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zhu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老师的课看似很传统,无非是听、说、读写——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很经典,不事雕琢,语言干净,设计完美,堪称教科书式的课堂范例。贾老师的课
  看似平淡无奇,一点都不精彩——没有任何剧场效应,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震撼人心,他用学生生命的状态变化告诉我们“教语文就是教
  做人”。
  30年前风靡大江南北的“贾老师教作文”如此,13年前的一堂续写童话的习作課《谁动了松鼠的奶酪》更是典范。
  一、 朴实设计——语文教师应有的智慧
  贾老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突出其学生,淡化他自己。贾老师如是说,“真实、朴实、扎实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课的导入是从“童话”说起的。学生静下来后,贾老师极其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下“童话”二字,又十分认真地指导学生轻声地、干脆地读此二字。
  贾老师告诉学生,每个童话都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又告诉学生,童话是作家写的,如果有丰富的想象力,你们也能写出精彩的童话。
  这堂课的全部时间都在“听说读写”。正当学生对童话充满期待时,贾老师却让他们听写“冬天快要到了”“小松鼠一家”“核桃”“仓库里堆满了核桃”“哈哈”等语句。听写过后是抄写、朗读、评议书写和朗读。评议过后是顺着学生的“浮想联翩”,一起编一个关于松鼠和核桃的故事。
  当故事讲到“哈哈,今年过冬我们不愁啦!”时,贾老师用一句听写——“一天,小松鼠到仓库里去一看,就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让故事戛然而止。
  当贾老师用报纸上的新闻为学生解释故事的结果:《小松鼠的核桃被游客拿走了》《朋友,你动了小松鼠的核桃吗》……孩子们“义愤”了。
  接下去,松鼠一族会怎么样呢?贾老师问学生,学生也在问自己。于是,课堂上便生成了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故事就在听、说、读、写中进行着。随后的习作,学生对松鼠一族的关切、同情、怜悯,对动了松鼠核桃的“人”的愤怒、质问、鞭笞,对事情本身的关注和思考,都自然地融入到规范表达的练习中了。
  40分钟,学生相继写完故事。写得如何?怎样评讲?贾老师并不着急,也不提先前作文的事,只是领着学生读“文章不厌百回改”。
  习作讲评是从修改病句开始的。贾老师让学生读另一段文字:“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似乎很通顺的一句话,经贾老师一点拨,教室里笑声四起,学生找出六处语病。修改完病句,贾老师让学生重读这段话。学生边读边发出会意的笑声。想必他们已经感觉到什么叫“文从字顺”了。于是,贾老师请他们以自己的习作为例,实践“文章不厌百回改”。
  这是师生互动的修改过程。从文题到结构,从语言文字到标点符号……精彩不断生成,语感(首先是对语言的敏感力)在读、评、改中不断历练。
  一则则富有现实意义的童话,一段段文从字顺的练笔,一个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习作,就在这朴实的课堂上诞生了。
  在课堂上,凡是要求学生读的,贾老师都要求读到位,读清楚,读连贯,不拖腔,不拿调。这是作文课还是阅读课?贾老师说,这是语文课。在他眼里,听、说、读、写就是最朴素的语文,应贯穿于每一种课型、每一节课上。
  这是最朴素的语文智慧。贾老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无不充溢着对学生的关爱。他对学生的指导—— 一个字的书写、一个坐姿的纠正、一句谚语的真实情态的表述,都是朴实的、深沉的。
  二、 善于发现——语文教师应有的敏锐
  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贾老师具有非常敏感的语文意识。
  这种敏感的语文意识,可以发现并树立学生中“治学为人”的榜样,如同贾老师一进课
  堂,就发现端坐着并注视老师的那个“大眼睛女孩子”。
  这种敏感的语文意识,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如同贾老师发现报纸上《谁动了松鼠的奶酪》这个素材之于教育的意义、之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习作教学的材料。
  这种敏感的语文意识,能引领教师在语文训练中教给学生治学的严谨,做事的规范和对人、对生命的关爱。
  三、 植根语文——语文教师应有的操守
  “有人说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全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贾老师指着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的一段话告诉学生,“这段话里有六处错误。”学生惊讶之后开动脑筋寻找错误。
  很快,第一处被一个孩子找到:“老鸭汤‘搬’上来了,这个‘搬’字用得不恰当,该用‘端’。”第二处被另一个男孩发现:“妈妈扯下两条腿,应该是‘老鸭’的腿。”教室里,孩子们笑成一团。
  在贾老师的引导下,又有几个学生发现了:“‘搬上来了’后面应是句号。”应该是“‘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另一条放在我的碗里’,这是尊老爱幼,应该先奶奶后孩子。”“一句话里接连用两个‘放’,说明词汇贫乏,妈妈尊老,奶奶爱幼,应该是‘摁’在奶奶的碗里。”
  短短几分钟,贾老师身体力行,带着学生历练语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语言的推敲和锤炼”。
  贾老师说:“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人文关怀,需要在语文课堂的细节里适时锤炼。
  根在语文。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职业操守。
  四、 关注细节——语文教师应有的功力
  贾老师的课上,我们时常被一些细节所感动。有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
  课前,主持人在介绍贾老师时,他却留意每一个孩子的眼神。这堂课的第一个问题是“听别人说话用什么?用眼睛啊!这是用心倾听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贾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怎样学习,更是怎样做人。
  这堂课的设计,是从听写几组词语到听写句子,到创造性地说,再到创造性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这般细致的训练,我们很少看到。将语文训练做得如此精致、到位、有效,我们更没有见过。然而,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缺钙”。
  “评讲时敏锐、准确”,早就成为贾老师教作文的标志。比如,跟学生交流作文的标题时,学生说《动物法庭》,贾老师说,不太明白,改为《动物法庭上的较量》更好些;学生说《人类是我们的好朋友》,贾老师补充,这是引自动物说的话,需加引号;学生说《法庭上的争执》,贾老师指出,法庭上应该是辩论,不是争执。
  这就是细节!语文的细节,做人的细节!贾老师关注细节,“语文”的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与灵性,体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注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五、 治学严谨——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贾老师的课,不是“上”出来的,而是“酿”出来的。如同“酿”一坛语文的好酒,“能”改一字,“酿”出深厚的文字功底;“求”改一字,“酿”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常”改一字,“酿”出精益求精的求学之道。
  关于“妈妈把鸭腿放在奶奶的碗里”这句话,贾老师引领学生改“放”为“摁”。这一字之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严谨性,感悟到了“尊老爱幼”,更接收到了教师严谨学风的言传和身教。
  让学生上台朗读习作时,贾老师在一旁不断评点、修改。既有表扬其遣词造句准确生动之处,也有纠正其谋篇布局重复累赘之时,每处细节都不放过,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使语言做到准确、精练。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严谨、细致。“作文要写得明白、干净。”严谨的态度,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更让听课者心灵震撼。贾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在语文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铸就学生语文生命的鲜活“存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啦”,理解“船舱、船篷、蓑衣、摇橹”等词语。  2.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及捕鱼动作的敏捷,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利用作者观察翠鸟的方法来观察身  边的事物,并记录观察所得。  教学过程:  一、导读揭题,激发观察兴趣  1.“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单元,我们将跟随两位作家去领略自然的
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认知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统编本教材中字词的编排关注生活、识用相连;注重能力,多元发展;传承文化,丰厚底蕴。基于此,我们在字词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遵循学生的年段特点——词语教学追求“序”  词语教学的“序”指词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细读课标中每一学段词语教学目标,发现各有侧重:低年级重点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求
教材解读  “学贵知疑”,本单元导语中语文学习要素是:(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  题。(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课后习题设计和课前阅读导语中,学习任务是围绕学习要素,从仿照问题清单进行小组交流到自我发现问题,罗列问题清单并试着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思维发散训练,为单元习作做好了教学策略上的铺垫。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在阅读中尝试多角度思考,提出自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记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4.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初步讲述  1.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话故事。谁愿意猜一猜?(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图片)  2.生猜图。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神话故事就是精卫填海。
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八》共安排了五个板块: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内容编排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借助各板块的学习获得语文知识及学习经验的增长。  “识字加油站”围绕“卫生间”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所编排了10个常用词语,分成5组,认识8个生字。每组词语的组合富有规律,一个是日常生活物品名称,一个表示用途。这些词语充满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借助生活场景,培养学生
2018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一诗中的“庭”字中“壬”下面一横短。而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中,发现“庭”字变成下横长上横短的“■”了。  同一个字却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不少教师为此感到很困惑。  我们知道,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庭”析解为一个从广,廷声的形声字,而“廷”又是一个从廴,■声的形声字,“■”读tǐng,下部是“土”,上部許慎解说是像草木从“土”上萌生状
素养取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越发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有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可是这样的“试图”常常一厢情愿。令他们匪夷所思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为数可观的学生,他们喜欢阅读,甚至沉迷于阅读,但习作表达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具体的习作任务,他们的言语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阅读教学:什么样的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或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其实
一、引读导入,直奔中心,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槐乡,领略了槐乡的美景。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还欣赏了槐花美  丽的姿态。有的槐花——  生: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五月
《童年的水墨画》原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现在选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尤其是对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这样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文中的趣、体会出诗歌的美呢?我的教学分如下几个板块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  序曲:认识水墨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立即出示两幅图:一幅中国的水墨画,一幅西洋的油画。让学生猜一猜哪一幅是水墨画,然后让学生说一
“诗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宗旨是用诗性的语言、思维等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春风化雨地进行教化,丰盈学生的人文底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诗教”的内容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古诗及现代诗,也包括现行教材中非诗歌体裁的优秀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文诗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改编、拓展,提取文本诗性,吸收诗教营养。  一、把握非诗歌文体的诗性元素  很多非诗歌文体的文本富有诗情画意,流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