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大、气阔、力与美的陶艺经典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ezhent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兼任陶艺教师的林墡瑛,其作品在陶艺领域以形色并进著称,浑厚硕大的陶体、披挂酣畅淋漓的釉色,为台湾当代陶艺标注出力与美的经典。
  林墡瑛1951年出生于苗栗县大湖乡,父亲是当地知名木工师傅,但由于长期操劳,壮年不幸罹病,便提早自木工界退休;为了另谋出路,一家人因而搬离故乡至台北永和定居,由兄长姐接棒养家。排行老幺的林墡瑛,北迁后就读私立中兴高中,外型高挑、个性乐观的她,会读书,擅长画图,还是个运动健将。日后,林墡瑛从事陶艺创作,以“拉坯”成形作为表现主轴,体能好、敏感度佳的她,事实上早已具备作陶的完美条件。
  1973年林墡瑛进入文化大学“国贸系”就读,这与她要成为画家的梦想相当悖离,勉强读到大三还是提早结束了学业。上世纪70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开始,也激发乡土意识的抬头与种种文化论战,这正是青年们探索自我价值的年代。当时台北明星咖啡屋、新公园等,皆为文学家、艺术家谈论艺术和思辨自我的重要场所。
  1975年休学后的林墡瑛,时常浸淫在这些艺文蓬勃的场域,听艺术家谈风格、 说理念、论人生,其中由“东方画会”李锡奇、朱为白等开设的台北“版画家画廊”,是最早开启她现代视野与前卫意识之地。这些艺术养分,也是擘开她日后解放陶艺的巨大力量,推促她创作朝向要新、要快、要大、要超越陶艺传统,放手为理念冲撞、探索的根基;此般企图心也一路延续,从她长期参与“现代眼”画会、1999年担任台湾省陶艺学会理事长,以及2000年成为第一届台中20号仓库驻村艺术家(2002、2003年连续两届获选)等贴近当代事务的实践中见到。而随后的展览,更显现她内在现代意念的展现,重要展览包括:1996年台湾美术馆装置艺术展、1997年美国文化中心个展、1998年手工艺研究所台北展示中心个展、1999年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及台中塞尚画廊个展、2013年莺歌陶瓷博物馆“花之漾I”个展,以及几乎每年一档在各地文化中心或私人艺廊精彩展出。展出形式自容器载体、景观设计、空间装置到多媒体运用等皆具备,而媒材除主体陶瓷外,另有陶砖、砂土、铁器等,丰富又多元。由于她长期创作具备独特性,让陶瓷多了一层再造的生命力,2020年林墡瑛获选由台中市葫芦墩文化中心主办第十届台中市“美术家接力展”,以艺术大能量再次垫高创作价值。
  1976年林墡瑛婚后,随着夫婿到台中定居,认识自北部学艺回雾峰正成立“廣达艺苑”的蔡荣佑。1978年林墡瑛正式向蔡荣佑学习陶艺,并在其工作室担任助手。在此期间由于贴近蔡荣佑作陶,深受他“拉坯”与“釉药”运用的影响,直到1983 年离开。林墡瑛为了让自己放空,将近三年不作陶:她一面浸淫于绘画领域,一面到台中“三采艺术中心”教课,寻找跳脱前人之路。展览是艺术家探索风格的重要方式,林墡瑛1987年首次于“今天画廊”举办个展,开始朝向“大即是美”的作陶形式,她运用擅长“做大坯”之技巧,制作十几个大陶碗,以极黑与极白的釉色,诠释日用陶碗在放大后形体被重新观看的变化样貌。展出获得热烈回响,至此开创出作品方向,一路朝向大器形、厚釉彩,整体具备慑人气势的陶艺风格作深耕。
  1984年林墡瑛作品入选台北市第一届陶艺奖,之后获奖不断,包括:1988年, 作品《望乡》获选法国展出,1993、1995年入选陶艺双年展,1996年作为台湾六十位艺术家之一入选纽约“土的诠释”等等荣誉。1988年林墡瑛成立个人陶艺工作室。
  林墡瑛曾经随先生游历世界,到过巴拿马、秘鲁、土耳其、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等地。这些经历破除了她作陶的框架,成就了她将陶艺自传统工艺解放的思维,至此作品出现丰富的图腾表现,包括“马雅”系列、“晕染”系列等,她延续外在宏大形体,造形只以方圆作变化,图腾利用剪纸隔釉方式,突显出太阳、星星、三角形、圆形、直线等几何图案,表面则施以土黄、草绿等大地系色彩,表达对神秘古文化的景仰。“晕染”系列,以染布为发想,利用底层釉薄温度低、上层釉厚温度高、釉色先区隔再晕熔的效果,述说人类文化界线独立又交融的现象。
  2000年林墡瑛首次进驻台中20号仓库创作,此阶段是她将陶艺以“雕塑”形式作探讨的初始。“行人”系列是此时期作品,头戴瓜皮帽与卷发的陶偶,主体与装饰物件皆以手拉坯成形,用一种前进开放的观看性,快速浏览各种行人姿态;之后她巨大的创作能量有如涌泉般喷发,许多大型、具张力的作品快速地被形塑,林墡瑛说:“创作是我内在的发泄……”接续之“瓮”“盘”与“百壶”系列,整体皆具鹰扬般态势,显神又显气。而“盘”系列,作品圆润深阔,色彩富美无比。“瓮”“壶”系列,则舍弃为功能服务的羁绊,形体解构、造形自由,外在淋入浓重釉色,体色一气呵成,淋漓酣畅。此次受邀之美术家接力展——“好形好色”展览,近三十件作品,多数延续几何形体与浓烈釉彩的惯有风格,但全新“花漾系列II”,令人一新耳目,形体流动而柔化,线条为有机曲线,釉色自光灿色彩,淡化成粉红色系,减缓紧张的情绪,充满婉约的感性。作品包括“花漾系列II”1-10 等。
  林墡瑛透过陶艺拉坯技术与奔放釉彩,将作品尺寸放大,提供观者对陶瓷纹理 及釉彩调度精细的阅读与理解,形塑陶瓷超越常态的视野。林墡瑛形大气阔、革新性力与美的陶艺经典,让她在台湾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由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广播电视台、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艺术长沙”双年展品牌,自2007年9月至2019年12月已连续举办了六届,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并成长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乃至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展览品牌,已成为长沙打造艺术重镇、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环。2019年12月7日下午14时,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大厅隆重开幕。  展览从201
期刊
看王芳菲的油画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一名年轻女画家对于乡土与风土人情的情有独钟与美好描绘。诚然,她的作品决非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其背后,真实地记录着她对那些印象深刻或刻骨铭心的人、事、物所赋予的情感诉求与浪漫情怀。大体说来,她的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或特色。  一、根植乡土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有着四时之景、山川形貌与人文景象等众多本土元素,因地域与文化习俗等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面
期刊
创造力在现今社会几乎是人人都在谈的话题。国人对创造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却还是远远不够的。  科技的发展需要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来达成,创造力的原动力是人们产生为改进生活时的期望并付诸行动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把创造力误解成为是一种学问,这是个错误,把学习创造力当学习课程来学的作用顶多得到的是这一方面的学识或学问,了解创造力的理论对如何运用创造力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帮助不大,所以我们用“学习”来改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反复阅读胡钜湛老先生几近一生的水彩画,大约有好几百幅。胡老先生的水彩画题材广泛,人物、风景、花卉、观赏鱼等均有涉猎,其中尤以对观赏鱼的描绘独树一帜,不仅充分发挥水彩独有的材料特性,形成了明确的形式语言,而且,画面效果让人痴迷,既保留了鱼群灵敏的姿势,又把因光线在水中折射所产生的迷宫般的效果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惊讶无比。胡老先生也进行过多次主题画的创作,以人物为主,因造型结实、
期刊
去年7月,我在四川美术馆有幸欣赏了“钦若苍穹——许钦松山水画展”。画展分为“化肇无极““钦崇大道”“关山迢递”“众妙攸归”四大部分,全面展示了许钦松山水画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让我激动、钦敬不已。许钦松的山水画,抒写岭南的旖旎风光,有独特的诗情画境。“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也。”品读许钦松的幅幅山水画,亦如品读篇篇诗文,让观者感受到博大雄浑的美学品格和时代精神。  艺术是个复杂的载体,是人的生命意
期刊
楷书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莫过于唐楷的影响力。因此一提到楷書,脑子里立刻出现“欧体”“褚体”“颜体”“柳体”等书体形象,而且这些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应该说这种来自于感官的印象不是错误的,但也不完全正确。那么到底什么是楷书?楷书又包含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楷书?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特别是时下学习楷书的人一定要明白的事情。  一、楷书的书体范畴与发展演变  按照《辞海》的解释:“楷书也称‘正书’‘真书’‘正楷’
期刊
张玉波的书法创作状态一直轻松自在从容不迫。  自2005年客长沙以来,以编辑书画作品集和经营画廊为主要事务。在过眼湖湘及全国书画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浸润陶染;在编辑出版各式各样书画集册的思考中,沉潜抽绎,因此增长识见,积蓄审美。所以冗繁不暇亦临池不怠的精进勤勉,使其书艺藉此得以升腾——所谓思虑通神、下笔无滞!  张玉波的书法于二王、米元章、黄石斋处筑其根基,又于康南海、林散耳书法中探得消息,取其会心
期刊
摘要:互联网产品设计,越来越强调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对于新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来明确用户需求点,帮助设计师选定产品的设计方向,对于已经发布的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于发现产品问题,帮助设计师优化产品体验。用户研究可以向设计师展示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和完成任务时所遇到的困难,揭示产品与用户期望的匹配程度,帮助设计师确定产品的设计理念是否能够从目标市场中获益。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用户访谈
期刊
观刘德本的工笔花鸟画,如聆听丝竹,清雅之气扑面而来。他笔下的林深枝茂,鸠啾雀唧,或恬淡到极致,或朴拙中见奇崛,枝桠纵横并不芜杂;春日雪融,夏日绿荫,秋林萧索,暖冬暮色,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气象,正是画家精神气质的心象,也是一种艺术的真诚。  刘德本(笔名治宏)从事美术较其它画家有其独特的坎坷经历。认识他是在2005年初他由郴州市北湖区农业部门调入北湖区文联工作期间,在区文联工作必须广泛结交区域内的作家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展开分析和研究,他们虽年龄不相仿,载体呈現也不尽相同,但“笔下有神”是共性,把他们的作品汇集在一起,以求相互促进,共同探讨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未来性,在展览中让观者近距离仔细揣摩他们各自的绝活与门道,感受他们的创作理念及其人格本真的张力,品读他们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中国画 笔墨 张力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数字时代,时空概念不断压缩,大都市原有的中心地位也在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