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量高速增长的今天,吃饭要吃快餐,出行要坐高铁,生活要快节奏……好像一切都与“快”字有关,就连课堂教学也在追求高效的背景下有了“大容量、快节奏、堂堂清”的口号,也与“快”字难分难舍!例如,一位教师在“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关系”的公开课教学中,进行了大容量的问题情境预设,除了教材中的速度位移公式,又带领学生利用基本公式一口气推导出六个二级公式。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多个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学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解决问题,同时又推导出六个二级公式,弄清公式的来源,从而体现高效物理课堂的理念。然而,这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忙于完成一个个理论推导。一节课下来,学生很累,也很迷茫。由于所有的问题情境都是教师预设的,大多学生不清楚为何要推导这些公式,更不清楚公式的用途和用法,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
笔者把类似的课堂称为“快课堂”,这类课堂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师教学的节奏较快,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即为所谓的“快节奏”、“大容量”;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行动和思维都是被动的。高效课堂的形式一定是快教吗,慢教可否也高效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不等于“快教”
1.快教的容量大、学得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⑴,即没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就不存在意义建构,认知过程就无法真正完成。在“快课堂"中,大容量物理知识的快速呈现,教师活动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主动参与思维的机会太少。因此教师教得越多,学生消化吸收得反而越少。
2.“快教”的本意高效,实为低效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⑵。即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3」然而,“快课堂”上,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教师对物理知识的快速、直接、浅层的呈现,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一知半解,即使教师课后设置大量练习也难以弥补课堂的缺陷,也易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厌学情绪,本意省时高效,实则耗时低效,当然更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了。如此物理教学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脱离了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其结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实践高效的“慢”课堂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孩子都渴望尽享知识的营养,但是孩子的成长和树木一样有着他们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期待给他们多浇水、多施肥,甚至打一些激素,就能立刻長成参天大树。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⑷。物理教学同样是慢的艺术,教学的质量体现在“慢课堂”中。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实践慢课堂使之达到高效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谈谈几点感悟。
1.“慢”课堂呈现的是公平与对话
“快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的学科优等生是配角,大多数的中下等学生只能是观众,甚至有可能是看不懂剧情、总想着退场的观众,这种待遇的明显差异显然很不公平。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2.“慢”课堂体现的是适度与适量
俗话说,“十快三分假,九慢一枝花。”快课堂往往造成容量大、有深度的假象,然而学生却几乎没有收获,感觉到的只有疲劳和厌倦。教学内容的适度与适量应针对学生而言,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了解其具备的前概念、思维发展水平。
3.“慢”课堂打造的是等待与体验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即教师需要适时闭口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等待学生思维的绽放,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是学生体验生长的契机,是静待花开的智慧!
师:怎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的质量?你能设计一个方案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后分享小组方案,结果可归为三种:
(1)利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约等于重力;
(2)地球对其卫星(可以月球为代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师:哪一种方案可行?需要先测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思考再讨论……
改进后的教学最突出的一大特点是,教师教学的速度慢了下来,倾听学生思维碰撞的声音,陪伴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但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强塞入学生的大脑,而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有着亲身经历知识生成的体验,有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感悟,更有着经历错误后的反思和归纳。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记忆更长久,根本不需要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记忆,因而也更高效。
4.“慢"课堂挖掘的是深度和广度
那么,在短暂的45分钟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在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以及理解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比在知识的数量上入手效果好得多。具体的做法可从一位德国学者对教学的比喻中找到答案,“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师就好比厨师,将知识溶入一锅美味的汤,文火慢熬,带着学生一起享用佳肴,这个过程急不得。做汤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物理情境的创设。以下用实例说明情境创设的时机和作用。
三、教学案例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对失重和超重的本质及其条件的理解,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在情境中活跃起来,学得轻松,学得深入。物理情境的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让课堂灵动起来。 5.“慢”课堂培养的是创新与生成
案例2“慢”的收获——“电场中的导体”教学片段
课堂上,笔者演示了静电屏蔽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验电器置于金属笼外,用导线连接金屬笼上的金属球和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球带电,观察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笼子外表的电羽张开。
(2)将验电器置于金属笼内,再与金属笼下方金属丝相连,使金属球带电,观察到验电器的箔片未张开,笼子外表的电羽张开。
两个实验做完后,我们得出结论金属笼所带的电荷分布在其外表面上。此时,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老师,如果把第一次实验中的验电器直接拿到笼子内,现象会怎样呢?”
听了这个问题,笔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不足,实验中,的验电器和笼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缓过神来,又非常惊喜学生给了我一个补充教学的契机,何不抓住这个有效的契机呢?
师:“大家预测一下,放进后验电器的箔片会张开吗?”生:“会张开!"(学生们异口同声)
师:“你们的理由是什么?"(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生:“物体所带电荷分布在其外表面上,验电器接触的是笼子的外表面,所以箔片张开。”
师:“很高兴大家能用到我们刚学的结论,结果真是这样吗?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有请提出这个
问题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的结果当然让所有同学大吃一惊.笔者乘胜追击。
师:难道刚才得到的结论错了吗?这其中的奥妙,谁能解释?
班级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紧接着是热烈的讨论和观点的分享。
本节课中,收获最大的莫过于笔者,这一小小的令人意外的教学插曲,帮助笔者对实验进行了创新,突破了教学难点,更让学生真正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至于接下来的教学进程非常流畅。感谢学生思维的火花,感谢自己慢下来的脚步,让教学多了一些创新和生成。
四、小结
物理观念与探究意识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可一蹴而就的,核心素养的习得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慢,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因此,教师要适时慢下脚步,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达到同频共振,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第一中学)
笔者把类似的课堂称为“快课堂”,这类课堂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师教学的节奏较快,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即为所谓的“快节奏”、“大容量”;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行动和思维都是被动的。高效课堂的形式一定是快教吗,慢教可否也高效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不等于“快教”
1.快教的容量大、学得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⑴,即没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就不存在意义建构,认知过程就无法真正完成。在“快课堂"中,大容量物理知识的快速呈现,教师活动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主动参与思维的机会太少。因此教师教得越多,学生消化吸收得反而越少。
2.“快教”的本意高效,实为低效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⑵。即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3」然而,“快课堂”上,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教师对物理知识的快速、直接、浅层的呈现,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一知半解,即使教师课后设置大量练习也难以弥补课堂的缺陷,也易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厌学情绪,本意省时高效,实则耗时低效,当然更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了。如此物理教学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脱离了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其结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实践高效的“慢”课堂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孩子都渴望尽享知识的营养,但是孩子的成长和树木一样有着他们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期待给他们多浇水、多施肥,甚至打一些激素,就能立刻長成参天大树。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⑷。物理教学同样是慢的艺术,教学的质量体现在“慢课堂”中。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实践慢课堂使之达到高效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谈谈几点感悟。
1.“慢”课堂呈现的是公平与对话
“快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的学科优等生是配角,大多数的中下等学生只能是观众,甚至有可能是看不懂剧情、总想着退场的观众,这种待遇的明显差异显然很不公平。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2.“慢”课堂体现的是适度与适量
俗话说,“十快三分假,九慢一枝花。”快课堂往往造成容量大、有深度的假象,然而学生却几乎没有收获,感觉到的只有疲劳和厌倦。教学内容的适度与适量应针对学生而言,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了解其具备的前概念、思维发展水平。
3.“慢”课堂打造的是等待与体验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即教师需要适时闭口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等待学生思维的绽放,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是学生体验生长的契机,是静待花开的智慧!
师:怎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的质量?你能设计一个方案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后分享小组方案,结果可归为三种:
(1)利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约等于重力;
(2)地球对其卫星(可以月球为代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师:哪一种方案可行?需要先测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思考再讨论……
改进后的教学最突出的一大特点是,教师教学的速度慢了下来,倾听学生思维碰撞的声音,陪伴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但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强塞入学生的大脑,而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有着亲身经历知识生成的体验,有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感悟,更有着经历错误后的反思和归纳。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记忆更长久,根本不需要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记忆,因而也更高效。
4.“慢"课堂挖掘的是深度和广度
那么,在短暂的45分钟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在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以及理解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比在知识的数量上入手效果好得多。具体的做法可从一位德国学者对教学的比喻中找到答案,“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师就好比厨师,将知识溶入一锅美味的汤,文火慢熬,带着学生一起享用佳肴,这个过程急不得。做汤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物理情境的创设。以下用实例说明情境创设的时机和作用。
三、教学案例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对失重和超重的本质及其条件的理解,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在情境中活跃起来,学得轻松,学得深入。物理情境的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让课堂灵动起来。 5.“慢”课堂培养的是创新与生成
案例2“慢”的收获——“电场中的导体”教学片段
课堂上,笔者演示了静电屏蔽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验电器置于金属笼外,用导线连接金屬笼上的金属球和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球带电,观察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笼子外表的电羽张开。
(2)将验电器置于金属笼内,再与金属笼下方金属丝相连,使金属球带电,观察到验电器的箔片未张开,笼子外表的电羽张开。
两个实验做完后,我们得出结论金属笼所带的电荷分布在其外表面上。此时,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老师,如果把第一次实验中的验电器直接拿到笼子内,现象会怎样呢?”
听了这个问题,笔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不足,实验中,的验电器和笼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缓过神来,又非常惊喜学生给了我一个补充教学的契机,何不抓住这个有效的契机呢?
师:“大家预测一下,放进后验电器的箔片会张开吗?”生:“会张开!"(学生们异口同声)
师:“你们的理由是什么?"(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生:“物体所带电荷分布在其外表面上,验电器接触的是笼子的外表面,所以箔片张开。”
师:“很高兴大家能用到我们刚学的结论,结果真是这样吗?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有请提出这个
问题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的结果当然让所有同学大吃一惊.笔者乘胜追击。
师:难道刚才得到的结论错了吗?这其中的奥妙,谁能解释?
班级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紧接着是热烈的讨论和观点的分享。
本节课中,收获最大的莫过于笔者,这一小小的令人意外的教学插曲,帮助笔者对实验进行了创新,突破了教学难点,更让学生真正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至于接下来的教学进程非常流畅。感谢学生思维的火花,感谢自己慢下来的脚步,让教学多了一些创新和生成。
四、小结
物理观念与探究意识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可一蹴而就的,核心素养的习得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慢,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因此,教师要适时慢下脚步,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达到同频共振,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