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单元末都设置了活动课,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下面我谈谈对历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一、辨清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活动课程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传统的学校课程单一化的倾向。我们借鉴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把“课外活动”改为“活动课”。这一方面赋予了“活动课”课程的意义,使之按课程规范要求开设;另一方面又区别于传统的“课外活动”,活动课不再是一种随意性较大的“课外”性活动,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系统性较强的与课内相结合的活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活动课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所能开设的一类校本课程,每一学科的活动课都必须有相对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无论是课堂内组织的问题辩论会、专题讲座会、学习交流会,还是课堂外组织的文史社团、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任课老师都不再是辅导性质而是要当成上课认真对待。老师要有较为规范的课时安排和活动计划,并有教案,其中要有自选或自编内容。
而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不纳入正规教学活动系列,它只是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进行知识开发、技能训练、兴趣培养的课外性活动,计划性和规范性都不能和正规的课程相比。
二、明确活动课的活动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训练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等。历史活动课的设置,还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整体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借鉴、运用历史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唯物主义意识。针对这些目标,还要制定出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落实到位。就教师而言,要结合现状,明确素质教育的特征,并弄清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逐步做到一专多能,以保证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和进行。就学校而言,不但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社会宣传、社交活动等有利因素,使活动课程逐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活动课的教学思想
“动中施教,动中求学”应该是活动课的主导思想,历史活动课的活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历史活动课不仅要以历史课堂为阵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编写历史小故事”、“功过辩论会”、“运用历史地图学历史”、“评论历史人物”等,而且还要走出课堂,开展一些更为多彩多姿的历史活动,如“社会调查”、“劳模走访”、“红色景点参观”、“历史情景再现”、“与老人谈新旧社会变化”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2、授课形式的灵活多样。历史活动课可以以教师为中心,对教材中的某个问题或对现实生活的某些历史现象再现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我们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台独”、“藏独”等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实施某个教学方案,如“寻找历史”、“重走长征路”、“模拟时事报道”“知识竞赛”等;还可以教师抛“砖”引学生的“玉”;学生编“筐”,老师收“口”等。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课形式,目的只有一个:激活学生。
四、拓展历史的社会实用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进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知识,也是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历史活动课尤其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实用价值。传统的教材内容比较狭窄,有时还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历史活动课就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尽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弥补教材的不足。如“两岸关系新变化新闻发布会”、“评说今天的经济危机”、“改革开放前与后”“长征路上我是小导游”、“中国奥运史”、“战争与和平”、“衣食住行的变迁”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树立“以史为鉴”的意识,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活动课的开展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学与学、教与学的相长和发展。
一、辨清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活动课程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传统的学校课程单一化的倾向。我们借鉴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把“课外活动”改为“活动课”。这一方面赋予了“活动课”课程的意义,使之按课程规范要求开设;另一方面又区别于传统的“课外活动”,活动课不再是一种随意性较大的“课外”性活动,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系统性较强的与课内相结合的活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活动课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所能开设的一类校本课程,每一学科的活动课都必须有相对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无论是课堂内组织的问题辩论会、专题讲座会、学习交流会,还是课堂外组织的文史社团、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任课老师都不再是辅导性质而是要当成上课认真对待。老师要有较为规范的课时安排和活动计划,并有教案,其中要有自选或自编内容。
而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不纳入正规教学活动系列,它只是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进行知识开发、技能训练、兴趣培养的课外性活动,计划性和规范性都不能和正规的课程相比。
二、明确活动课的活动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训练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等。历史活动课的设置,还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整体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借鉴、运用历史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唯物主义意识。针对这些目标,还要制定出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落实到位。就教师而言,要结合现状,明确素质教育的特征,并弄清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逐步做到一专多能,以保证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和进行。就学校而言,不但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社会宣传、社交活动等有利因素,使活动课程逐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活动课的教学思想
“动中施教,动中求学”应该是活动课的主导思想,历史活动课的活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历史活动课不仅要以历史课堂为阵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编写历史小故事”、“功过辩论会”、“运用历史地图学历史”、“评论历史人物”等,而且还要走出课堂,开展一些更为多彩多姿的历史活动,如“社会调查”、“劳模走访”、“红色景点参观”、“历史情景再现”、“与老人谈新旧社会变化”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2、授课形式的灵活多样。历史活动课可以以教师为中心,对教材中的某个问题或对现实生活的某些历史现象再现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我们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台独”、“藏独”等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实施某个教学方案,如“寻找历史”、“重走长征路”、“模拟时事报道”“知识竞赛”等;还可以教师抛“砖”引学生的“玉”;学生编“筐”,老师收“口”等。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课形式,目的只有一个:激活学生。
四、拓展历史的社会实用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进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知识,也是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历史活动课尤其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实用价值。传统的教材内容比较狭窄,有时还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历史活动课就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尽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弥补教材的不足。如“两岸关系新变化新闻发布会”、“评说今天的经济危机”、“改革开放前与后”“长征路上我是小导游”、“中国奥运史”、“战争与和平”、“衣食住行的变迁”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树立“以史为鉴”的意识,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活动课的开展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学与学、教与学的相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