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涵的望孔。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或编者精心拟定的。这些课题言简意赅:或提示文章主要内容,或指明事件重要线索,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彰显文体语言风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课文的文字内涵,学习课文的语言秘妙,体会课文的精髓所在。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要步骤就是要读懂文章的题目。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学课题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实际上,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重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题目的不同类型,课题教学可大致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一、交流资料法
有些课文题目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威尼斯的小艇》《布达拉宫》《蒙娜丽莎之约》等课题均属此类。教学此类课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资料,以填补学生认识空白,为其学习课文奠定知识和情感的双重基础。如,执教《桂花雨》一课,由于桂花在当地并不种植,因此笔者通过师生交流有关桂花的资料(包括图片),了解桂花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来解读文题;这样不但补充了学生知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进行了丰富储备。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把握好资料交流的“方向”,防止大量资料的堆砌罗列,引导突出那些既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又极具“语文味”的材料。
二、指导朗读法
有些课文题目信息含量丰富,音韵优美,《给予是最快乐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都是这类课题的代表。对于这一类型的课题,我们在进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而使学生了解题目内涵,感受文字魅力,并通过题目对课文的内容和文字有所感知。如,《鸟是树的花朵》一课,引入文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题目回答问题,并依次提问:“什么是树的花朵?”“鸟是什么的花朵?”“鸟是树的什么?”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语调和重音朗读题目,然后又请学生谈谈从题目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谈到了鸟的美丽可爱,鸟和树之间的和谐亲密,很自然地从课题中触摸到了文本内核。
三、激疑提问法
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诺千金》《最佳路径》之类的题目能够十分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并有利于直接抓住文章学习的重点。遇到这样的文题,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为接下来的深究课文,整体感知做好了铺垫。如,《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学生初读文题之后,教师请大家谈谈“读了文题,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提问:“谁是这唯一的听众?”“为什么只有这一个听众?”“这唯一的听众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系列直指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疑问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渴望走进课文,寻找问题答案。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学生质疑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质疑的问题归类,在归类的同时甄别所质疑的优劣,梳理思维。
四、重点突破法
文题都是经过精心提炼,虽然字数不多,却统领全文,尤其是题目中被称为“题眼”的中心词,更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力。《珍贵的教科书》《金色的鱼钩》《触摸春天》等题目都是这一类型很好的例子。教学时若能紧紧抓住这些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对于导入新课、理清文路、理解课文、感受语言以及升华情感和审美体验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紧扣课题中的“壮士”二字做文章:先找出题目中最能统领全文的词——“壮士”,再查字典理解“壮士”的意思,然后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壮士”是谁,最后猜猜课文主人公为何被称为“壮士”?这种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的教学流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运用这种方法来导课,要注意的是要能引导学生适时、快速地抓住课题中的“题眼”,也就是课题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或词,以利于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五、要素扩展法
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诸如《跳水》《最佳路径》《我和大猩猩握了手》这类的课题在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存有很大的补白空间。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达到教学目的。一次在执教《捅马蜂窝》一课时,笔者请学生想一想:要把文题扩展成一个句子还缺哪些要素?学生们分别找出了“谁?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结果怎样?”等相关要素。之后,教师让学生迅速从课文中找到这些要素,把课题扩展成一句话。这种方法提纲挈领,便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总之,从小小的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候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只要我们潜心研读课文题目,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让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读出体验,就一定能使课文题目放射出迷人的魅力,使课题成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的奠基石、指路灯。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华路小学)
一、交流资料法
有些课文题目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威尼斯的小艇》《布达拉宫》《蒙娜丽莎之约》等课题均属此类。教学此类课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资料,以填补学生认识空白,为其学习课文奠定知识和情感的双重基础。如,执教《桂花雨》一课,由于桂花在当地并不种植,因此笔者通过师生交流有关桂花的资料(包括图片),了解桂花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来解读文题;这样不但补充了学生知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进行了丰富储备。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把握好资料交流的“方向”,防止大量资料的堆砌罗列,引导突出那些既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又极具“语文味”的材料。
二、指导朗读法
有些课文题目信息含量丰富,音韵优美,《给予是最快乐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都是这类课题的代表。对于这一类型的课题,我们在进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而使学生了解题目内涵,感受文字魅力,并通过题目对课文的内容和文字有所感知。如,《鸟是树的花朵》一课,引入文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题目回答问题,并依次提问:“什么是树的花朵?”“鸟是什么的花朵?”“鸟是树的什么?”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语调和重音朗读题目,然后又请学生谈谈从题目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谈到了鸟的美丽可爱,鸟和树之间的和谐亲密,很自然地从课题中触摸到了文本内核。
三、激疑提问法
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诺千金》《最佳路径》之类的题目能够十分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并有利于直接抓住文章学习的重点。遇到这样的文题,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为接下来的深究课文,整体感知做好了铺垫。如,《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学生初读文题之后,教师请大家谈谈“读了文题,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提问:“谁是这唯一的听众?”“为什么只有这一个听众?”“这唯一的听众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系列直指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疑问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渴望走进课文,寻找问题答案。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学生质疑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质疑的问题归类,在归类的同时甄别所质疑的优劣,梳理思维。
四、重点突破法
文题都是经过精心提炼,虽然字数不多,却统领全文,尤其是题目中被称为“题眼”的中心词,更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力。《珍贵的教科书》《金色的鱼钩》《触摸春天》等题目都是这一类型很好的例子。教学时若能紧紧抓住这些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对于导入新课、理清文路、理解课文、感受语言以及升华情感和审美体验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紧扣课题中的“壮士”二字做文章:先找出题目中最能统领全文的词——“壮士”,再查字典理解“壮士”的意思,然后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壮士”是谁,最后猜猜课文主人公为何被称为“壮士”?这种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的教学流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运用这种方法来导课,要注意的是要能引导学生适时、快速地抓住课题中的“题眼”,也就是课题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或词,以利于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五、要素扩展法
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诸如《跳水》《最佳路径》《我和大猩猩握了手》这类的课题在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存有很大的补白空间。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达到教学目的。一次在执教《捅马蜂窝》一课时,笔者请学生想一想:要把文题扩展成一个句子还缺哪些要素?学生们分别找出了“谁?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结果怎样?”等相关要素。之后,教师让学生迅速从课文中找到这些要素,把课题扩展成一句话。这种方法提纲挈领,便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总之,从小小的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候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只要我们潜心研读课文题目,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让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读出体验,就一定能使课文题目放射出迷人的魅力,使课题成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的奠基石、指路灯。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