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学这么多年了,按理说教学经验也不少了,可现在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书了。的确,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困惑,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呢?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广博的知识感染人
新课改条件下,一个老师光有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老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军事等书籍都要涉猎,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教学《阿Q正传》(节选)一文时,我曾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阿Q,在小说中明确写着是‘阿桂’或‘阿贵’,按照汉语拼音应为‘阿G’,为什么在文中却叫他阿Q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思考、分析,相互讨论,但没有眉目,我又问学生:“大家看,阿Q的‘Q’字从字形上看像什么?”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立即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其中就有一个学生看出一点名堂,突然说:“老师,我看它像一个人头”,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是的,它的确像一个人头,然而,它后面的那一笔又代表什么呢?”接着,我就将中国自清代以来,男人脑后都留有辫子的情况对学生作了介绍,使学生明白,鲁迅写这一篇文章,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在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腐朽的封建制度。
可以说,在对《阿Q正传》(节选)一文的讲解中,由于穿插了中国历史知识的介绍,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就比较透彻,讲解就水到渠成。
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那种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了。
二、以高超的技巧吸引人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仅靠读了不少书也未必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氛围,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多年前,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曾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文章,毛泽东主席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同志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一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那么,这个人是谁,这篇文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将通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学习,来了解文章,了解魏巍。
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始终都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完成这一文章的学习,教学目标很快达成。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肯定比那种打开教材就分析,拿起课文就讲解要生动得多、容易得多。
当然,上面这一例子体现的是备课中的技巧,它是预设的,在教学中,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同样要求教者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及时处理。
有一次,在课堂上讲课,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好长时间没有抬头听讲,在桌上写着什么,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发现他在写日记,而他竟然没有发觉,我停止讲课,目光紧紧地盯着他,不知是谁的提醒,他猛地发现了我,我们的目光对接了,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恐惧,这个眼神震撼了我,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责,我怕把他吓着了,就关切地对他说:“老师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但老师知道你一定有值得你写的东西,课后好好写,写好了,也给老师看看,行吗?”他望着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后来了解得知,前一天晚上,他的父母亲因生活琐事而吵架,影响了他的学习,他写日记就是想向父母要一个宁静的环境、温馨的家。
课堂教学需要技巧,一个知识广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定能营造一个生动的、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堂。
三、以奔放的激情打动人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用激情去点燃激情,用希望去点燃希望。那么,激情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对学生的爱,来自于对工作的爱,更来自于对事业的爱。一个语文老师若缺乏工作激情,整个课堂就会没有生气,一个学生若缺乏学习激情,整个课堂就如一潭死水。
曾经有一位语文老师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可以说,文本反映的是一个非常悲壮的场面,然而,能受到触动的学生却很少,一个原因是课文反映的时代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未走进文本,语言平白,情感淡漠,对于学生来说,就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教学怎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呢?学生的感情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还要靠教师的感情去激发。
所以,语文老师走进课堂,他就是一个鲜活的人,就是一个情感的化身,站立讲台,要温情如慈母,真挚似朋友;手捧文本,要柔情似水,激情似火。他是雪山上巍然屹立的军魂,是惠山下如泣如诉的阿炳,是清风明月,是狂风暴雨。在激情的迸发中,悲伤时泪流满面,动情处手舞足蹈。同样,作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感情的人,他们不应只是端端正正地坐着,木木然然地听着,小心翼翼地说着,装腔作势地读着,匆匆忙忙地写着,而应在教师的感情中去感受感情,在文本的感情中去领悟感情,让自己的情感自然的流淌,激动时甚至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可以摇头晃脑地朗读着,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旁若无人地表达着,这样,在老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放牧场。
新课标呼唤着教学改革,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教学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而不应只是当作聊以谋生的手段,我想,只要你胸中装着学生,胸中装有事业,语文课堂定会成为你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一、以广博的知识感染人
新课改条件下,一个老师光有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老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军事等书籍都要涉猎,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教学《阿Q正传》(节选)一文时,我曾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阿Q,在小说中明确写着是‘阿桂’或‘阿贵’,按照汉语拼音应为‘阿G’,为什么在文中却叫他阿Q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思考、分析,相互讨论,但没有眉目,我又问学生:“大家看,阿Q的‘Q’字从字形上看像什么?”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立即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其中就有一个学生看出一点名堂,突然说:“老师,我看它像一个人头”,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是的,它的确像一个人头,然而,它后面的那一笔又代表什么呢?”接着,我就将中国自清代以来,男人脑后都留有辫子的情况对学生作了介绍,使学生明白,鲁迅写这一篇文章,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在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腐朽的封建制度。
可以说,在对《阿Q正传》(节选)一文的讲解中,由于穿插了中国历史知识的介绍,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就比较透彻,讲解就水到渠成。
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那种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了。
二、以高超的技巧吸引人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仅靠读了不少书也未必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氛围,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多年前,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曾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文章,毛泽东主席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同志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一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那么,这个人是谁,这篇文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将通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学习,来了解文章,了解魏巍。
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始终都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完成这一文章的学习,教学目标很快达成。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肯定比那种打开教材就分析,拿起课文就讲解要生动得多、容易得多。
当然,上面这一例子体现的是备课中的技巧,它是预设的,在教学中,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同样要求教者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及时处理。
有一次,在课堂上讲课,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好长时间没有抬头听讲,在桌上写着什么,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发现他在写日记,而他竟然没有发觉,我停止讲课,目光紧紧地盯着他,不知是谁的提醒,他猛地发现了我,我们的目光对接了,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恐惧,这个眼神震撼了我,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责,我怕把他吓着了,就关切地对他说:“老师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但老师知道你一定有值得你写的东西,课后好好写,写好了,也给老师看看,行吗?”他望着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后来了解得知,前一天晚上,他的父母亲因生活琐事而吵架,影响了他的学习,他写日记就是想向父母要一个宁静的环境、温馨的家。
课堂教学需要技巧,一个知识广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定能营造一个生动的、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堂。
三、以奔放的激情打动人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用激情去点燃激情,用希望去点燃希望。那么,激情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对学生的爱,来自于对工作的爱,更来自于对事业的爱。一个语文老师若缺乏工作激情,整个课堂就会没有生气,一个学生若缺乏学习激情,整个课堂就如一潭死水。
曾经有一位语文老师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可以说,文本反映的是一个非常悲壮的场面,然而,能受到触动的学生却很少,一个原因是课文反映的时代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未走进文本,语言平白,情感淡漠,对于学生来说,就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教学怎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呢?学生的感情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还要靠教师的感情去激发。
所以,语文老师走进课堂,他就是一个鲜活的人,就是一个情感的化身,站立讲台,要温情如慈母,真挚似朋友;手捧文本,要柔情似水,激情似火。他是雪山上巍然屹立的军魂,是惠山下如泣如诉的阿炳,是清风明月,是狂风暴雨。在激情的迸发中,悲伤时泪流满面,动情处手舞足蹈。同样,作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感情的人,他们不应只是端端正正地坐着,木木然然地听着,小心翼翼地说着,装腔作势地读着,匆匆忙忙地写着,而应在教师的感情中去感受感情,在文本的感情中去领悟感情,让自己的情感自然的流淌,激动时甚至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可以摇头晃脑地朗读着,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旁若无人地表达着,这样,在老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放牧场。
新课标呼唤着教学改革,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教学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而不应只是当作聊以谋生的手段,我想,只要你胸中装着学生,胸中装有事业,语文课堂定会成为你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