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教师师德理念
理念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这个重任历史地落在高职教师的身上,对高职教师的素质及师德提出特别要求。全社会应形成高职教育与师德新理念。
理念2很多高职学生入学时并没有完成初、中等教育时期应该完成的人文学科的学业,各种素质亟待补充。因此,高职教师还要兼任中小学教师,负担重。全社会应当对高职教师素质及师德完善过程中的不足处予以充分理解和宽容,并相信以后会更完善。
理念3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在功利性价值。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高职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首先要满足高职学生学知识长技能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高职教育价值加大了对高职教师素质及师德的要求力度。
理念4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价值。这一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受到忽视。其原因与认识上的不到位及外在价值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平衡。
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建议
1.应树立高职教师道德新理念,应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高职职业理想——师德的首要组成部分——确立的问题。高职教师热爱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没有职业的追求,很重要。以前许多优秀高职教师追求的是事业,现在不少高职教师追求的是谋生,高职院校更多地靠外在考核、评职称、奖金等来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而不是源于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需要的,但将高职教师工作过分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不合适了。高职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依靠管、卡、压是难以奏效的。应当大力提倡高职教师有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应为高职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的工作秘诀就是通过研究让高职教师对自身的工作发生兴趣。真正好的高职教师一定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师德高尚的教师。
2.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优化高职教师队伍。目前教师供求的矛盾,从数量上不足向相对平衡转变,带来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和优化教师组合的可能。要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区域流动,缓解发达地区超编现象,鼓励教师支持高职教育,鼓励教师学科流动,缓解传统学科超编现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缓解高职教师不足的现象。
3.抓住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否则,出口不畅通,虽然高质量师范生源源不断,但到不了岗,问题同样严重。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剂的双重作用,形成完善开放的教师市场,形成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双向选择。
4.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圣地,是高职教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事业目标的舞台。对高职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理解与支持高职教师的劳动,应该为高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空间。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当好称职的教师,这样才能了解高职教师、体贴教师、爱护教师、帮助教师。其次,高职院校的一切行政、后勤机构的工作都应该配合教学开展,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不可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弋于教学之外。
5.抓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机遇,着力提高高职教师素质。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应把提高高职教师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明确高职教师“双师型”标准和高职教师教育的标准,从重硬件建设向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等软件转变。
6.丰富高职教师职业生涯,激发高职教师内在的成就动机,促进“双师型”高职教师把职业作为专业,再提升为事业。
7.高职师德建设的成功,要求社会从法律上确保高职教师公正的社会地位。
师德建设,从根本上讲在于尊重教师的社会贡献和劳动价值,所以须从法律上确立教师与社会其他劳动阶层相同的社会地位、平等的人格尊严。这样,尊师的行为才不至沦为“潮流”,才能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历史、对文明、对未来、对全人类的负责精神。
高职教师的劳动既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全社会尊师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教师节前后领导给教师“大慰问”、商家给教师“大减价”、舆论给教师“大合唱”所能体现的。尊师就要关心高职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就要通过法律、新闻传媒等有效手段营造良好的尊师氛围,在引领社会尊师风气的同时,监督、帮助高职教师队伍进步,纠正校园内外的不正之风,让校园真正成为一片净土,让高职教师思想和行为能当之无愧地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爱戴。
8.促进师范生免费政策与提高教师待遇和发展机会的连贯性,真正使高职教师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9.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高职教师的规模问题,更要关注结构和质量问题;不仅在层次上提高高职教师学历水平,更要注重从不同类型上提高高职教师工作能力。(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
理念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这个重任历史地落在高职教师的身上,对高职教师的素质及师德提出特别要求。全社会应形成高职教育与师德新理念。
理念2很多高职学生入学时并没有完成初、中等教育时期应该完成的人文学科的学业,各种素质亟待补充。因此,高职教师还要兼任中小学教师,负担重。全社会应当对高职教师素质及师德完善过程中的不足处予以充分理解和宽容,并相信以后会更完善。
理念3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在功利性价值。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高职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首先要满足高职学生学知识长技能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高职教育价值加大了对高职教师素质及师德的要求力度。
理念4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价值。这一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受到忽视。其原因与认识上的不到位及外在价值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平衡。
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建议
1.应树立高职教师道德新理念,应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高职职业理想——师德的首要组成部分——确立的问题。高职教师热爱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没有职业的追求,很重要。以前许多优秀高职教师追求的是事业,现在不少高职教师追求的是谋生,高职院校更多地靠外在考核、评职称、奖金等来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而不是源于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需要的,但将高职教师工作过分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不合适了。高职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依靠管、卡、压是难以奏效的。应当大力提倡高职教师有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应为高职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的工作秘诀就是通过研究让高职教师对自身的工作发生兴趣。真正好的高职教师一定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师德高尚的教师。
2.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优化高职教师队伍。目前教师供求的矛盾,从数量上不足向相对平衡转变,带来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和优化教师组合的可能。要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区域流动,缓解发达地区超编现象,鼓励教师支持高职教育,鼓励教师学科流动,缓解传统学科超编现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缓解高职教师不足的现象。
3.抓住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否则,出口不畅通,虽然高质量师范生源源不断,但到不了岗,问题同样严重。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剂的双重作用,形成完善开放的教师市场,形成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双向选择。
4.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圣地,是高职教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事业目标的舞台。对高职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理解与支持高职教师的劳动,应该为高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空间。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当好称职的教师,这样才能了解高职教师、体贴教师、爱护教师、帮助教师。其次,高职院校的一切行政、后勤机构的工作都应该配合教学开展,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不可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弋于教学之外。
5.抓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机遇,着力提高高职教师素质。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应把提高高职教师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明确高职教师“双师型”标准和高职教师教育的标准,从重硬件建设向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等软件转变。
6.丰富高职教师职业生涯,激发高职教师内在的成就动机,促进“双师型”高职教师把职业作为专业,再提升为事业。
7.高职师德建设的成功,要求社会从法律上确保高职教师公正的社会地位。
师德建设,从根本上讲在于尊重教师的社会贡献和劳动价值,所以须从法律上确立教师与社会其他劳动阶层相同的社会地位、平等的人格尊严。这样,尊师的行为才不至沦为“潮流”,才能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历史、对文明、对未来、对全人类的负责精神。
高职教师的劳动既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全社会尊师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教师节前后领导给教师“大慰问”、商家给教师“大减价”、舆论给教师“大合唱”所能体现的。尊师就要关心高职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就要通过法律、新闻传媒等有效手段营造良好的尊师氛围,在引领社会尊师风气的同时,监督、帮助高职教师队伍进步,纠正校园内外的不正之风,让校园真正成为一片净土,让高职教师思想和行为能当之无愧地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爱戴。
8.促进师范生免费政策与提高教师待遇和发展机会的连贯性,真正使高职教师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9.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高职教师的规模问题,更要关注结构和质量问题;不仅在层次上提高高职教师学历水平,更要注重从不同类型上提高高职教师工作能力。(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