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霈生教授最大的特点是自我批判意识非常强,永远不满足于自己。这是一种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胸怀和视野,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探索。这种精神贯穿于谭霈生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始终。和谭霈生一起生活,在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领域共同耕耘了几十年,我的最大感受是:他总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从做学问,到他的兴趣爱好,一直到他对人、对生活的态度,他总是给你惊喜。他永远向着完美的方向改变,始终让你觉得他是一个‘新人’。”——2011年,在谭霈生78岁的寿诞上,谭霈生的夫人、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丁涛教授对谭霈生作了这样的评价。
5月4号,是谭霈生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谭霈生的友人、学生总是不约而同地齐聚在他的身边。在谭霈生的寿诞上,他的学生说:“大家能记住这天,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青年节,是一个特别容易记住的日子,最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又有机会和理由能再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先生,体味到他那充满了激情的、博大而深广的生命。从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五四’的脉搏。”
“五四”——一个很特殊很年轻的字眼。它让人们想到的是一段最具有活力、最富独创精神、如梦般的流金岁月,徜徉游弋于其间的是那些学贯中西、虚怀若谷,缔造了新文化、新传统的一代“新人”。尽管谭霈生不是“五四”中人,然而,他的身上充溢着“五四”“新人”的品格和情怀。诚如他的学生所言,他的生命充满了“激情”“博大而又深广”。他用他的“激情”点燃了中国当代戏剧理论新兴的圣火,他以他的“博大”和“深广”感染了他身边所有的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学子。
激情和梦想,只为戏剧艺术
谭霈生于1933年生于河北省蓟县(今天津市辖)。1952年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除1959年~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与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合办的文学研究班学习外,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中央戏剧学院。所以,他常常说自己“和中央戏剧学院、和戏剧有缘”。不过,每每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他总是饶有兴趣地说:“我与戏剧结缘是误打误撞。”他说高中毕业的时候,自己最向往的职业是海员,原因是“海员帽上的那两根飘带”。他的声音条件很好,是标准的男中音,中气十足,穿透力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我可以站在甲板上讲相声”。怀着这一浪漫的梦想,参加高考的谭霈生报考了海政学校。然而,他却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他一头雾水地跑到学校去问:“我怎么到这儿来了?”原来那一年招生,中央戏剧学院得到一个“特权”——可以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挑选10名录取。就这样误打误撞,谭霈生开始了他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编剧专业的学习生涯。也是从那时开始,谭霈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戏剧,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戏剧。为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他差一点和中央戏剧学院失之交臂。
1956年,谭霈生本科毕业时,许多年轻人带着青春的激情奔赴北大荒,满腔热情的他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他觉得自己学的是编剧专业,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充分地去体验、去感知。然而,由于他的优秀表现,学校已决定让他留校在团委工作,不批准他到北大荒。在百般劝说下,一心想搞创作的谭霈生和学校达成了协议:工作3年后,想走就走。
3年过去了,谭霈生依旧没有忘记他的编剧梦,大学期间的一幕始终印在他的脑海里。当他所写的剧本在学校上演时,戏剧大师曹禺观看了演出,并留给他一句话:“路子是对的,继续写。”这句话鼓励着他在3年之后,再次提出要离开学校,一心搞创作。这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开班招生,筛选过程非常严格,谭霈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校保送下进入了研究班。
在研究班学习期间,谭霈生接触到了更广泛的戏剧知识,也撰写、发表了很多文章,从理论方面对戏剧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和认识。他说:“在戏剧文学系学习时,读剧本特别多,但理论方面的很少涉及。所有戏剧理论方面的书籍都是在研究班时读的,一下子就钻了进去,非常有兴趣。那时和同班同学谈论起戏剧理论研究来,觉得幸福极了。” 1962年研究班毕业,谭霈生回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对他而言,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说:“中央戏剧学院,是艺术创造和学术研究两者并重的,在求取这两者的平衡关系中保持着戏剧最高学府的形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没有这样一个集体,我觉得我做不了什么。”
中央戏剧学院是谭霈生激情绽放和梦想起飞的地方。在这里,他的确做了许多。他曾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退休后,他仍担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顾问,博士生导师。半个世纪,他一直默默地奉献在戏剧艺术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先后为千余名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讲授“剧本创作论”“作家作品选讲”“戏剧理论”“戏剧美学”等多门课程。他从不停歇地坚持学术研究,把中外新的戏剧现象,新的经验和问题纳入研究的对象,从中汲取新的信息并获得新的思想发现,并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在戏剧理论教学中,谭霈生一方面专注于本体意义上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中外经典剧目的鉴赏上狠下功夫,在这两方面形成的合力,使他的教学时刻洋溢着激情、充满了新的思想,永葆戏剧艺术的活力。
谭霈生授课感情充沛、思路敏捷,语言犀利,态度严谨,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仍记忆犹新。学生方保营回忆道:“谭霈生教授讲课特别有激情,他眼睛炯炯有神,授课时激情澎湃,用内在力量和艺术魅力感染学子们。当时,听谭教授授课,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
在课堂上,谭霈生的激情犹如汪洋恣肆的波涛,能够在瞬间荡涤着你的灵魂。在生活中,他的激情却常常化作涓涓的细流,在最平凡的交流中,在不经意间沁入你的心田,浸润你的情感。他平时话不多,简短风趣但微言大义。谭霈生的兴趣爱好很广。他喜欢篮球、足球;喜欢种花,钓鱼。他是铁杆的“足球迷”,每每谈起中国的足球,他常说:“中国的足球观众是世界杯培养起来的,就像中国的戏剧观众是世界名著培养的。”他尤其喜欢钓鱼,每每谈起钓鱼,他总是自豪地说:“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务——中戏钓鱼协会的会长。”平时和他接触,他津津乐道的常常是钓鱼而非戏剧。他外出讲学之余会去钓鱼,他也常带着学生去钓鱼。许多学生在多年以后,依然清晰记得跟谭先生钓鱼的感受。著名的戏剧家杨利民深情地回忆道:“1990年毕业的时候,我的创作陷入了瓶颈。夏秋之交,我和谭先生去钓鱼。那次钓鱼,先生让我感悟到了什么是艺术的心灵。”在谭霈生面前,跟他握手,看他笑,听他说话,你感觉到的是温馨、温暖和温情,你体会到的是博大、宽厚和深邃,你触摸到的是一个真正属于艺术的心灵。
批判和反思,但求超越自我
“人如果不意识到他现在的状况和他过去的局限,他就不可能塑造未来的形式”——谭霈生最欣赏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这句话。他常常说:“一个人最明智之处就是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而能朝向高点迈进的基本保证,正是深刻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未来……”正是因为秉执着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他不断迈向戏剧艺术的高点,在戏剧理论研究与教学中取得非凡成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戏剧理论界和戏剧教育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谭霈生的学术著述十分丰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出版了《论戏剧性》《世界名剧欣赏》《戏剧艺术的特性》《电影美学基础》,以及《戏剧本体论》等专著,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戏剧理论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戏剧性》和《戏剧本体论》。谈起这两部专著的编著感受,谭霈生总是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这是自我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论戏剧性》创作于1979年。构思这部作品的时候,他还被关在牛棚里。在高压的环境中,他进行了自我反思。他说,牛棚一游让自己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人不应该成为驯服的工具”“脑袋是自己的,我要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这样一想,他轻松了。于是,他开始了《论戏剧性》的构思和创作。他不断地回顾自己前20年的学习所获,重新阅读中外戏剧经典作品,仔细认真地做鉴赏笔记。沉醉在戏剧艺术世界中的他,常常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有时甚至把牛棚当作课堂,和牛棚的看守讲莎士比亚。
1981年,谭霈生完成并出版了《论戏剧性》,引起了戏剧理论界的轰动。人们这样评论:“《论戏剧性》是内地第一部冲破权威意识形态理论‘反映论’与‘决定论’禁锢的著作,第一次将戏剧文本从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还戏剧艺术以自身特有的自主性。”“文革”后,中国的戏剧界百废待兴。《论戏剧性》以特立独行的体例令世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如春风如雨露般解了戏剧界的饥渴,滋养了人们的心田。于是,它迅速成为众多剧作家、戏剧理论研究及教育者案头的必备之书,为有着诸多困惑的人们提供了适时而有力的帮助。它的出版,将我国的戏剧理论研究提升到了20世纪世界学术的水平,标志着中国的戏剧理论研究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运行的轨道,对我国戏剧创作界、理论界及教育界影响是具有方向性和深远意义的影响。从1981年出版至今,《论戏剧性》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一版再版,其影响不仅仅发生在戏剧界,越来越多的戏剧之外的学界中人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重视。由于独特的建树,《论戏剧性》于1984年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1989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论戏剧性》的出版不仅奠定了谭霈生在戏剧界的地位,而且也使他获得了荣誉。然而,对于这些,他只是淡淡一笑。他说:“过去了,就等于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中,他清楚地看到了《论戏剧性》的缺陷,他明白这部专著离自己渴望完成的理论还有距离。他要“重新开始研究”。这一“开始”又是20年。
《论戏剧性》是谭霈生前半生的心血成就,《戏剧本体论》则是他后半生的呕心所著。整整40年的辛勤耕耘,谭霈生建构了一个以“戏剧情境”为核心的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 2005年,积其半生心血著成的《谭霈生文集》(1-6卷)正式出版。2007年,在北京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谭霈生文集》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评委会对谭霈生教授40多年的思想集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文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所建树的理论体系不是以西方固有的戏剧理论为出发点,而是站在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轨迹上进行的具有卓越贡献的全新创造。仅此一点,就使其具有了当今戏剧理论界最为突出的亮点。
由于谭霈生教授在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上的杰出成就,1986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在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年之际,被授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家”光荣称号。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谭霈生戏剧理论研讨会”,来自各地的戏剧家和学者们对上述成果进行系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阐释,为谭霈生戴上“戏剧大师”的桂冠。
谈起所获得的荣誉,谭霈生依然是淡然一笑。今年78岁高龄的他还在不停地自我反思。他依然默默地忙着他的学术研究,忙着他的教学,积极致力于戏剧艺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普及。不久前,他受邀为一所兄弟院校讲学,当主持人以“戏剧大师”来称谓他时,他风趣地说:“叫我大师降格了,我是老师。”在他幽默的话语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的激情、执着和梦想。在谭霈生的心目中,他始终真挚地把自己定位在戏剧艺术园地的园丁位置;年近八旬的他还希望自己老当益壮,能继续为中国的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尽自己绵薄之力。因为,对于中国戏剧,他心中还有无限的希冀。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
5月4号,是谭霈生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谭霈生的友人、学生总是不约而同地齐聚在他的身边。在谭霈生的寿诞上,他的学生说:“大家能记住这天,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青年节,是一个特别容易记住的日子,最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又有机会和理由能再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先生,体味到他那充满了激情的、博大而深广的生命。从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五四’的脉搏。”
“五四”——一个很特殊很年轻的字眼。它让人们想到的是一段最具有活力、最富独创精神、如梦般的流金岁月,徜徉游弋于其间的是那些学贯中西、虚怀若谷,缔造了新文化、新传统的一代“新人”。尽管谭霈生不是“五四”中人,然而,他的身上充溢着“五四”“新人”的品格和情怀。诚如他的学生所言,他的生命充满了“激情”“博大而又深广”。他用他的“激情”点燃了中国当代戏剧理论新兴的圣火,他以他的“博大”和“深广”感染了他身边所有的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学子。
激情和梦想,只为戏剧艺术
谭霈生于1933年生于河北省蓟县(今天津市辖)。1952年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除1959年~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与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合办的文学研究班学习外,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中央戏剧学院。所以,他常常说自己“和中央戏剧学院、和戏剧有缘”。不过,每每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他总是饶有兴趣地说:“我与戏剧结缘是误打误撞。”他说高中毕业的时候,自己最向往的职业是海员,原因是“海员帽上的那两根飘带”。他的声音条件很好,是标准的男中音,中气十足,穿透力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我可以站在甲板上讲相声”。怀着这一浪漫的梦想,参加高考的谭霈生报考了海政学校。然而,他却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他一头雾水地跑到学校去问:“我怎么到这儿来了?”原来那一年招生,中央戏剧学院得到一个“特权”——可以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挑选10名录取。就这样误打误撞,谭霈生开始了他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编剧专业的学习生涯。也是从那时开始,谭霈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戏剧,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戏剧。为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他差一点和中央戏剧学院失之交臂。
1956年,谭霈生本科毕业时,许多年轻人带着青春的激情奔赴北大荒,满腔热情的他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他觉得自己学的是编剧专业,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充分地去体验、去感知。然而,由于他的优秀表现,学校已决定让他留校在团委工作,不批准他到北大荒。在百般劝说下,一心想搞创作的谭霈生和学校达成了协议:工作3年后,想走就走。
3年过去了,谭霈生依旧没有忘记他的编剧梦,大学期间的一幕始终印在他的脑海里。当他所写的剧本在学校上演时,戏剧大师曹禺观看了演出,并留给他一句话:“路子是对的,继续写。”这句话鼓励着他在3年之后,再次提出要离开学校,一心搞创作。这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开班招生,筛选过程非常严格,谭霈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校保送下进入了研究班。
在研究班学习期间,谭霈生接触到了更广泛的戏剧知识,也撰写、发表了很多文章,从理论方面对戏剧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和认识。他说:“在戏剧文学系学习时,读剧本特别多,但理论方面的很少涉及。所有戏剧理论方面的书籍都是在研究班时读的,一下子就钻了进去,非常有兴趣。那时和同班同学谈论起戏剧理论研究来,觉得幸福极了。” 1962年研究班毕业,谭霈生回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对他而言,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说:“中央戏剧学院,是艺术创造和学术研究两者并重的,在求取这两者的平衡关系中保持着戏剧最高学府的形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没有这样一个集体,我觉得我做不了什么。”
中央戏剧学院是谭霈生激情绽放和梦想起飞的地方。在这里,他的确做了许多。他曾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退休后,他仍担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顾问,博士生导师。半个世纪,他一直默默地奉献在戏剧艺术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先后为千余名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讲授“剧本创作论”“作家作品选讲”“戏剧理论”“戏剧美学”等多门课程。他从不停歇地坚持学术研究,把中外新的戏剧现象,新的经验和问题纳入研究的对象,从中汲取新的信息并获得新的思想发现,并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在戏剧理论教学中,谭霈生一方面专注于本体意义上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中外经典剧目的鉴赏上狠下功夫,在这两方面形成的合力,使他的教学时刻洋溢着激情、充满了新的思想,永葆戏剧艺术的活力。
谭霈生授课感情充沛、思路敏捷,语言犀利,态度严谨,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仍记忆犹新。学生方保营回忆道:“谭霈生教授讲课特别有激情,他眼睛炯炯有神,授课时激情澎湃,用内在力量和艺术魅力感染学子们。当时,听谭教授授课,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
在课堂上,谭霈生的激情犹如汪洋恣肆的波涛,能够在瞬间荡涤着你的灵魂。在生活中,他的激情却常常化作涓涓的细流,在最平凡的交流中,在不经意间沁入你的心田,浸润你的情感。他平时话不多,简短风趣但微言大义。谭霈生的兴趣爱好很广。他喜欢篮球、足球;喜欢种花,钓鱼。他是铁杆的“足球迷”,每每谈起中国的足球,他常说:“中国的足球观众是世界杯培养起来的,就像中国的戏剧观众是世界名著培养的。”他尤其喜欢钓鱼,每每谈起钓鱼,他总是自豪地说:“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务——中戏钓鱼协会的会长。”平时和他接触,他津津乐道的常常是钓鱼而非戏剧。他外出讲学之余会去钓鱼,他也常带着学生去钓鱼。许多学生在多年以后,依然清晰记得跟谭先生钓鱼的感受。著名的戏剧家杨利民深情地回忆道:“1990年毕业的时候,我的创作陷入了瓶颈。夏秋之交,我和谭先生去钓鱼。那次钓鱼,先生让我感悟到了什么是艺术的心灵。”在谭霈生面前,跟他握手,看他笑,听他说话,你感觉到的是温馨、温暖和温情,你体会到的是博大、宽厚和深邃,你触摸到的是一个真正属于艺术的心灵。
批判和反思,但求超越自我
“人如果不意识到他现在的状况和他过去的局限,他就不可能塑造未来的形式”——谭霈生最欣赏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这句话。他常常说:“一个人最明智之处就是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而能朝向高点迈进的基本保证,正是深刻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未来……”正是因为秉执着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他不断迈向戏剧艺术的高点,在戏剧理论研究与教学中取得非凡成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戏剧理论界和戏剧教育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谭霈生的学术著述十分丰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出版了《论戏剧性》《世界名剧欣赏》《戏剧艺术的特性》《电影美学基础》,以及《戏剧本体论》等专著,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戏剧理论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戏剧性》和《戏剧本体论》。谈起这两部专著的编著感受,谭霈生总是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这是自我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论戏剧性》创作于1979年。构思这部作品的时候,他还被关在牛棚里。在高压的环境中,他进行了自我反思。他说,牛棚一游让自己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人不应该成为驯服的工具”“脑袋是自己的,我要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这样一想,他轻松了。于是,他开始了《论戏剧性》的构思和创作。他不断地回顾自己前20年的学习所获,重新阅读中外戏剧经典作品,仔细认真地做鉴赏笔记。沉醉在戏剧艺术世界中的他,常常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有时甚至把牛棚当作课堂,和牛棚的看守讲莎士比亚。
1981年,谭霈生完成并出版了《论戏剧性》,引起了戏剧理论界的轰动。人们这样评论:“《论戏剧性》是内地第一部冲破权威意识形态理论‘反映论’与‘决定论’禁锢的著作,第一次将戏剧文本从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还戏剧艺术以自身特有的自主性。”“文革”后,中国的戏剧界百废待兴。《论戏剧性》以特立独行的体例令世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如春风如雨露般解了戏剧界的饥渴,滋养了人们的心田。于是,它迅速成为众多剧作家、戏剧理论研究及教育者案头的必备之书,为有着诸多困惑的人们提供了适时而有力的帮助。它的出版,将我国的戏剧理论研究提升到了20世纪世界学术的水平,标志着中国的戏剧理论研究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运行的轨道,对我国戏剧创作界、理论界及教育界影响是具有方向性和深远意义的影响。从1981年出版至今,《论戏剧性》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一版再版,其影响不仅仅发生在戏剧界,越来越多的戏剧之外的学界中人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重视。由于独特的建树,《论戏剧性》于1984年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1989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论戏剧性》的出版不仅奠定了谭霈生在戏剧界的地位,而且也使他获得了荣誉。然而,对于这些,他只是淡淡一笑。他说:“过去了,就等于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中,他清楚地看到了《论戏剧性》的缺陷,他明白这部专著离自己渴望完成的理论还有距离。他要“重新开始研究”。这一“开始”又是20年。
《论戏剧性》是谭霈生前半生的心血成就,《戏剧本体论》则是他后半生的呕心所著。整整40年的辛勤耕耘,谭霈生建构了一个以“戏剧情境”为核心的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 2005年,积其半生心血著成的《谭霈生文集》(1-6卷)正式出版。2007年,在北京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谭霈生文集》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评委会对谭霈生教授40多年的思想集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文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所建树的理论体系不是以西方固有的戏剧理论为出发点,而是站在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轨迹上进行的具有卓越贡献的全新创造。仅此一点,就使其具有了当今戏剧理论界最为突出的亮点。
由于谭霈生教授在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上的杰出成就,1986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在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年之际,被授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家”光荣称号。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谭霈生戏剧理论研讨会”,来自各地的戏剧家和学者们对上述成果进行系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阐释,为谭霈生戴上“戏剧大师”的桂冠。
谈起所获得的荣誉,谭霈生依然是淡然一笑。今年78岁高龄的他还在不停地自我反思。他依然默默地忙着他的学术研究,忙着他的教学,积极致力于戏剧艺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普及。不久前,他受邀为一所兄弟院校讲学,当主持人以“戏剧大师”来称谓他时,他风趣地说:“叫我大师降格了,我是老师。”在他幽默的话语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的激情、执着和梦想。在谭霈生的心目中,他始终真挚地把自己定位在戏剧艺术园地的园丁位置;年近八旬的他还希望自己老当益壮,能继续为中国的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尽自己绵薄之力。因为,对于中国戏剧,他心中还有无限的希冀。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