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直播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则是从1984年才开始初步尝试。直播新闻以强烈的同步感、现场感、真实感和一定程度的参与感迅速征服了观众,新闻也由原来的TNT (Today News Today)变成了NNN(Now News Now),实现了“今天新闻今天报”到“现在消息现在报”的转变。2007年年初,在经历了数次新闻事件的直播尝试之后,新乡电视台在河南省市级电视台中率先实现了新闻的常态化直播,创办了30分钟大型直播新闻栏目《直播新乡》。但是在国内电视新闻直播事业蒸蒸日上、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开始凸显。尤其是对于新闻资源不足、采编播队伍力量薄弱、技术设备不先进的地市级电视台来说,这些问题更显突出。
节目形态单一,程式化严重。目前,电视新闻直播主要分为两类:日常直播和重大事件的直播,也可定义为常态直播和非常态直播。针对重大事件的非常态直播,就是电视直播室(主播、嘉宾)与新闻现场(记者、当事人)的“点对点”模式,复杂一点的就是多个演播室、多个现场的交叉直播。表现在电视屏幕上就是从演播室的画面切换到现场,再从现场切回演播室,或者是演播室与现场的双视窗画面,中间穿插背景资料。至于常态直播,主要是演播室直播,直播的对象不是新闻内容本身而是主持人,形态和方式就更加单一。
选题缺位错位,缺乏人文关怀。地方台新闻直播栏目的设置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政治类新闻直播栏目,二是民生类新闻栏目,三是前两者的合体,先播报本地政经要闻,然后才是民生类社会新闻。
对于政治类新闻直播栏目,在选题上的缺陷就是会议类、领导活动类题材太多,而缺少有深度的内容。营造主旋律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不是说报道会议、总结成就的新闻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
民生类电视新闻直播栏目,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主要原因是缺少对民生的真正贴近和关怀。例如,为了提高收视率,很多新闻直播栏目把选题定位在求奇求怪上,甚至客观上宣传了血腥和暴力。
缺少细节挖掘和多维视角。电视新闻直播给在新闻事件现场参与报道的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直播现场,记者往往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报道,这样就丧失了对现场细节进行充分挖掘的机会,也就是说时间是赶上了第一现场、最新播报,却把最感人、最关键的细节给丢失了。
导致电视新闻直播缺乏权威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节目的视角往往是单一的,而不是多维的。例如,在一些非突发性事件的直播报道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采访对象往往是按照编导预先设定好的角度去言说,这样的直播也就变成了“编导组在说”,而不是“大家在说”,甚至有愚弄观众之嫌,这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一个通病。
主播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主播是电视新闻直播的核心,在中国又被看作是电视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但是期望往往和现实有太大落差,主播也就成了电视行业中最受欢迎也最被诟病的一个角色。目前,我国大部分主播更侧重于主持技巧和仪表的练习,缺少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职业经历,而后者恰恰是电视新闻直播中主播最应具备的东西。
电视新闻直播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直播的形式大于内容,直播的概念大于实际操作”。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事业正处在一个提升报道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关口,对于地方台而言,用“本土文化关怀”架构起整个新闻直播体系,强化这种意识,无疑是越过这道关口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本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鲜活存在”,它在表象与本质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所谓“关怀”是指用人道精神和民本思想去观照和贴近社会现实。引入“本土文化关怀”,旨在将本土文化和情怀的理念植根于电视节目的运作之中,从而打造最具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与言说方式。这样做不但能够解决目前电视新闻直播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而且能够在与央视和省级电视台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走上个性化生存之路。因此,强化“本土文化关怀”之于地市级电视台,是生存的必然,也是突围的战略选择。
用本土文化思维,解决节目的“千篇一律之困”。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直播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直播理念从国外引入之后少有“本土化”改造。因此,只有真正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观念和思维障碍,用本土化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去做节目,将本土化思路渗透在各类节目中,系统化打造,全面体现,才能摆脱大台的影子,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建立本土资讯体系,突破“选题过窄困局”。目前,大多数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直播栏目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资讯体系。由于对选题没有充分研究,对节目特色和个性也没有充分地把握,加上仓促上阵,嘉宾谈话宽泛而漫无目的,最终使直播节目的播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依据本土文化特色,建立栏目的“智库”。专家团队的构成必须丰富,既要有学院派的,也要有来自各行各业深谙本土文化特色的“土专家”。要把专家团队从外围引向创作核心,从而增强整个栏目组的选题能力,丰富选题的层次。
利用本土文化视角,打造“个性化言说方式”。所谓“本土文化视角”就是贴近百姓生活的视角,是人道精神和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从普通受众的审美习惯出发,创造出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和直播言语表达方式,节目要以老百姓的期望值为标准,而不是以编导个人的好恶为取舍。要从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把宏观的政策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人物的命运中把握社会的脉搏。只要视角是贴近本地百姓真实生活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也就会自然形成,因为民本的角度就是多角度。
强化本土文化关怀,是地方台新闻直播的突围之路,但要注意,坚持本土特色,并不是把视野囿于本土画地为牢,而是汲取本土化实践经验的精华。既循百家之道,又辟自我之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从理念、内容到形式等多个方面,将地方台新闻直播的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为新乡电视台副台长)
编校:杨彩霞
节目形态单一,程式化严重。目前,电视新闻直播主要分为两类:日常直播和重大事件的直播,也可定义为常态直播和非常态直播。针对重大事件的非常态直播,就是电视直播室(主播、嘉宾)与新闻现场(记者、当事人)的“点对点”模式,复杂一点的就是多个演播室、多个现场的交叉直播。表现在电视屏幕上就是从演播室的画面切换到现场,再从现场切回演播室,或者是演播室与现场的双视窗画面,中间穿插背景资料。至于常态直播,主要是演播室直播,直播的对象不是新闻内容本身而是主持人,形态和方式就更加单一。
选题缺位错位,缺乏人文关怀。地方台新闻直播栏目的设置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政治类新闻直播栏目,二是民生类新闻栏目,三是前两者的合体,先播报本地政经要闻,然后才是民生类社会新闻。
对于政治类新闻直播栏目,在选题上的缺陷就是会议类、领导活动类题材太多,而缺少有深度的内容。营造主旋律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不是说报道会议、总结成就的新闻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
民生类电视新闻直播栏目,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主要原因是缺少对民生的真正贴近和关怀。例如,为了提高收视率,很多新闻直播栏目把选题定位在求奇求怪上,甚至客观上宣传了血腥和暴力。
缺少细节挖掘和多维视角。电视新闻直播给在新闻事件现场参与报道的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直播现场,记者往往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报道,这样就丧失了对现场细节进行充分挖掘的机会,也就是说时间是赶上了第一现场、最新播报,却把最感人、最关键的细节给丢失了。
导致电视新闻直播缺乏权威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节目的视角往往是单一的,而不是多维的。例如,在一些非突发性事件的直播报道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采访对象往往是按照编导预先设定好的角度去言说,这样的直播也就变成了“编导组在说”,而不是“大家在说”,甚至有愚弄观众之嫌,这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一个通病。
主播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主播是电视新闻直播的核心,在中国又被看作是电视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但是期望往往和现实有太大落差,主播也就成了电视行业中最受欢迎也最被诟病的一个角色。目前,我国大部分主播更侧重于主持技巧和仪表的练习,缺少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职业经历,而后者恰恰是电视新闻直播中主播最应具备的东西。
电视新闻直播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直播的形式大于内容,直播的概念大于实际操作”。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事业正处在一个提升报道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关口,对于地方台而言,用“本土文化关怀”架构起整个新闻直播体系,强化这种意识,无疑是越过这道关口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本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鲜活存在”,它在表象与本质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所谓“关怀”是指用人道精神和民本思想去观照和贴近社会现实。引入“本土文化关怀”,旨在将本土文化和情怀的理念植根于电视节目的运作之中,从而打造最具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与言说方式。这样做不但能够解决目前电视新闻直播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而且能够在与央视和省级电视台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走上个性化生存之路。因此,强化“本土文化关怀”之于地市级电视台,是生存的必然,也是突围的战略选择。
用本土文化思维,解决节目的“千篇一律之困”。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直播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直播理念从国外引入之后少有“本土化”改造。因此,只有真正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观念和思维障碍,用本土化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去做节目,将本土化思路渗透在各类节目中,系统化打造,全面体现,才能摆脱大台的影子,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建立本土资讯体系,突破“选题过窄困局”。目前,大多数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直播栏目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资讯体系。由于对选题没有充分研究,对节目特色和个性也没有充分地把握,加上仓促上阵,嘉宾谈话宽泛而漫无目的,最终使直播节目的播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依据本土文化特色,建立栏目的“智库”。专家团队的构成必须丰富,既要有学院派的,也要有来自各行各业深谙本土文化特色的“土专家”。要把专家团队从外围引向创作核心,从而增强整个栏目组的选题能力,丰富选题的层次。
利用本土文化视角,打造“个性化言说方式”。所谓“本土文化视角”就是贴近百姓生活的视角,是人道精神和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从普通受众的审美习惯出发,创造出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和直播言语表达方式,节目要以老百姓的期望值为标准,而不是以编导个人的好恶为取舍。要从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把宏观的政策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人物的命运中把握社会的脉搏。只要视角是贴近本地百姓真实生活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也就会自然形成,因为民本的角度就是多角度。
强化本土文化关怀,是地方台新闻直播的突围之路,但要注意,坚持本土特色,并不是把视野囿于本土画地为牢,而是汲取本土化实践经验的精华。既循百家之道,又辟自我之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从理念、内容到形式等多个方面,将地方台新闻直播的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为新乡电视台副台长)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