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aini1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读导入,直奔中心,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槐乡,领略了槐乡的美景。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还欣赏了槐花美
  丽的姿态。有的槐花——
  生: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五月的槐乡是美丽的,槐乡的五月是迷人的。还记得作者观赏槐乡后的感受吗?
  生:作者的感受是“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板书:飘香的季节
  孩子的季节)我们这就跟上作者的脚步,细细地欣赏,美美地享受。
  二、走进槐乡,闻香沉醉,感受“飘香的季节”
  师:槐花是怎样飘香的呢?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槐花香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槐花香的。(板书:槐花 香)
  (生根据要求完成学习活动后交流)
  生:描写槐花香的语句在
  课文第1自然段。
  师: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谁还想读一读槐花香
  的句子?
  (指名读)
  师:读得非常流利。作者是怎样描写槐花的香的呢?
  生:用了许多表示香的词
  语: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作者一下子用了这么
  多表示香的词语,让我们把它们积累下来,摘抄在本上。
  (师在黑板上板书,生在书本上写。)
  师:哪种香你感到陌生?
  生:香海。
  生:醇香。
  生:浓香。
  生:香喷喷。
  师:那太遗憾了,你到今天都没有吃过香喷喷的东西啊?
  (众生笑)
  生:我觉得是香气扑鼻。
  师:这么多香味同学们都
  觉得陌生。最陌生的香是哪种?
  生:醇香。
  师:老师采了一束槐花。
  (师打开装有槐花的瓶子,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学生们闻花香,不时发出“真香啊”的感叹。)
  师:醇香的感觉是什么?
  生:这种味道特别香。
  生:像酒的香味一样。
  生:像妈妈常喷的香水。
  师:那可能你妈妈的香水
  就是用槐花酿的。
  生:像刚刚采摘的茶叶的
  味道。
  师:醇香,是非常纯粹的,不带有其他任何味道的槐花香。
  师:刚才有同学说对“香海”这个词也感到陌生。你读了“香海”这个词有什么感觉?
  生:海是一望无边的,那香海是在哪里?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生:香海肯定是在地上。
  生:海四面八方都是水,香海是不是四面八方都是那种很浓的香啊?
  师:对啊,四面八方都是香味,到处都是香味。那槐花的香不仅飘在饭桌上,还飘在风中,还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呢。所以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
  生: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刚才有同学说四面八方都是浓浓的槐花香,多么奇妙的感觉。这个比喻句就把槐花香的无边无际、到处弥漫写出来了。
  师:“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这些表示香的词语在课文中能够换顺序吗?
  生:不能换,刚进槐乡闻到的槐花香是清香,时间长了香味越来越浓,变成了浓香,然后香味挡也挡不住了,就香气扑鼻了,天天在槐乡就浸在香海里了。
  师:体会得真仔細。课文中还有一个字,虽然它没有直接写槐花香,但它比那些带有“香”字的词还要香。
  生:是“浸”字。
  师:对呀!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想如果布浸在水里面的话,它的每根细线就沾了水,如果浸在香水里,就全是香味。
  师:人们感觉到槐花的香味就像水一样到处洋溢。闻闻你的手,就像水一样的那种湿漉漉的香味,写得多么形象啊,把香味写出了水的形象。一起读读这句话。让人感觉到,你的头发、你的手指……你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槐花香味。无论你到哪里,都有槐花香伴随左右,你完全浸在那种感觉中了。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三、融入槐乡,体验欢乐,感悟“孩子的季节”
  师:沉浸在浓浓的槐花香海
  里,哪些孩子的身影吸引了作者的目光?
  生:小姑娘。
  生:还有小小子。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们。
  师:那些孩子在干什么?我们先来看这三个孩子,他们是怎样的孩子?
  生:挎篮子采槐花的孩子。
  师:说得准,挎篮子采槐花的孩子。你是选用了课文中的词语(板书:选),把是怎样的孩子进行了概括。我们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生:挎走槐花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他是第一个进行概括的同学。第二个可难了,有挑战性。
  生: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师:行,你也是用了选的办法。如果用四个字怎么说?
  生:香气熏醉的孩子。
  师:他醉在哪里呀?意思怎样更全面一些?你自己补充。
  生:醉在槐树下。   师:如果变成四个字,怎么说?
  生:醉卧槐树。
  师:真棒,掌声送给他。这个同学不仅选用了课文中的词语,还把关键信息进行了整合(板书:合)。我们在进行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
  師:前面是两个字,变成四个字怎么说?
  生:好客大方的槐乡孩子。
  生:特别好客的槐乡孩子。
  生: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
  师:好客大方也对,热情好客也对。那我们就用“热情好客”。“热情”这个词课文中没有,我们是从平时积累的词语库里把它调出来补上的(板书:补),谁能用选一选、合一合、补一补的办法继续说说还看到了怎样的槐乡孩子?
  生:俊俏可爱的孩子。
  师:俊俏是很可爱。你看这个小姑娘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俊俏美丽的孩子。
  师:俊俏就是美丽,不能重复。
  生:俊俏飘香的孩子,因为最后一句话有飘香两个字。
  师:对呀,小姑娘不仅长得俊俏,身上还飘着香味呢。好一个“俊俏飘香”,这样说意思就全面准确了。最后看到的孩子是谁?
  生:大大咧咧的孩子。
  师:可以。但是大大咧咧只是说出了他的神态。
  生:大饱口福的孩子。因为课文最后说“可真有口福呢”。
  师:说得准,大饱口福的小小子。同学们仔细阅读了课文,用“选、合、补”等方法概括了作者看到的槐乡孩子,意思全面、词语相当、高度概括。下面让我们一起把概括的词语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师板书,生在书上标注。)学习概括会让我们说话简洁明了(师边板书边提示:“醉卧槐乡”最好改成“醉卧槐香”)。
  (一生把词语写在了一起,师提醒。)
  师:最好的办法是把词语标注在相应的句子旁边,这才叫批注。
  师:你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
  生:大饱口福。
  生:俊俏飘香。
  生:热情好客。
  师:槐乡的孩子各有各的可爱。你想成为哪种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或表演,或解说,或朗读,或品词析句,体验槐乡孩子的快乐。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感受。(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生小组合作交流,师相机指导。)
  师:槐乡孩子多,我们来不及一个个表演。先来演一演俊俏飘香的小姑娘。要演好先要读好。
  (女生齐读)
  师:演之前有一个问题:小姑娘的什么在飘?
  生:小姑娘的香气在飘。
  生:香味。
  生:我觉得他说的是小姑娘
  在飘。
  师:是的,人在飘。那怎么表演“飘”呢?请几位同学上来演一演,其他同学齐读。
  (生表演)
  师:她们演的不是像仙女那样的飘,她们一会儿打转转,一会儿——
  生:跑步。
  生:一会儿摘朵槐花插在发
  辫上。
  生:一会儿踩着碎步往前走。
  生:一会儿把槐花别在身上。
  生:一会儿跳着走。
  师:看来这个“飘”字并不是像仙女那样的飘,你看我们的小姑娘们有各种各样的姿态。说说究竟什么在飘呢?
  生:槐花的花瓣和香气。
  师:香气在飘,我们看见的那些发辫儿呀,衣襟呀,红领巾呀,还有什么在飘?她这样转啊,跑啊,蹦啊,跳啊,摘一朵花别在发辫儿,那是什么在飘呢?
  生:槐花在飘。
  生:自己在飘。
  师:人在飘。
  生:心灵在飘。
  师:心灵在飘,也就是快乐的心在飘。同学们体会得深入,演得生动。老师也展开了想象,感受到飘香的小姑娘俊俏可爱。
  生:(齐读教师创作的小诗)槐乡的小姑娘俊俏可爱/她们的衣襟在飘动/身上的花香在飘散/轻盈的身姿在飘舞/愉快的歌声在飘扬/喜悦的心情在飘飞。
  师:你们还想演一演谁?
  生:大饱口福的小小子。
  (一群学生上台)
  师:小小子怎么站、怎么走?各人表演各人的。其他同学一边朗读,一边观看小小子,并给他们的表演打分。
  (生合作表演、朗读。)
  师:大家都非常——
  生:开心。
  生:能自己吃,也能看别人吃。
  师:看别人吃我们就更馋了。
  虽然我们不是学表演的,但是我们通过表演体验了槐乡小小子们大饱口福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指板书),不论是挎走槐花的孩子还是醉卧槐香的孩子,不论是热情好客的孩子,还是俊俏飘香的小姑娘、大饱口福的小小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生:都爱槐花。
  生:都很快乐。
  师:是呀,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个个都很开心,都很快乐。(板书:乐)所以,作者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孩子;哪里有孩子,哪里就飘着槐香;哪里飘着槐香,哪里就有孩子。作者在写的时候把槐花的香和孩子的乐交融在一起写,并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这真是“吾爱桃花阳春艳,更爱槐花五月开。似雪如玉花香溢,淳朴孩子乐槐乡”。
  四、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槐乡记忆”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用课文中的ABB叠词说说槐乡的孩子,比如“挎走槐花的孩子”是怎
  样的?
  生:喜盈盈。
  师:用课文中ABB式的词语,说说槐乡的孩子。
  生: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是喜盈盈的。
  生:俊俏飘香的小姑娘是甜丝
  丝的。   生:大饱口福的小小子是香喷喷的。
  师:同学们真会活学活用。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作业:1.背诵全文。2.开展《花儿与少年》情境主题阅读活动。
  【评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全文字字珠玑,文境优美,内容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歌般富有韵律。目前的美文教学经常陷入两个相左的窠臼:一是把美文进行琐碎的分析和肢解,搞得体无完肤、毫无点滴美感;二是引导学生整体上读文章,基本上不涉及有关分析的东西。王爱华老师则将美文内容有机地统整,“美文美教”,有的放矢。整节课,我一直沉浸在王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飘来的清香、醇香、浓香中。王老师用她的才情、智慧和激情,演绎了充满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
  一、琅琅书声浸槐香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深刻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而朗读就是很好的理解过程。默读可以让人边读边思考,大声读可以让人更好地投入感情,边读边做记号可以使人加深体会,边读边做动作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对文本深入理解,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佳境。
  王老师的教学,指导朗读渗透进师生互动中,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了槐乡的美和槐乡孩子的天真热情。课堂上,学生时而默读,屏息静气,圈圈画画;时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满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可谓书声琅琅而又情意绵绵,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受到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
  王老师善于抓住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品析、体会,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如:“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找出了重点词语之后再让学生读句子。王老师以充满激情的话语指导,层层递进,让学生读出了香,读出了趣,读出了情。她引导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來赏读、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飘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读出自己的想象和独有的感受,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感受语言韵味,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二、品词析句学语言
  王老师的课诸多教学环节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处处都体现出以文本语言为核心,内化文本语言、体悟文本表达形式的目标。学生在体悟文本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吸收课文精彩的语言。这样,语言与画面相结合,学生边读边想,把文本中经典、优美、蕴涵丰富情感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相应地进行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槐乡是孩子的季节”这一部分时,王老师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读进去,想开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谐真诚,精彩自然。王老师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指导表演,一切活动把学习引深拓宽,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层面有了新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朗读,感受就深刻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他们心中的快乐、自豪都从动情的读书声中流泻出来。整堂课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表达,扎实有效。
  三、阅读批注巧融合
  这节课,王老师将阅读与写字高效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写得有价值,读得有高度。在学习“槐花飘香的季节”时,王老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有机地提炼出了体现槐花香味的六个词:“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同时通过教师的范写,结合学生的批注进行了写字、积累的融合。在学习“槐花是孩子的季节”时,王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通过“选、合、补”的方式归纳出文中描写了五种槐乡的孩子,即“挎走槐花的孩子、醉卧槐香的孩子、热情好客的孩子、俊俏飘香的孩子、大饱口福的孩子”。然而,王老师没有仅仅止步于此,而是利用这样的契机再次引领学生在语文书上进行批注,同时她在黑板上板书。师生同写的方式将阅读的关键内容与学生书写、积累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的写既是对文本内容高层次的概括,又是有效指导学生书写的良好契机,同时又是积累优美词语的有效落实。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渗透这种有效的写、高效的写。王老师的课堂很多细节不是形式上的简单表现,而是她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王老师细致入微、返璞归真的教学设计真正回归了本色的语文课堂。这堂课充满诗意,回荡着槐花的香气,也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课文中的花与人交融,课堂上的人与情相映,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点燃,纯净的心灵被放飞。我想这才是真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弥漫着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
其他文献
阅读《作文七巧》,源于两点:一是已经读过王鼎钧先生的“作文四书”之《作文十九问》和《文学种子》;二是喜欢王先生的随性与平白。作家谈如何写作,相比大学教授谈写作少了些教条与理性,多了份恬淡与随性。  《作文七巧》一书将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汇成“作文七巧”,谈作文技巧的书,很容易陷入技术主义,但此书却并不程式化。这七种写作技巧,便是七处独特的风景,它们构成幽静的林荫大道;而那些洒脱
贾老师一向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生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一直重视阅读课中的字词教学。其关于字词教学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对一线教师正确认识字词教学有很大帮助,对扭转当前轻视字词教学的课堂现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借贾老师的经典课例《爸爸的老师》一课中的字词教学,来一起重温、学习。  师:课文里的几个字词会念吗?(出示,生读。)  数学家 学问 任溶溶 猜中 新鲜 鞠躬  师:字会念了,意思明白吗?
前不久,到我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参加校本教研,和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听小学语文课——教师为四年级的学生导读《长袜子皮皮》。学生在教师下发的片段材料中认识到皮皮的可爱、力气大、行为古怪、想法奇特、富有正义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幽默、夸张,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提出了“她为什么叫皮皮?她的袜子到底有多长?她为什么一个人住?爸爸妈妈去哪儿了?”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告诉他们:若你真的想知道得更多,就去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啦”,理解“船舱、船篷、蓑衣、摇橹”等词语。  2.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及捕鱼动作的敏捷,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利用作者观察翠鸟的方法来观察身  边的事物,并记录观察所得。  教学过程:  一、导读揭题,激发观察兴趣  1.“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单元,我们将跟随两位作家去领略自然的
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认知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统编本教材中字词的编排关注生活、识用相连;注重能力,多元发展;传承文化,丰厚底蕴。基于此,我们在字词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遵循学生的年段特点——词语教学追求“序”  词语教学的“序”指词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细读课标中每一学段词语教学目标,发现各有侧重:低年级重点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求
教材解读  “学贵知疑”,本单元导语中语文学习要素是:(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  题。(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课后习题设计和课前阅读导语中,学习任务是围绕学习要素,从仿照问题清单进行小组交流到自我发现问题,罗列问题清单并试着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思维发散训练,为单元习作做好了教学策略上的铺垫。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在阅读中尝试多角度思考,提出自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记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4.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初步讲述  1.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话故事。谁愿意猜一猜?(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图片)  2.生猜图。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神话故事就是精卫填海。
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八》共安排了五个板块: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内容编排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借助各板块的学习获得语文知识及学习经验的增长。  “识字加油站”围绕“卫生间”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所编排了10个常用词语,分成5组,认识8个生字。每组词语的组合富有规律,一个是日常生活物品名称,一个表示用途。这些词语充满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借助生活场景,培养学生
2018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一诗中的“庭”字中“壬”下面一横短。而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中,发现“庭”字变成下横长上横短的“■”了。  同一个字却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不少教师为此感到很困惑。  我们知道,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庭”析解为一个从广,廷声的形声字,而“廷”又是一个从廴,■声的形声字,“■”读tǐng,下部是“土”,上部許慎解说是像草木从“土”上萌生状
素养取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越发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有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可是这样的“试图”常常一厢情愿。令他们匪夷所思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为数可观的学生,他们喜欢阅读,甚至沉迷于阅读,但习作表达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具体的习作任务,他们的言语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阅读教学:什么样的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或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