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职业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宏观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职院校数量急剧增长,规模日益壮大。不少国家级或省级重点高级技校也适应形势所趋,纷纷和高校联办双高班,携手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壮大了高职教育的队伍。高职教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学校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这一事实:技能培训不到位,文化理论知识不足,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缺乏等等。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也离不开各门理论课程的教学。
高等数学课程是职业学校理工科专业大专班和高级班都需要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企业用工时间与工种的制约、生源竞争的加剧、政府投入保障机制的滞后及功利性因素等的影响,多数职业学校不得不缩短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因技能培训需要而压缩了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剪切了部分人文课程的教学,以“上岗实习”为由提早结束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有的甚至提前将近一个学期把学生过早地推向了用工市场,三年或两年的学制因此而显著缩水。这种决策无疑遵循重技能重实践讲经济效益的办学方向,迎合了校、企、家长三方对“人力”的快速低成本安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问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逐年下降,不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素质培育功能,课程应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什么课程应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受科学理性支配和功利本性驱使,高等数学课程价值取向发生偏移。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的高等数学课程担负着素质培育和专业服务的双重功能。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但由于长期受科学主义育人观的影响,学科理性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占了主导地位。数学学科理性的这种支配作用,既反映在高等数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中,也映射到了课堂教学中,它追求数学学科知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这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要求的对数学学科知识严谨性、系统性的过分关注,既偏离了高等数学课程价值的正确定位,又忽视了客观存在的生源素质下降与高等数学课时紧凑的矛盾,必然会降低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最终妨碍了其课程价值尤其是专业服务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对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偏差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学校往往片面夸大技术理性的作用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日益凸显出浓厚的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这种功利性课程价值取向具有潜在地弱化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淡化人文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工具作用的倾向,只追求课程显性的、即时的价值,而轻视课程隐性的、长久的价值。它反映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就是持着庸俗的实用主义思想去看待数学课程:它只看到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作为计算工具这一显性的、即时的功能,而看不到数学思想方法复杂的生成提炼过程,看不到数学概念与定理高度的归纳抽象过程,看不到这一过程对人的数学素养尤其是探究创新精神的培育、对人文精神的涵育等隐性的、长久的价值。在现行教材不够实用的情况下,用这种庸俗的实用思想去指导高等数学教学,必然会轻易抹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能动性,最终抑制数学课程价值尤其是素质培育功能的发挥。
2职业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微观现状
2.1职高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分析。
2.1.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份职高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普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认为文化课可学可不学,对数学的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1.2基础普遍都较差。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普遍都较差,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基本题型不会解,基本概念、性质不理解,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2.1.3自信心不足。职高生普遍自卑心理严重,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
2.1.4对数学不感兴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份职高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2.1.5学习方法不正确。职高生学习数学一般只局限于课堂上听老师讲,被动接受;学习习惯也差,只会呆读死记,数学学习停留在记忆模仿的认识水平上,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2.2教材建设滞后。在生源素质降低与课时安排紧凑的矛盾仍客观存在的情形下,高等数学教学要发挥它的服务与素质培养双重功能,所采用的教材就必须精简实用,尽量与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增强实用性,降低数学学科知识严谨性、系统性要求。但现行教材,不少仍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只是其压缩本,在教学时教师只是根据教学时数变化对教材内容作简单删节,既与专业脱钩,又与学生实际脱节,致使高等数学教学无法发挥专业服务的功能,也难以实现数学素养的培育,反而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
2.3教学目标单一。功利性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单一,致使课程的隐性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确定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时,单纯强调知识的应用与问题的解决还不够,还必须立足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教育。
2.4教学管理失衡。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不均衡。
2.4.1对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严格,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不重视,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时数调整后,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没有积极投入教学改革,教材落后、教法陈旧,课堂教学难以吸引学生。
2.4.2对所学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但对学风考风的重视没有做到始终如一。课程结束时,从考核目标到考试纪律都能从严要求,补考时却又放松要求;有时因顾及毕业率与就业率,补考往往流于形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影响学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职院校数量急剧增长,规模日益壮大。不少国家级或省级重点高级技校也适应形势所趋,纷纷和高校联办双高班,携手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壮大了高职教育的队伍。高职教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学校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这一事实:技能培训不到位,文化理论知识不足,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缺乏等等。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也离不开各门理论课程的教学。
高等数学课程是职业学校理工科专业大专班和高级班都需要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企业用工时间与工种的制约、生源竞争的加剧、政府投入保障机制的滞后及功利性因素等的影响,多数职业学校不得不缩短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因技能培训需要而压缩了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剪切了部分人文课程的教学,以“上岗实习”为由提早结束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有的甚至提前将近一个学期把学生过早地推向了用工市场,三年或两年的学制因此而显著缩水。这种决策无疑遵循重技能重实践讲经济效益的办学方向,迎合了校、企、家长三方对“人力”的快速低成本安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问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逐年下降,不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素质培育功能,课程应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什么课程应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受科学理性支配和功利本性驱使,高等数学课程价值取向发生偏移。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的高等数学课程担负着素质培育和专业服务的双重功能。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但由于长期受科学主义育人观的影响,学科理性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占了主导地位。数学学科理性的这种支配作用,既反映在高等数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中,也映射到了课堂教学中,它追求数学学科知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这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要求的对数学学科知识严谨性、系统性的过分关注,既偏离了高等数学课程价值的正确定位,又忽视了客观存在的生源素质下降与高等数学课时紧凑的矛盾,必然会降低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最终妨碍了其课程价值尤其是专业服务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对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偏差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学校往往片面夸大技术理性的作用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日益凸显出浓厚的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这种功利性课程价值取向具有潜在地弱化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淡化人文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工具作用的倾向,只追求课程显性的、即时的价值,而轻视课程隐性的、长久的价值。它反映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就是持着庸俗的实用主义思想去看待数学课程:它只看到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作为计算工具这一显性的、即时的功能,而看不到数学思想方法复杂的生成提炼过程,看不到数学概念与定理高度的归纳抽象过程,看不到这一过程对人的数学素养尤其是探究创新精神的培育、对人文精神的涵育等隐性的、长久的价值。在现行教材不够实用的情况下,用这种庸俗的实用思想去指导高等数学教学,必然会轻易抹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能动性,最终抑制数学课程价值尤其是素质培育功能的发挥。
2职业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微观现状
2.1职高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分析。
2.1.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份职高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普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认为文化课可学可不学,对数学的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1.2基础普遍都较差。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普遍都较差,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基本题型不会解,基本概念、性质不理解,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2.1.3自信心不足。职高生普遍自卑心理严重,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
2.1.4对数学不感兴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份职高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2.1.5学习方法不正确。职高生学习数学一般只局限于课堂上听老师讲,被动接受;学习习惯也差,只会呆读死记,数学学习停留在记忆模仿的认识水平上,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2.2教材建设滞后。在生源素质降低与课时安排紧凑的矛盾仍客观存在的情形下,高等数学教学要发挥它的服务与素质培养双重功能,所采用的教材就必须精简实用,尽量与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增强实用性,降低数学学科知识严谨性、系统性要求。但现行教材,不少仍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只是其压缩本,在教学时教师只是根据教学时数变化对教材内容作简单删节,既与专业脱钩,又与学生实际脱节,致使高等数学教学无法发挥专业服务的功能,也难以实现数学素养的培育,反而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
2.3教学目标单一。功利性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单一,致使课程的隐性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确定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时,单纯强调知识的应用与问题的解决还不够,还必须立足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教育。
2.4教学管理失衡。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不均衡。
2.4.1对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严格,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不重视,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时数调整后,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没有积极投入教学改革,教材落后、教法陈旧,课堂教学难以吸引学生。
2.4.2对所学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但对学风考风的重视没有做到始终如一。课程结束时,从考核目标到考试纪律都能从严要求,补考时却又放松要求;有时因顾及毕业率与就业率,补考往往流于形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影响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