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无不闪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围绕语文教科书,在文本中挖掘文章所渗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扉,滋养学生心灵,提炼学生品质,铸造学生灵魂。
1 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这些意境优美、蕴涵哲理的古诗,给我们搭建了在文本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如: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领略大漠风光的瑰丽雄浑;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领略山中夜晚的闲静幽美;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能领略早春西湖的美丽景致……这些或雄浑或优美的诗句,无不能激起学生对广袤土地和秀美河山的热爱,于润无无声中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激情。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名句,都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要爱国、要报国。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授古诗词,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了,因为,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2 借助名著,提升学生审美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学生一辈子做人打基础,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中外古今名著都蕴涵着深刻的思想,许多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够启发我们或者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初中语文教材的六本教科书,都编排了名著导读内容。如《西游记》、《红楼梦》、《骆驼祥子》、《简爱》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着手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丰富的情感内涵,正是文学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体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无坚不摧的意志……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阅读名著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够让学生明白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就会受到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如,读《离骚》,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并随之产生对“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不愿“蒙世之温蠖”的高尚精神的追求;读《论语》,能了解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和贡献,就不难理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起了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难有高尚的审美观了。
3 借助名家文章,了解优秀民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与感情。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反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作家们除了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生活情趣、社会现状之外,有的还表达了对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的礼赞。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并继续发扬光大。例如《云南的歌会》,在这篇极富情趣的美文里,作者极力渲染了彩云之南山野对歌、山路漫歌等民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了解了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端午的鸭蛋》,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乡的端午和作者的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地方不同的节日风俗,感受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很多现代人过洋节的思想胜过过传统节日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唤起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当地说明了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至关重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思索的同时,付诸行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扉,滋养学生美好在心灵!
1 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这些意境优美、蕴涵哲理的古诗,给我们搭建了在文本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如: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领略大漠风光的瑰丽雄浑;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领略山中夜晚的闲静幽美;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能领略早春西湖的美丽景致……这些或雄浑或优美的诗句,无不能激起学生对广袤土地和秀美河山的热爱,于润无无声中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激情。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名句,都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要爱国、要报国。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授古诗词,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了,因为,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2 借助名著,提升学生审美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学生一辈子做人打基础,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中外古今名著都蕴涵着深刻的思想,许多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够启发我们或者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初中语文教材的六本教科书,都编排了名著导读内容。如《西游记》、《红楼梦》、《骆驼祥子》、《简爱》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着手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丰富的情感内涵,正是文学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体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无坚不摧的意志……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阅读名著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够让学生明白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就会受到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如,读《离骚》,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并随之产生对“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不愿“蒙世之温蠖”的高尚精神的追求;读《论语》,能了解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和贡献,就不难理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起了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难有高尚的审美观了。
3 借助名家文章,了解优秀民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与感情。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反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作家们除了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生活情趣、社会现状之外,有的还表达了对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的礼赞。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并继续发扬光大。例如《云南的歌会》,在这篇极富情趣的美文里,作者极力渲染了彩云之南山野对歌、山路漫歌等民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了解了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端午的鸭蛋》,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乡的端午和作者的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地方不同的节日风俗,感受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很多现代人过洋节的思想胜过过传统节日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唤起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当地说明了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至关重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思索的同时,付诸行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扉,滋养学生美好在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