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行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创建学习共同体,实质上就是三件事:一、小组建设二、评价制度三、优质问题设计。下面谈一下关于优质问题设计的问题。
优质问题至少应该做到“四有”,即有概括性,有讨论余地,有探究价值,有思维力度。一个优质问题的特征是能提高注意力,激发思维,以及带来真正的学习。
在推行小组合作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问题引领”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课堂提问”也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于是,课堂上的问题优质程度无疑成了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一把尺子。
而判断问题是否优质,其标准应该有以下几条:①引发认知冲突;②引发深度学习;③经过课程整合和生本化设计,形成思维对话,最终形成思维成果。下面我想就这几个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如何引发有效的认知冲突
没有一个老师不期待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地建构知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与自己的先前概念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理解内化中,有效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比让学生单纯的进行过程性体验和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好上千倍、百倍。
而学生在获得新信息后,教师便提问:哪些是你没想到的?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示学生回忆已有的想法和推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解决了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来的想法而出现“从众心理”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新證据,与先前概念产生联系,找到知识概念形成的固着点,符合知识的建构过程。
但形成这些问题比较困难,这要求我们在备课中经常自我反思: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们的兴趣,并能让他们思考和学习考试要求的相关内容和技能相联系。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要掌握学情。实质上是优质问题与课程联系起来满足标准和目标的要求。
二、如何引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问题设置的一条暗线,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要始终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问题目标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然,这种关注一定是基于“记忆、理解、应用”基础上的关注,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灵活地整合教材,将教材的内容打散重新组合,使问题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特征,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联接起来,引导学生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
基于深度学习的优质问题,还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习学习中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
三、如何形成思维对话
当教师们在提出优质问题时,也正在向学生们模拟思维的过程。高质量的优质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在我们构思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答案中所包含的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应当清晰地了解学生所运用的思维类型或过程。这个类型或过程,就是思维对话。
在思维对话中,教师需要提出能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监督、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言语互动中来。而学生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聆听、回答问题、用不同的思路去引发、交流问题,并试着就答案的有效性说服他人,也就是依靠证据和观点去确定问题的有效性等,最终自然而然形成思维成果。成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就是“思维对话”的价值所在。
总之,优质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推动了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角色的迅速转型。在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后,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就是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教师若要实实在在地提高“问题”质量,就必须从原来传统教师角色调整为“大同学”,尽快学会“问题学习”的开发与设计,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成长者。而学生呢?则由过去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问题的探究者、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和评价者,利用小组团队学习平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问题学习质量。
所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优质问题”的发现者、生成者和解决者。
优质问题至少应该做到“四有”,即有概括性,有讨论余地,有探究价值,有思维力度。一个优质问题的特征是能提高注意力,激发思维,以及带来真正的学习。
在推行小组合作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问题引领”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课堂提问”也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于是,课堂上的问题优质程度无疑成了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一把尺子。
而判断问题是否优质,其标准应该有以下几条:①引发认知冲突;②引发深度学习;③经过课程整合和生本化设计,形成思维对话,最终形成思维成果。下面我想就这几个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如何引发有效的认知冲突
没有一个老师不期待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地建构知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与自己的先前概念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理解内化中,有效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比让学生单纯的进行过程性体验和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好上千倍、百倍。
而学生在获得新信息后,教师便提问:哪些是你没想到的?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示学生回忆已有的想法和推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解决了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来的想法而出现“从众心理”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新證据,与先前概念产生联系,找到知识概念形成的固着点,符合知识的建构过程。
但形成这些问题比较困难,这要求我们在备课中经常自我反思: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们的兴趣,并能让他们思考和学习考试要求的相关内容和技能相联系。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要掌握学情。实质上是优质问题与课程联系起来满足标准和目标的要求。
二、如何引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问题设置的一条暗线,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要始终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问题目标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然,这种关注一定是基于“记忆、理解、应用”基础上的关注,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灵活地整合教材,将教材的内容打散重新组合,使问题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特征,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联接起来,引导学生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
基于深度学习的优质问题,还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习学习中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
三、如何形成思维对话
当教师们在提出优质问题时,也正在向学生们模拟思维的过程。高质量的优质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在我们构思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答案中所包含的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应当清晰地了解学生所运用的思维类型或过程。这个类型或过程,就是思维对话。
在思维对话中,教师需要提出能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监督、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言语互动中来。而学生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聆听、回答问题、用不同的思路去引发、交流问题,并试着就答案的有效性说服他人,也就是依靠证据和观点去确定问题的有效性等,最终自然而然形成思维成果。成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就是“思维对话”的价值所在。
总之,优质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推动了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角色的迅速转型。在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后,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就是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教师若要实实在在地提高“问题”质量,就必须从原来传统教师角色调整为“大同学”,尽快学会“问题学习”的开发与设计,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成长者。而学生呢?则由过去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问题的探究者、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和评价者,利用小组团队学习平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问题学习质量。
所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优质问题”的发现者、生成者和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