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人口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民族的人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本文以乌孜别克族作为分析对象,从人口总量、人口省域分布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其人口发展的过程,并得出了相应了结论。
一、引言
乌孜别克族是从中亚迁居中国的,最早的迁居始于14世纪,大约在20世纪时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民族实体。乌孜别克族既有黄种人的特征,又有白种人的特征,乃是由古代众多的不同地域隶属于不同人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乌孜别克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人口总量的变化、人口省域分布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三个方面来体现。
二、乌孜别克族人口总量的变化
从其先民来中国定居起,乌孜别克族人口的数量呈现出不断波动变化的态势,经历了增长、下降和再增长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4年以来,乌孜别克族人口才得到健康的发展(如表1)。从“一普”到“五普”的数据显示,乌孜别克族人口总量总体上呈波动变化的趋势。从“一普”到“五普”全国的人口增长幅度为115.04%,年均增长率为1.64%;乌孜别克族的人口增长幅度为-9.22%,年均增长率为-0.21%,增长幅度和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乌孜别克族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从“一普”到“三普”呈现上升趋势,“三普”达到最高,为2.58%,“三普”到“五普”呈下降趋势,其中从“一普”到“二普”和从“四普”到“五普”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三、乌孜别克族人口省域分布的变化
为反映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各省区乌孜别克族人口的变化情况,选取了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的乌孜别克族省区人口占乌孜别克族总人口的比重变化来反映乌孜别克族人口变化的省区差异。各省区乌孜别克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比重下降的省区是黑龙江省、湖北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其它省区的比重则上升。比重上升最多的省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上升了0.380%,比重上升较多的省区是广东省、海南省和湖南省,分别上升了0.326%、0.234%和0.178%;比重下降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降了1.890%,比重下降较多的省区是青海省,下降了0.012%。
四、乌孜别克族人口结构的变化
“四普”和“五普”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乌孜别克族中小学受教育人口占其总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4.95%上升到2000年的70.36%;中专受教育人口占其总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73%上升到2000年的7.21%;大学专科及本科受教育人口占其总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61%上升到2000年的9.42%;到2000年止,有0.13%的乌孜别克族人口接受了研究生教育。总体来看,乌孜别克族的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
乌孜别克族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的医疗卫生事业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缺医少药,医疗机构少且设备简陋。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克族分布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立起了医疗卫生网,出现了乡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等。乌孜别克族人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到2000年,乌孜别克族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3岁左右,在1990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2岁左右。
总结
通过对乌孜别克族人口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从人口总量来看,乌孜别克族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2)从人口省域分布的变化来看,1990年到2000年,乌孜别克族在各省区分布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3)从人口结构的发展来看,受教育程度和平均预期寿命不断上升,死亡率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卡穆纳尔.散居新疆的乌兹别克族[J].中国民族,1983(6):38~39.
[2]《乌孜别克族简史》编写组,《乌孜别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乌孜别克族简史[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8.
[3]罗建生.乌孜别克族[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0.3~9,32~48.
[4]国家统计局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市:民族音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一、引言
乌孜别克族是从中亚迁居中国的,最早的迁居始于14世纪,大约在20世纪时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民族实体。乌孜别克族既有黄种人的特征,又有白种人的特征,乃是由古代众多的不同地域隶属于不同人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乌孜别克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人口总量的变化、人口省域分布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三个方面来体现。
二、乌孜别克族人口总量的变化
从其先民来中国定居起,乌孜别克族人口的数量呈现出不断波动变化的态势,经历了增长、下降和再增长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4年以来,乌孜别克族人口才得到健康的发展(如表1)。从“一普”到“五普”的数据显示,乌孜别克族人口总量总体上呈波动变化的趋势。从“一普”到“五普”全国的人口增长幅度为115.04%,年均增长率为1.64%;乌孜别克族的人口增长幅度为-9.22%,年均增长率为-0.21%,增长幅度和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乌孜别克族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从“一普”到“三普”呈现上升趋势,“三普”达到最高,为2.58%,“三普”到“五普”呈下降趋势,其中从“一普”到“二普”和从“四普”到“五普”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三、乌孜别克族人口省域分布的变化
为反映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各省区乌孜别克族人口的变化情况,选取了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的乌孜别克族省区人口占乌孜别克族总人口的比重变化来反映乌孜别克族人口变化的省区差异。各省区乌孜别克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比重下降的省区是黑龙江省、湖北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其它省区的比重则上升。比重上升最多的省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上升了0.380%,比重上升较多的省区是广东省、海南省和湖南省,分别上升了0.326%、0.234%和0.178%;比重下降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降了1.890%,比重下降较多的省区是青海省,下降了0.012%。
四、乌孜别克族人口结构的变化
“四普”和“五普”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乌孜别克族中小学受教育人口占其总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4.95%上升到2000年的70.36%;中专受教育人口占其总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73%上升到2000年的7.21%;大学专科及本科受教育人口占其总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61%上升到2000年的9.42%;到2000年止,有0.13%的乌孜别克族人口接受了研究生教育。总体来看,乌孜别克族的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
乌孜别克族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的医疗卫生事业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缺医少药,医疗机构少且设备简陋。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克族分布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立起了医疗卫生网,出现了乡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等。乌孜别克族人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到2000年,乌孜别克族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3岁左右,在1990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2岁左右。
总结
通过对乌孜别克族人口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从人口总量来看,乌孜别克族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2)从人口省域分布的变化来看,1990年到2000年,乌孜别克族在各省区分布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3)从人口结构的发展来看,受教育程度和平均预期寿命不断上升,死亡率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卡穆纳尔.散居新疆的乌兹别克族[J].中国民族,1983(6):38~39.
[2]《乌孜别克族简史》编写组,《乌孜别克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乌孜别克族简史[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8.
[3]罗建生.乌孜别克族[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0.3~9,32~48.
[4]国家统计局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市:民族音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