了一首不算蹩脚的《玛丽有只小绵羊》。2012年,这款音乐App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录。
即便是这样一个年轻的设计师,也意识到交互设计的变化日益明显。如果朱力行打开一个陌生网页,他通常会寻找有没有什么打破常规的设计方式,“比如很多设计师会忘记,不是所有网页都会被用户打开的。”他很快发现,网页端和平板、平板和手机之间的设计并不相同。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以往客户都喜欢用一个页面告诉访问者所有东西,但是自从有了平板和手机,向下滚动的长网页突然变得可以接受。“他们开始强调叙事性。”朱力行说。
新趋势要求设计师做得更多。在互联网时代,交互设计的重心在桌面体验。但现在他们需要照顾至少三个界面的用户感受:桌面、平板和手机。前者的核心设计往往是导航,它是一个网站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后者则没有中心可言,朱力行说,他开始关注那些能把复杂的事情表现得流畅、很有说服力的案子。对他来说,未来的“破格”可能就蕴藏在这里。
C=CBNweekly Z=朱力行
C:“好看”有什么用?
Z: 现在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什么是有用还是没用,只要这个设计能让他醒一醒神,或者制造了一些想要点“赞”的感觉,又或者社交媒体分享的谈资,就会去看。另外我觉得人们还是会赞赏一些少见的东西,人们会觉得,这件事很棒,虽然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很值得拿出来谈一下。但是问题就是热度维持不了多久。网页还没那么明显,App就非常明显。
C: 你的公司网站上强调We Design and We Code。会编程是一种怎样的优势?
Z: 做网站要有很棒的数学。我们之前在一些网页的设计上用过一个物理引擎,控制网页上物体的碰撞和重力。另外为品牌咨询公司“靳与刘”的官网设计了一个水墨效果,鼠标滑过的地方会出现水墨沾过的痕迹,这是用了一个流体动力学的引擎,去实现水墨的流动性。这些引擎需要我们编写出来。
其实中村勇吾也是和我一样有工科背景,所以中村勇吾的有些作品,你看完之后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你不会编这样的程序。
C: 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很理想的新媒体例子不多,做得好的往往会让人觉得过于炫技。当你自己去做一个新媒体的时候,你会怎么思考这个设计的过程?
Z: 我常常检讨这个问题,我从Flash的年代开始做网页,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注重形式。但后来感觉,有的网站或者App就像一首编曲很棒,曲风很新颖,但是没有歌词的歌。这些网站或者App带来了很多可行性,很多新想法,但是没有内容,形式比一切重要。我现在做设计,倾向于先考虑使用的人会有什么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设计引导出来。做新媒体或者网页,都是在设计引导人的情感。现在网页设计都在强调如何讲故事,讲故事可能有很多信息、理念要交待,但最后都会回归到情感—我们想你看完之后得到某种情感。
C: 做设计最怕什么?
Z: 设计师最怕的就是,他明明知道有些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知道客户不乐意听,所以就不告诉客户了。比如说,有的客户很偏执于一个网页打开是要看一段介绍短片的,因为他们看到别的品牌是这么做的,好像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设计真的不是那么讨喜,如果我和这个客户是可以坦诚交流的,我就会敢于告诉他这行不通。
C:你觉得很多网站在鼓励人们使用的设计上,会犯怎样的错误?
Z:我觉得有很多一厢情愿的东西在,你做一个广告,跟用户说,你来玩个游戏吧,每一关都有一个惊喜,或者抽奖。策划者跟客户公司推销这类点子的时候,客户可能会觉得还挺丰富的,消费者会感兴趣的,实际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什么耐性,能让消费者完整完成整个游戏或者什么的网站是很少的。
C: 来说说中村勇吾的厉害之处吧。如果你们有对话的机会,你会想问他什么?
Z: 中村是那种你看完他做的东西之后,会拍大腿感叹下“为什么我想不到”的人。2006年,他和佐藤可士和一起为优衣库做了网站,那时优衣库在纽约开了新店,网站的首页只有一幅纽约的街景照片,你点一下照片,就会有和这点同一个色系的优衣库产品“嗒嗒嗒”地弹出来,是一个很简洁但又非常精彩的作品。
其实我见过中村勇吾。2006年他来香港演讲,演讲完之后,我看到他走到门口抽烟,就向他要了一个签名。他当时看上去很享受抽烟这件事,我就没怎么打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