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历史教学生涯中,特别是在现在的开卷考试,学生的学习成绩老是提不高,我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和同事的闲谈中,说到狠抓“听写”能提高学生成绩,我恍然大悟。“听写”这一教学形式,大多是应用在小学的教学中。目前,除了初中语文、英语教学偶尔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外,其他学科几乎不再应用。我为何也不试一试,于是在我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多一个了“听写”。经常应用听写进行历史教学,不但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受到良好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涉及中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民族关系等,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基础知识。而一些历史知识线索繁杂、内容枯燥,学生掌握较为困难,这往往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障碍。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鉴别能力等,而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实现,听写是检验这一能力能否实现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证实,即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全能掌握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遗忘。因而,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和复习,既减少遗忘,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检验复习学习效果可以多样化,如课堂提问、单元测试、综合考试等。课堂提问,由于时间限制,教师仅仅能了解个别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可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否则,完不成本堂课的教育教学任务;采取考试方式,要出题、印刷、监考等,往往要兴师动众。但听写却轻车熟路、简便易行,既减少了上述环节的弊端,又能全面检验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可以分如下步骤进行:
1.准备阶段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不能光靠教师的说教。“听写”的突出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初中历史课每周仅两节课,每节课除6~7页的正文外,还有插图、表格、注释等大量内容。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象阅读语文一样逐字逐句地去对待,学生课后也不可能象学习语文一样天天学习。因而造成一种有历史课学历史,无历史课不看书的局面,不利于历史教学。针对这种现象,每授完一节新课,我从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只是让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和重难点将学完的新课课下多阅读几遍,准备下节课听写。
2.听写阶段
利用课堂5~7分钟时间,教师或指定一位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重难点,结合阅读情况,以填空、问答等形式在作业本上默写下来。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听写的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开始的标志、领导人物、领导阶级、重要战役、颁布文献、性质、结束标志及影响等各是什么?这些默写内容,基本上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的重点内容。听写结束后,教师收齐批改,有时也可以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抽查。
通过课堂5分钟的听写,其作用表现在:
2.1督促阅读功能。通过阅读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取大量学习资料。如阅读材料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警句、名人名言等,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通过阅读,能回答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等。同时,会在细心阅读的基础上产生质疑,提出问题。例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内战”两课,便提出它们有什么区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力,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2.2诊断反馈功能。通过听写,学生会出现种种错误,如中国古代史中将“五铢钱”写成“五株钱”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写成“蒸气机”。当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通过听写为达到以后不重复出现错误,获得正确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听写错误,还会为教师以后上课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不乏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2.3激励促进功能。通过听写,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其感受到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会一如既往地准备下节课的阅读。特别是学生听写全对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心里想下次我还要争取全对,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4自觉更正功能。当听写完毕后,学生会很自觉地打开课本,迅速查找没有听写正确的内容,甚至相互讨论,在短时间内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即使不会,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查找原因的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听写”这一教学手段,在初三复习课时,应用极为方便。可以将复习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进行听写,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辨别能力,培养了注意力,减少了教师打印、印刷等环节,节省了时间。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学习效果,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当然,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不要使听写内容过偏过难,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積极性。应用听写这一形式进行教学,促进了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了持之以恒的毅力。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概括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教学走出了为考试而背提纲、大量做练习题的路子,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减少了总复习时的难度。
中学历史教学涉及中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民族关系等,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基础知识。而一些历史知识线索繁杂、内容枯燥,学生掌握较为困难,这往往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障碍。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鉴别能力等,而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实现,听写是检验这一能力能否实现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证实,即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全能掌握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遗忘。因而,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和复习,既减少遗忘,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检验复习学习效果可以多样化,如课堂提问、单元测试、综合考试等。课堂提问,由于时间限制,教师仅仅能了解个别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可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否则,完不成本堂课的教育教学任务;采取考试方式,要出题、印刷、监考等,往往要兴师动众。但听写却轻车熟路、简便易行,既减少了上述环节的弊端,又能全面检验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可以分如下步骤进行:
1.准备阶段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不能光靠教师的说教。“听写”的突出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初中历史课每周仅两节课,每节课除6~7页的正文外,还有插图、表格、注释等大量内容。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象阅读语文一样逐字逐句地去对待,学生课后也不可能象学习语文一样天天学习。因而造成一种有历史课学历史,无历史课不看书的局面,不利于历史教学。针对这种现象,每授完一节新课,我从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只是让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和重难点将学完的新课课下多阅读几遍,准备下节课听写。
2.听写阶段
利用课堂5~7分钟时间,教师或指定一位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重难点,结合阅读情况,以填空、问答等形式在作业本上默写下来。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听写的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开始的标志、领导人物、领导阶级、重要战役、颁布文献、性质、结束标志及影响等各是什么?这些默写内容,基本上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的重点内容。听写结束后,教师收齐批改,有时也可以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抽查。
通过课堂5分钟的听写,其作用表现在:
2.1督促阅读功能。通过阅读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取大量学习资料。如阅读材料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警句、名人名言等,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通过阅读,能回答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等。同时,会在细心阅读的基础上产生质疑,提出问题。例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内战”两课,便提出它们有什么区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力,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2.2诊断反馈功能。通过听写,学生会出现种种错误,如中国古代史中将“五铢钱”写成“五株钱”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写成“蒸气机”。当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通过听写为达到以后不重复出现错误,获得正确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听写错误,还会为教师以后上课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不乏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2.3激励促进功能。通过听写,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其感受到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会一如既往地准备下节课的阅读。特别是学生听写全对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心里想下次我还要争取全对,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4自觉更正功能。当听写完毕后,学生会很自觉地打开课本,迅速查找没有听写正确的内容,甚至相互讨论,在短时间内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即使不会,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查找原因的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听写”这一教学手段,在初三复习课时,应用极为方便。可以将复习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进行听写,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辨别能力,培养了注意力,减少了教师打印、印刷等环节,节省了时间。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学习效果,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当然,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不要使听写内容过偏过难,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積极性。应用听写这一形式进行教学,促进了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了持之以恒的毅力。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概括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教学走出了为考试而背提纲、大量做练习题的路子,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减少了总复习时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