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自学,但不应简单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学。初中化学的特点是启蒙性、基础性,同时初三学生正处于特定的转型期,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化学的能力呢?
善于引导,实现互教互学
初中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让学生先学的,像实验基本操作、元素符号的记忆、自然界中水的调查、燃料与环境、生活中的化学等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学而后教师去教。但是,初中化学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不仅无法通过自己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其内容,学生也不具备把前后知识形成网络,学生往往在上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却越学越糊涂。
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彼此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先学也可以等老师教了以后再学,学和教是相伴而行的,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是教与学的交融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学、帮助学生学、激励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在学得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实现互教互学。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首先要换位思考,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足教材,洞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遇到什么困难,理解上会产生什么偏差,研究琢磨学生学习知识的路径、方法及规律。教师要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一定的引导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这部分知识。如学生在初学物质的组成时总是凭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中有O2,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中H2O2有H2和O2就认为二氧化碳中含有氧气,过氧化氢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结论。此时,教师需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和释疑。
整合教学内容 许多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忽视了“课标”的存在,忽视了初中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前者导致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火候欠佳,后者导致教学上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逻辑编排体系。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标”的基础上应深刻研究教材,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以教材为“引子”对教材实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是按照“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这样一个体系。为什么化学式、元素都没有学,就要求学生去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这些概念,去理解物质的组成?为什么原子的构成都讲好了,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地讲一下原子结构示意图呢?为什么不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顺便了解一下元素周期表呢?这些知识不是水到渠成的吗?教学过程中对于物质的组成,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分类来整合(见表一):
精心编排习题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应在习题编排上下足功夫。习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检查学习中哪些问题掌握不牢固,哪些问题容易出错,使得学生在习题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完善微观教育评价
如何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呢?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因为,正确的评价具有激励功能。“课标”认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强调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日常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注意到教学过程中会及时对学生评价,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做法,刺激学生的学习。但更应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的多样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本校化学教研组评价学生的方法(见表二)。
善于利用隐性课程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其隐性课程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充分利用好教室这个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载体 我们从“物质——空间层、班级组织——制度层、班级的组织——制度层”三方面入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些教育教学情境。良好的班风,优良的教风、学风,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讲授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空间合理布置关于水资源的材料。讲授元素周期时,在教室里挂上周期表的发现者的画像及语录,在教室后面贴上大的元素周期表。讲物质的结构时,教师做好各种物质的结构模型,放于教室之中,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很好地认识这些物质的模型。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后,有地方应用、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将学习的好奇心逐步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我校化学教研组对初中化学校本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开发:和生活、社会有关的化学内容,如“空气质量的调查”“毛竹中的气体是何气体”“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土壤PH值的测定”“环境污染的调查”等等;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他们认为奇特现象的事例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撰写科普小论文和进行手抄报比赛。
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通过无拘无束地自由联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养成既独立思考又集思广益,既善于联想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联想 发散思维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的信息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输出,具有转换作用;聚合思维则在于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正确”答案。例如,如何让学生区分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学生发散思维:用酸碱指示剂?用pH试纸?观察颜色?还是加一种合适的试剂?最后定向思考,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均显碱性且无色透明,只能根据CO32-和OH-各自的特性选择一种合适的试剂,如,CaCl2、BaCl2、CuSO4、……
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联想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两种形式,相对而言逆向思维的层次更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深层次的转变
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联想 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代表的分别是联想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联想转化可以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碳还原CuO类比联想CO、H2还原氧化铜;由过氧化氢制O2的发生装置联想到CO2、H2的发生装置,甚至其他没有学过的气体的发生装置等。学生通过从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联想,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地促进了思维正迁移的发生、发展。
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的过程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法与学法融合统一,以生为本,才能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树勋初中)
善于引导,实现互教互学
初中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让学生先学的,像实验基本操作、元素符号的记忆、自然界中水的调查、燃料与环境、生活中的化学等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学而后教师去教。但是,初中化学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不仅无法通过自己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其内容,学生也不具备把前后知识形成网络,学生往往在上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却越学越糊涂。
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彼此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先学也可以等老师教了以后再学,学和教是相伴而行的,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是教与学的交融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学、帮助学生学、激励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在学得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实现互教互学。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首先要换位思考,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足教材,洞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遇到什么困难,理解上会产生什么偏差,研究琢磨学生学习知识的路径、方法及规律。教师要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一定的引导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这部分知识。如学生在初学物质的组成时总是凭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中有O2,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中H2O2有H2和O2就认为二氧化碳中含有氧气,过氧化氢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结论。此时,教师需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和释疑。
整合教学内容 许多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忽视了“课标”的存在,忽视了初中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前者导致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火候欠佳,后者导致教学上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逻辑编排体系。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标”的基础上应深刻研究教材,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以教材为“引子”对教材实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是按照“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这样一个体系。为什么化学式、元素都没有学,就要求学生去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这些概念,去理解物质的组成?为什么原子的构成都讲好了,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地讲一下原子结构示意图呢?为什么不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顺便了解一下元素周期表呢?这些知识不是水到渠成的吗?教学过程中对于物质的组成,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分类来整合(见表一):
精心编排习题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应在习题编排上下足功夫。习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检查学习中哪些问题掌握不牢固,哪些问题容易出错,使得学生在习题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完善微观教育评价
如何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呢?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因为,正确的评价具有激励功能。“课标”认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强调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日常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注意到教学过程中会及时对学生评价,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做法,刺激学生的学习。但更应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的多样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本校化学教研组评价学生的方法(见表二)。
善于利用隐性课程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其隐性课程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充分利用好教室这个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载体 我们从“物质——空间层、班级组织——制度层、班级的组织——制度层”三方面入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些教育教学情境。良好的班风,优良的教风、学风,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讲授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空间合理布置关于水资源的材料。讲授元素周期时,在教室里挂上周期表的发现者的画像及语录,在教室后面贴上大的元素周期表。讲物质的结构时,教师做好各种物质的结构模型,放于教室之中,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很好地认识这些物质的模型。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后,有地方应用、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将学习的好奇心逐步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我校化学教研组对初中化学校本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开发:和生活、社会有关的化学内容,如“空气质量的调查”“毛竹中的气体是何气体”“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土壤PH值的测定”“环境污染的调查”等等;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他们认为奇特现象的事例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撰写科普小论文和进行手抄报比赛。
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通过无拘无束地自由联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养成既独立思考又集思广益,既善于联想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联想 发散思维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的信息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输出,具有转换作用;聚合思维则在于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正确”答案。例如,如何让学生区分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学生发散思维:用酸碱指示剂?用pH试纸?观察颜色?还是加一种合适的试剂?最后定向思考,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均显碱性且无色透明,只能根据CO32-和OH-各自的特性选择一种合适的试剂,如,CaCl2、BaCl2、CuSO4、……
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联想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两种形式,相对而言逆向思维的层次更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深层次的转变
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联想 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代表的分别是联想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联想转化可以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碳还原CuO类比联想CO、H2还原氧化铜;由过氧化氢制O2的发生装置联想到CO2、H2的发生装置,甚至其他没有学过的气体的发生装置等。学生通过从横向思维向纵向思维联想,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地促进了思维正迁移的发生、发展。
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的过程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法与学法融合统一,以生为本,才能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树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