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历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y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单元末都设置了活动课,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下面我谈谈对历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一、辨清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活动课程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传统的学校课程单一化的倾向。我们借鉴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把“课外活动”改为“活动课”。这一方面赋予了“活动课”课程的意义,使之按课程规范要求开设;另一方面又区别于传统的“课外活动”,活动课不再是一种随意性较大的“课外”性活动,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系统性较强的与课内相结合的活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活动课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所能开设的一类校本课程,每一学科的活动课都必须有相对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无论是课堂内组织的问题辩论会、专题讲座会、学习交流会,还是课堂外组织的文史社团、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任课老师都不再是辅导性质而是要当成上课认真对待。老师要有较为规范的课时安排和活动计划,并有教案,其中要有自选或自编内容。
  而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不纳入正规教学活动系列,它只是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进行知识开发、技能训练、兴趣培养的课外性活动,计划性和规范性都不能和正规的课程相比。
  二、明确活动课的活动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训练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等。历史活动课的设置,还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整体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借鉴、运用历史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唯物主义意识。针对这些目标,还要制定出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落实到位。就教师而言,要结合现状,明确素质教育的特征,并弄清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逐步做到一专多能,以保证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和进行。就学校而言,不但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社会宣传、社交活动等有利因素,使活动课程逐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活动课的教学思想
  “动中施教,动中求学”应该是活动课的主导思想,历史活动课的活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历史活动课不仅要以历史课堂为阵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编写历史小故事”、“功过辩论会”、“运用历史地图学历史”、“评论历史人物”等,而且还要走出课堂,开展一些更为多彩多姿的历史活动,如“社会调查”、“劳模走访”、“红色景点参观”、“历史情景再现”、“与老人谈新旧社会变化”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2、授课形式的灵活多样。历史活动课可以以教师为中心,对教材中的某个问题或对现实生活的某些历史现象再现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我们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台独”、“藏独”等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实施某个教学方案,如“寻找历史”、“重走长征路”、“模拟时事报道”“知识竞赛”等;还可以教师抛“砖”引学生的“玉”;学生编“筐”,老师收“口”等。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课形式,目的只有一个:激活学生。
  四、拓展历史的社会实用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进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知识,也是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历史活动课尤其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实用价值。传统的教材内容比较狭窄,有时还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历史活动课就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尽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弥补教材的不足。如“两岸关系新变化新闻发布会”、“评说今天的经济危机”、“改革开放前与后”“长征路上我是小导游”、“中国奥运史”、“战争与和平”、“衣食住行的变迁”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树立“以史为鉴”的意识,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活动课的开展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学与学、教与学的相长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国际上把二十一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作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关键词:新课标 ; 创新意识 ; 教学模式      一、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的状况,对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改革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一、目前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
期刊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情感、课外及课内方面入手:  一、情感方面: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
期刊
技术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体育教学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学生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而技术学校“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课教学应当积极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
期刊
一、有无抽象思维的必要  音乐欣赏是否需要给抽象思维留有位置?对这个问题,有些中学音乐教师的认识是不确切或不明确的。他们通常把学生失去欣赏音乐的兴趣归咎于用抽象思维的方式思考音乐,认为欣赏音乐只是感性体验的事,中学生年龄段不适宜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应突出直观性。他们讲述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有位教师讲解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期刊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
期刊
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
期刊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一种凝聚力。因为在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感情。语言学家洪堡特把这个问题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坚持写字,就能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从而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在《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关键
期刊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电教员在多媒体教学课堂服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被大部分学校所忽视的一点。 学生电教员是受班主任委托,对所在班级教室的电教设备进行管理的品学兼优、动手能力强的班干部成员。他们负责电教设备的管理、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