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本文笔者对这一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任务驱动模式;创设情境;细化任务;反思过程
任务驱动模式作为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明确任务的情况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这一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的得以逐步提高。初中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恰恰符合了这一学科教学特点,以达到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目的,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物理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递进细化目标、反思完成过程”三个方面对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創设生活情境,引出任务
物理现象的背后规律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而学习任务的引出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熟悉的常识入手,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引出问题,明确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的学习背景,只有在这样的情境状况下,才能使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运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从而使探究性活动顺利进行。
笔者在进行“声音的特性”教学时,基于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但对声音的特征缺乏认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提出:“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的歌喉,为大家演唱一首歌”,随之有3名学生自告奋勇,展示了美妙的音乐,然后提出:“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三位同学声音的不同之处吗?”,学生回答:“一位同学的声音大,一位同学唱的调子高等等”,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呈现的声音不同呢?”,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引出:“声音具有哪些特性”这一学习任务,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二、递进细化目标,完成任务
任务的完成无法一蹴而就,也不是形式化的获得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将大任务细化为小目标,在学生接受范围内逐步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递进细化任务,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过程的每个步骤及其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繁化简,还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原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意义的完成学习任务。
如:“声音的特性”实验探究中,笔者引导学生把实验分解为三个过程:“音调—响度—音色”,以“音调”这一实验探究为例,把这一实验探究任务细化为三个问题:“怎样做物体发出的音调高?发出音调高的物体有何特点?音调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分成小组随之展开实验活动:“拨弄皮筋;用一把钢尺分别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聆听音调的大小”,学生发现皮筋音调高,并且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学生进而讨论总结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松紧、长短有关,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从这一过程重化中,学生对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有效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三、反思完成过程,评价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评价任务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课堂小结,它需要在总结“课堂小结”的基础上检测学生的完成效果,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反思实验过程,提出存在的疑问或是有效的解决方式,并将之分享,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建立信心。
如:学生在“声音的特性”实验探究结束后,笔者首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等知识,然后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价:“我们知道乐音的波形是具有周期性,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噪音的波形是否具有周期性,从声传感器观看到噪音的波形无周期性”,最后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各思其想,并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作为物理学科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有效教学的展开提供一条新思路,它不仅使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还能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建立物理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我各项思维能力,达到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以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轻松的感知任务,明确任务,并且把这一任务进行细化,化繁为简,使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同时,在反思完成的过程时,以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认知的发展与自信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车守都.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12):65-65.
[2]张玉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3(33).
关键词:初中物理;任务驱动模式;创设情境;细化任务;反思过程
任务驱动模式作为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明确任务的情况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这一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的得以逐步提高。初中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恰恰符合了这一学科教学特点,以达到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目的,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物理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递进细化目标、反思完成过程”三个方面对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創设生活情境,引出任务
物理现象的背后规律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而学习任务的引出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熟悉的常识入手,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引出问题,明确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的学习背景,只有在这样的情境状况下,才能使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运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从而使探究性活动顺利进行。
笔者在进行“声音的特性”教学时,基于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但对声音的特征缺乏认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提出:“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的歌喉,为大家演唱一首歌”,随之有3名学生自告奋勇,展示了美妙的音乐,然后提出:“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三位同学声音的不同之处吗?”,学生回答:“一位同学的声音大,一位同学唱的调子高等等”,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呈现的声音不同呢?”,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引出:“声音具有哪些特性”这一学习任务,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二、递进细化目标,完成任务
任务的完成无法一蹴而就,也不是形式化的获得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将大任务细化为小目标,在学生接受范围内逐步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递进细化任务,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过程的每个步骤及其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繁化简,还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原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意义的完成学习任务。
如:“声音的特性”实验探究中,笔者引导学生把实验分解为三个过程:“音调—响度—音色”,以“音调”这一实验探究为例,把这一实验探究任务细化为三个问题:“怎样做物体发出的音调高?发出音调高的物体有何特点?音调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分成小组随之展开实验活动:“拨弄皮筋;用一把钢尺分别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聆听音调的大小”,学生发现皮筋音调高,并且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学生进而讨论总结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松紧、长短有关,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从这一过程重化中,学生对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有效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三、反思完成过程,评价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评价任务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课堂小结,它需要在总结“课堂小结”的基础上检测学生的完成效果,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反思实验过程,提出存在的疑问或是有效的解决方式,并将之分享,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建立信心。
如:学生在“声音的特性”实验探究结束后,笔者首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等知识,然后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价:“我们知道乐音的波形是具有周期性,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噪音的波形是否具有周期性,从声传感器观看到噪音的波形无周期性”,最后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各思其想,并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作为物理学科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有效教学的展开提供一条新思路,它不仅使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还能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建立物理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我各项思维能力,达到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以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轻松的感知任务,明确任务,并且把这一任务进行细化,化繁为简,使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同时,在反思完成的过程时,以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认知的发展与自信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车守都.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12):65-65.
[2]张玉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