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读导入,直奔中心,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槐乡,领略了槐乡的美景。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还欣赏了槐花美
丽的姿态。有的槐花——
生: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五月的槐乡是美丽的,槐乡的五月是迷人的。还记得作者观赏槐乡后的感受吗?
生:作者的感受是“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板书:飘香的季节
孩子的季节)我们这就跟上作者的脚步,细细地欣赏,美美地享受。
二、走进槐乡,闻香沉醉,感受“飘香的季节”
师:槐花是怎样飘香的呢?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槐花香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槐花香的。(板书:槐花 香)
(生根据要求完成学习活动后交流)
生:描写槐花香的语句在
课文第1自然段。
师: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谁还想读一读槐花香
的句子?
(指名读)
师:读得非常流利。作者是怎样描写槐花的香的呢?
生:用了许多表示香的词
语: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作者一下子用了这么
多表示香的词语,让我们把它们积累下来,摘抄在本上。
(师在黑板上板书,生在书本上写。)
师:哪种香你感到陌生?
生:香海。
生:醇香。
生:浓香。
生:香喷喷。
师:那太遗憾了,你到今天都没有吃过香喷喷的东西啊?
(众生笑)
生:我觉得是香气扑鼻。
师:这么多香味同学们都
觉得陌生。最陌生的香是哪种?
生:醇香。
师:老师采了一束槐花。
(师打开装有槐花的瓶子,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学生们闻花香,不时发出“真香啊”的感叹。)
师:醇香的感觉是什么?
生:这种味道特别香。
生:像酒的香味一样。
生:像妈妈常喷的香水。
师:那可能你妈妈的香水
就是用槐花酿的。
生:像刚刚采摘的茶叶的
味道。
师:醇香,是非常纯粹的,不带有其他任何味道的槐花香。
师:刚才有同学说对“香海”这个词也感到陌生。你读了“香海”这个词有什么感觉?
生:海是一望无边的,那香海是在哪里?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生:香海肯定是在地上。
生:海四面八方都是水,香海是不是四面八方都是那种很浓的香啊?
师:对啊,四面八方都是香味,到处都是香味。那槐花的香不仅飘在饭桌上,还飘在风中,还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呢。所以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
生: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刚才有同学说四面八方都是浓浓的槐花香,多么奇妙的感觉。这个比喻句就把槐花香的无边无际、到处弥漫写出来了。
师:“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这些表示香的词语在课文中能够换顺序吗?
生:不能换,刚进槐乡闻到的槐花香是清香,时间长了香味越来越浓,变成了浓香,然后香味挡也挡不住了,就香气扑鼻了,天天在槐乡就浸在香海里了。
师:体会得真仔細。课文中还有一个字,虽然它没有直接写槐花香,但它比那些带有“香”字的词还要香。
生:是“浸”字。
师:对呀!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想如果布浸在水里面的话,它的每根细线就沾了水,如果浸在香水里,就全是香味。
师:人们感觉到槐花的香味就像水一样到处洋溢。闻闻你的手,就像水一样的那种湿漉漉的香味,写得多么形象啊,把香味写出了水的形象。一起读读这句话。让人感觉到,你的头发、你的手指……你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槐花香味。无论你到哪里,都有槐花香伴随左右,你完全浸在那种感觉中了。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三、融入槐乡,体验欢乐,感悟“孩子的季节”
师:沉浸在浓浓的槐花香海
里,哪些孩子的身影吸引了作者的目光?
生:小姑娘。
生:还有小小子。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们。
师:那些孩子在干什么?我们先来看这三个孩子,他们是怎样的孩子?
生:挎篮子采槐花的孩子。
师:说得准,挎篮子采槐花的孩子。你是选用了课文中的词语(板书:选),把是怎样的孩子进行了概括。我们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生:挎走槐花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他是第一个进行概括的同学。第二个可难了,有挑战性。
生: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师:行,你也是用了选的办法。如果用四个字怎么说?
生:香气熏醉的孩子。
师:他醉在哪里呀?意思怎样更全面一些?你自己补充。
生:醉在槐树下。 师:如果变成四个字,怎么说?
生:醉卧槐树。
师:真棒,掌声送给他。这个同学不仅选用了课文中的词语,还把关键信息进行了整合(板书:合)。我们在进行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
師:前面是两个字,变成四个字怎么说?
生:好客大方的槐乡孩子。
生:特别好客的槐乡孩子。
生: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
师:好客大方也对,热情好客也对。那我们就用“热情好客”。“热情”这个词课文中没有,我们是从平时积累的词语库里把它调出来补上的(板书:补),谁能用选一选、合一合、补一补的办法继续说说还看到了怎样的槐乡孩子?
生:俊俏可爱的孩子。
师:俊俏是很可爱。你看这个小姑娘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俊俏美丽的孩子。
师:俊俏就是美丽,不能重复。
生:俊俏飘香的孩子,因为最后一句话有飘香两个字。
师:对呀,小姑娘不仅长得俊俏,身上还飘着香味呢。好一个“俊俏飘香”,这样说意思就全面准确了。最后看到的孩子是谁?
生:大大咧咧的孩子。
师:可以。但是大大咧咧只是说出了他的神态。
生:大饱口福的孩子。因为课文最后说“可真有口福呢”。
师:说得准,大饱口福的小小子。同学们仔细阅读了课文,用“选、合、补”等方法概括了作者看到的槐乡孩子,意思全面、词语相当、高度概括。下面让我们一起把概括的词语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师板书,生在书上标注。)学习概括会让我们说话简洁明了(师边板书边提示:“醉卧槐乡”最好改成“醉卧槐香”)。
(一生把词语写在了一起,师提醒。)
师:最好的办法是把词语标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这才叫批注。
师:你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
生:大饱口福。
生:俊俏飘香。
生:热情好客。
师:槐乡的孩子各有各的可爱。你想成为哪种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或表演,或解说,或朗读,或品词析句,体验槐乡孩子的快乐。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感受。(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生小组合作交流,师相机指导。)
师:槐乡孩子多,我们来不及一个个表演。先来演一演俊俏飘香的小姑娘。要演好先要读好。
(女生齐读)
师:演之前有一个问题:小姑娘的什么在飘?
生:小姑娘的香气在飘。
生:香味。
生:我觉得他说的是小姑娘
在飘。
师:是的,人在飘。那怎么表演“飘”呢?请几位同学上来演一演,其他同学齐读。
(生表演)
师:她们演的不是像仙女那样的飘,她们一会儿打转转,一会儿——
生:跑步。
生:一会儿摘朵槐花插在发
辫上。
生:一会儿踩着碎步往前走。
生:一会儿把槐花别在身上。
生:一会儿跳着走。
师:看来这个“飘”字并不是像仙女那样的飘,你看我们的小姑娘们有各种各样的姿态。说说究竟什么在飘呢?
生:槐花的花瓣和香气。
师:香气在飘,我们看见的那些发辫儿呀,衣襟呀,红领巾呀,还有什么在飘?她这样转啊,跑啊,蹦啊,跳啊,摘一朵花别在发辫儿,那是什么在飘呢?
生:槐花在飘。
生:自己在飘。
师:人在飘。
生:心灵在飘。
师:心灵在飘,也就是快乐的心在飘。同学们体会得深入,演得生动。老师也展开了想象,感受到飘香的小姑娘俊俏可爱。
生:(齐读教师创作的小诗)槐乡的小姑娘俊俏可爱/她们的衣襟在飘动/身上的花香在飘散/轻盈的身姿在飘舞/愉快的歌声在飘扬/喜悦的心情在飘飞。
师:你们还想演一演谁?
生:大饱口福的小小子。
(一群学生上台)
师:小小子怎么站、怎么走?各人表演各人的。其他同学一边朗读,一边观看小小子,并给他们的表演打分。
(生合作表演、朗读。)
师:大家都非常——
生:开心。
生:能自己吃,也能看别人吃。
师:看别人吃我们就更馋了。
虽然我们不是学表演的,但是我们通过表演体验了槐乡小小子们大饱口福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指板书),不论是挎走槐花的孩子还是醉卧槐香的孩子,不论是热情好客的孩子,还是俊俏飘香的小姑娘、大饱口福的小小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生:都爱槐花。
生:都很快乐。
师:是呀,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个个都很开心,都很快乐。(板书:乐)所以,作者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孩子;哪里有孩子,哪里就飘着槐香;哪里飘着槐香,哪里就有孩子。作者在写的时候把槐花的香和孩子的乐交融在一起写,并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这真是“吾爱桃花阳春艳,更爱槐花五月开。似雪如玉花香溢,淳朴孩子乐槐乡”。
四、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槐乡记忆”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用课文中的ABB叠词说说槐乡的孩子,比如“挎走槐花的孩子”是怎
样的?
生:喜盈盈。
师:用课文中ABB式的词语,说说槐乡的孩子。
生: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是喜盈盈的。
生:俊俏飘香的小姑娘是甜丝
丝的。 生:大饱口福的小小子是香喷喷的。
师:同学们真会活学活用。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作业:1.背诵全文。2.开展《花儿与少年》情境主题阅读活动。
【评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全文字字珠玑,文境优美,内容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歌般富有韵律。目前的美文教学经常陷入两个相左的窠臼:一是把美文进行琐碎的分析和肢解,搞得体无完肤、毫无点滴美感;二是引导学生整体上读文章,基本上不涉及有关分析的东西。王爱华老师则将美文内容有机地统整,“美文美教”,有的放矢。整节课,我一直沉浸在王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飘来的清香、醇香、浓香中。王老师用她的才情、智慧和激情,演绎了充满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
一、琅琅书声浸槐香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深刻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而朗读就是很好的理解过程。默读可以让人边读边思考,大声读可以让人更好地投入感情,边读边做记号可以使人加深体会,边读边做动作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对文本深入理解,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佳境。
王老师的教学,指导朗读渗透进师生互动中,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了槐乡的美和槐乡孩子的天真热情。课堂上,学生时而默读,屏息静气,圈圈画画;时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满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可谓书声琅琅而又情意绵绵,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受到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
王老师善于抓住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品析、体会,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如:“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找出了重点词语之后再让学生读句子。王老师以充满激情的话语指导,层层递进,让学生读出了香,读出了趣,读出了情。她引导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來赏读、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飘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读出自己的想象和独有的感受,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感受语言韵味,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二、品词析句学语言
王老师的课诸多教学环节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处处都体现出以文本语言为核心,内化文本语言、体悟文本表达形式的目标。学生在体悟文本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吸收课文精彩的语言。这样,语言与画面相结合,学生边读边想,把文本中经典、优美、蕴涵丰富情感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相应地进行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槐乡是孩子的季节”这一部分时,王老师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读进去,想开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谐真诚,精彩自然。王老师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指导表演,一切活动把学习引深拓宽,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层面有了新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朗读,感受就深刻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他们心中的快乐、自豪都从动情的读书声中流泻出来。整堂课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表达,扎实有效。
三、阅读批注巧融合
这节课,王老师将阅读与写字高效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写得有价值,读得有高度。在学习“槐花飘香的季节”时,王老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有机地提炼出了体现槐花香味的六个词:“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同时通过教师的范写,结合学生的批注进行了写字、积累的融合。在学习“槐花是孩子的季节”时,王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通过“选、合、补”的方式归纳出文中描写了五种槐乡的孩子,即“挎走槐花的孩子、醉卧槐香的孩子、热情好客的孩子、俊俏飘香的孩子、大饱口福的孩子”。然而,王老师没有仅仅止步于此,而是利用这样的契机再次引领学生在语文书上进行批注,同时她在黑板上板书。师生同写的方式将阅读的关键内容与学生书写、积累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的写既是对文本内容高层次的概括,又是有效指导学生书写的良好契机,同时又是积累优美词语的有效落实。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渗透这种有效的写、高效的写。王老师的课堂很多细节不是形式上的简单表现,而是她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王老师细致入微、返璞归真的教学设计真正回归了本色的语文课堂。这堂课充满诗意,回荡着槐花的香气,也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课文中的花与人交融,课堂上的人与情相映,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点燃,纯净的心灵被放飞。我想这才是真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弥漫着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槐乡,领略了槐乡的美景。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还欣赏了槐花美
丽的姿态。有的槐花——
生: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五月的槐乡是美丽的,槐乡的五月是迷人的。还记得作者观赏槐乡后的感受吗?
生:作者的感受是“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板书:飘香的季节
孩子的季节)我们这就跟上作者的脚步,细细地欣赏,美美地享受。
二、走进槐乡,闻香沉醉,感受“飘香的季节”
师:槐花是怎样飘香的呢?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槐花香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槐花香的。(板书:槐花 香)
(生根据要求完成学习活动后交流)
生:描写槐花香的语句在
课文第1自然段。
师: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谁还想读一读槐花香
的句子?
(指名读)
师:读得非常流利。作者是怎样描写槐花的香的呢?
生:用了许多表示香的词
语: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作者一下子用了这么
多表示香的词语,让我们把它们积累下来,摘抄在本上。
(师在黑板上板书,生在书本上写。)
师:哪种香你感到陌生?
生:香海。
生:醇香。
生:浓香。
生:香喷喷。
师:那太遗憾了,你到今天都没有吃过香喷喷的东西啊?
(众生笑)
生:我觉得是香气扑鼻。
师:这么多香味同学们都
觉得陌生。最陌生的香是哪种?
生:醇香。
师:老师采了一束槐花。
(师打开装有槐花的瓶子,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学生们闻花香,不时发出“真香啊”的感叹。)
师:醇香的感觉是什么?
生:这种味道特别香。
生:像酒的香味一样。
生:像妈妈常喷的香水。
师:那可能你妈妈的香水
就是用槐花酿的。
生:像刚刚采摘的茶叶的
味道。
师:醇香,是非常纯粹的,不带有其他任何味道的槐花香。
师:刚才有同学说对“香海”这个词也感到陌生。你读了“香海”这个词有什么感觉?
生:海是一望无边的,那香海是在哪里?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生:香海肯定是在地上。
生:海四面八方都是水,香海是不是四面八方都是那种很浓的香啊?
师:对啊,四面八方都是香味,到处都是香味。那槐花的香不仅飘在饭桌上,还飘在风中,还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呢。所以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
生: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刚才有同学说四面八方都是浓浓的槐花香,多么奇妙的感觉。这个比喻句就把槐花香的无边无际、到处弥漫写出来了。
师:“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这些表示香的词语在课文中能够换顺序吗?
生:不能换,刚进槐乡闻到的槐花香是清香,时间长了香味越来越浓,变成了浓香,然后香味挡也挡不住了,就香气扑鼻了,天天在槐乡就浸在香海里了。
师:体会得真仔細。课文中还有一个字,虽然它没有直接写槐花香,但它比那些带有“香”字的词还要香。
生:是“浸”字。
师:对呀!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想如果布浸在水里面的话,它的每根细线就沾了水,如果浸在香水里,就全是香味。
师:人们感觉到槐花的香味就像水一样到处洋溢。闻闻你的手,就像水一样的那种湿漉漉的香味,写得多么形象啊,把香味写出了水的形象。一起读读这句话。让人感觉到,你的头发、你的手指……你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槐花香味。无论你到哪里,都有槐花香伴随左右,你完全浸在那种感觉中了。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三、融入槐乡,体验欢乐,感悟“孩子的季节”
师:沉浸在浓浓的槐花香海
里,哪些孩子的身影吸引了作者的目光?
生:小姑娘。
生:还有小小子。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们。
师:那些孩子在干什么?我们先来看这三个孩子,他们是怎样的孩子?
生:挎篮子采槐花的孩子。
师:说得准,挎篮子采槐花的孩子。你是选用了课文中的词语(板书:选),把是怎样的孩子进行了概括。我们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生:挎走槐花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他是第一个进行概括的同学。第二个可难了,有挑战性。
生: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师:行,你也是用了选的办法。如果用四个字怎么说?
生:香气熏醉的孩子。
师:他醉在哪里呀?意思怎样更全面一些?你自己补充。
生:醉在槐树下。 师:如果变成四个字,怎么说?
生:醉卧槐树。
师:真棒,掌声送给他。这个同学不仅选用了课文中的词语,还把关键信息进行了整合(板书:合)。我们在进行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
師:前面是两个字,变成四个字怎么说?
生:好客大方的槐乡孩子。
生:特别好客的槐乡孩子。
生: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
师:好客大方也对,热情好客也对。那我们就用“热情好客”。“热情”这个词课文中没有,我们是从平时积累的词语库里把它调出来补上的(板书:补),谁能用选一选、合一合、补一补的办法继续说说还看到了怎样的槐乡孩子?
生:俊俏可爱的孩子。
师:俊俏是很可爱。你看这个小姑娘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俊俏美丽的孩子。
师:俊俏就是美丽,不能重复。
生:俊俏飘香的孩子,因为最后一句话有飘香两个字。
师:对呀,小姑娘不仅长得俊俏,身上还飘着香味呢。好一个“俊俏飘香”,这样说意思就全面准确了。最后看到的孩子是谁?
生:大大咧咧的孩子。
师:可以。但是大大咧咧只是说出了他的神态。
生:大饱口福的孩子。因为课文最后说“可真有口福呢”。
师:说得准,大饱口福的小小子。同学们仔细阅读了课文,用“选、合、补”等方法概括了作者看到的槐乡孩子,意思全面、词语相当、高度概括。下面让我们一起把概括的词语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师板书,生在书上标注。)学习概括会让我们说话简洁明了(师边板书边提示:“醉卧槐乡”最好改成“醉卧槐香”)。
(一生把词语写在了一起,师提醒。)
师:最好的办法是把词语标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这才叫批注。
师:你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
生:大饱口福。
生:俊俏飘香。
生:热情好客。
师:槐乡的孩子各有各的可爱。你想成为哪种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或表演,或解说,或朗读,或品词析句,体验槐乡孩子的快乐。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感受。(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生小组合作交流,师相机指导。)
师:槐乡孩子多,我们来不及一个个表演。先来演一演俊俏飘香的小姑娘。要演好先要读好。
(女生齐读)
师:演之前有一个问题:小姑娘的什么在飘?
生:小姑娘的香气在飘。
生:香味。
生:我觉得他说的是小姑娘
在飘。
师:是的,人在飘。那怎么表演“飘”呢?请几位同学上来演一演,其他同学齐读。
(生表演)
师:她们演的不是像仙女那样的飘,她们一会儿打转转,一会儿——
生:跑步。
生:一会儿摘朵槐花插在发
辫上。
生:一会儿踩着碎步往前走。
生:一会儿把槐花别在身上。
生:一会儿跳着走。
师:看来这个“飘”字并不是像仙女那样的飘,你看我们的小姑娘们有各种各样的姿态。说说究竟什么在飘呢?
生:槐花的花瓣和香气。
师:香气在飘,我们看见的那些发辫儿呀,衣襟呀,红领巾呀,还有什么在飘?她这样转啊,跑啊,蹦啊,跳啊,摘一朵花别在发辫儿,那是什么在飘呢?
生:槐花在飘。
生:自己在飘。
师:人在飘。
生:心灵在飘。
师:心灵在飘,也就是快乐的心在飘。同学们体会得深入,演得生动。老师也展开了想象,感受到飘香的小姑娘俊俏可爱。
生:(齐读教师创作的小诗)槐乡的小姑娘俊俏可爱/她们的衣襟在飘动/身上的花香在飘散/轻盈的身姿在飘舞/愉快的歌声在飘扬/喜悦的心情在飘飞。
师:你们还想演一演谁?
生:大饱口福的小小子。
(一群学生上台)
师:小小子怎么站、怎么走?各人表演各人的。其他同学一边朗读,一边观看小小子,并给他们的表演打分。
(生合作表演、朗读。)
师:大家都非常——
生:开心。
生:能自己吃,也能看别人吃。
师:看别人吃我们就更馋了。
虽然我们不是学表演的,但是我们通过表演体验了槐乡小小子们大饱口福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指板书),不论是挎走槐花的孩子还是醉卧槐香的孩子,不论是热情好客的孩子,还是俊俏飘香的小姑娘、大饱口福的小小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生:都爱槐花。
生:都很快乐。
师:是呀,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个个都很开心,都很快乐。(板书:乐)所以,作者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孩子;哪里有孩子,哪里就飘着槐香;哪里飘着槐香,哪里就有孩子。作者在写的时候把槐花的香和孩子的乐交融在一起写,并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这真是“吾爱桃花阳春艳,更爱槐花五月开。似雪如玉花香溢,淳朴孩子乐槐乡”。
四、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槐乡记忆”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用课文中的ABB叠词说说槐乡的孩子,比如“挎走槐花的孩子”是怎
样的?
生:喜盈盈。
师:用课文中ABB式的词语,说说槐乡的孩子。
生: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是喜盈盈的。
生:俊俏飘香的小姑娘是甜丝
丝的。 生:大饱口福的小小子是香喷喷的。
师:同学们真会活学活用。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作业:1.背诵全文。2.开展《花儿与少年》情境主题阅读活动。
【评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全文字字珠玑,文境优美,内容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歌般富有韵律。目前的美文教学经常陷入两个相左的窠臼:一是把美文进行琐碎的分析和肢解,搞得体无完肤、毫无点滴美感;二是引导学生整体上读文章,基本上不涉及有关分析的东西。王爱华老师则将美文内容有机地统整,“美文美教”,有的放矢。整节课,我一直沉浸在王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飘来的清香、醇香、浓香中。王老师用她的才情、智慧和激情,演绎了充满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
一、琅琅书声浸槐香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深刻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而朗读就是很好的理解过程。默读可以让人边读边思考,大声读可以让人更好地投入感情,边读边做记号可以使人加深体会,边读边做动作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对文本深入理解,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佳境。
王老师的教学,指导朗读渗透进师生互动中,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了槐乡的美和槐乡孩子的天真热情。课堂上,学生时而默读,屏息静气,圈圈画画;时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满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可谓书声琅琅而又情意绵绵,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受到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
王老师善于抓住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品析、体会,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如:“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找出了重点词语之后再让学生读句子。王老师以充满激情的话语指导,层层递进,让学生读出了香,读出了趣,读出了情。她引导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來赏读、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飘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读出自己的想象和独有的感受,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感受语言韵味,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二、品词析句学语言
王老师的课诸多教学环节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处处都体现出以文本语言为核心,内化文本语言、体悟文本表达形式的目标。学生在体悟文本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吸收课文精彩的语言。这样,语言与画面相结合,学生边读边想,把文本中经典、优美、蕴涵丰富情感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相应地进行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槐乡是孩子的季节”这一部分时,王老师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读进去,想开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谐真诚,精彩自然。王老师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指导表演,一切活动把学习引深拓宽,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层面有了新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朗读,感受就深刻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他们心中的快乐、自豪都从动情的读书声中流泻出来。整堂课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表达,扎实有效。
三、阅读批注巧融合
这节课,王老师将阅读与写字高效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写得有价值,读得有高度。在学习“槐花飘香的季节”时,王老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有机地提炼出了体现槐花香味的六个词:“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同时通过教师的范写,结合学生的批注进行了写字、积累的融合。在学习“槐花是孩子的季节”时,王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通过“选、合、补”的方式归纳出文中描写了五种槐乡的孩子,即“挎走槐花的孩子、醉卧槐香的孩子、热情好客的孩子、俊俏飘香的孩子、大饱口福的孩子”。然而,王老师没有仅仅止步于此,而是利用这样的契机再次引领学生在语文书上进行批注,同时她在黑板上板书。师生同写的方式将阅读的关键内容与学生书写、积累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的写既是对文本内容高层次的概括,又是有效指导学生书写的良好契机,同时又是积累优美词语的有效落实。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渗透这种有效的写、高效的写。王老师的课堂很多细节不是形式上的简单表现,而是她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王老师细致入微、返璞归真的教学设计真正回归了本色的语文课堂。这堂课充满诗意,回荡着槐花的香气,也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课文中的花与人交融,课堂上的人与情相映,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点燃,纯净的心灵被放飞。我想这才是真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弥漫着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