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读写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从品字词、析句法、仿片段、学结构四个方面,培养“读写”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仿写;阅读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基础,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呢?
一、品字词,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就是在写作中文字和语言上的贫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小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上的困境,通篇作文看下来,语言干巴,“词汇不够,文章贫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词语的积累不够,在阅读上单纯死记硬背,写作时生搬硬套,而不是理解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品字赏词,从文章的用词方面进行感悟。
如《慈母情深》一文,文章细腻地描述了母亲劳作的样态:“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其感动的词语。很快,学生找出四个“立刻”,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一个忙碌、劳累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问学生:能否删去“立刻”四个词语?学生在细心品读后,联系上下文自然理解了:这里四个“立刻”连用,写出工作的节奏快、工作繁忙,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抓紧一分一秒,拼命赚钱,母亲真的十分辛劳。母亲塞给我的是钱,更是殷切的希望和深深的情感。当学生对于这些细节的描写方法有所感悟时,我鼓励学生也把自己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爱的体验写出来,学生也能抓住一些可感的细节细腻地描绘了。如有位学生写自己得了胃病,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喂自己喝粥的情形:“……不久,满脸是汗的母亲端着粥轻轻地走到我的跟前,她轻轻地将粥吹凉之后,一口一口喂入我嘴中,吃完一口,她拿着湿巾轻轻地把我嘴角的饭粒擦去。那粥略带咸味,可能是母亲的汗水。一股热气遍布全身。那种粥的清淡,粥的幽香虽不在母亲的粥中出现,但是这种粥却包含着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啊!”片段中,学生就能将课堂上对词语的理解活学活用,文章中用了三个“轻轻”,突出了母爱的细腻和伟大,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初步理解了措辞的凝练和准确。总之,对于课本中的课文,入选的都是一些名家经典,文章的用词凝练精准,教学中我们就要依据教材用词精炼准确、饱含情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小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的学习要求,以品字赏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由文引词、学文解词、由词悟情、领会运用,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二、析句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有文采”指的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句式灵活,就是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名言佳句,体味句式表达之精妙,能積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如朱自清先生的优秀散文《匆匆》,情文并茂、脍炙人口,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课件出示燕子呢喃、垂柳轻拂、桃花缤纷的画面,配上轻柔的音乐)
师:让优美的音乐,伴着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巧妙的写作方法和独具匠心的语言特色。
生(读后):我读出春天的美丽与勃勃生机。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用了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去—来”“枯—青”“谢—开”,写出了时间飞逝的痕迹。
生:我知道这三个反义词的含义:是为了拿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用对比的方法,并运用排比句体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生:这些句子把拟人、反问和比喻融合在一起,我能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师: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大师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你们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写法也写一句话呢?
(学生课堂练笔仿写)
生:太阳西落了,有再东升的时候;天空暗淡了,有再放晴的时候;星星稀疏了,有再稠密的时候。
生:海潮退去了,有再涨起的时候;碧草枯黄了,有再嫩绿的时候;轻烟消散了,有再聚集的时候。
生:河水冻结了,有再奔流的时候;彩虹消失了,有再重现的时候;百花凋零了,有再绽放的时候。
……
通过阅读和仿写,学生既分析了句法的生动和用意,又懂得了造句的生动和传神,巧妙地渗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只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三、仿片段,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阅读情境,通过对文字和句段的解读,让学生抓住文本用词的特点和句子组织上的特点,通过写句子,加强对遣词造句以及修辞手法的灵活掌握。
关键词:读写结合;仿写;阅读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基础,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呢?
一、品字词,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就是在写作中文字和语言上的贫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小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上的困境,通篇作文看下来,语言干巴,“词汇不够,文章贫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词语的积累不够,在阅读上单纯死记硬背,写作时生搬硬套,而不是理解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品字赏词,从文章的用词方面进行感悟。
如《慈母情深》一文,文章细腻地描述了母亲劳作的样态:“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其感动的词语。很快,学生找出四个“立刻”,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一个忙碌、劳累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问学生:能否删去“立刻”四个词语?学生在细心品读后,联系上下文自然理解了:这里四个“立刻”连用,写出工作的节奏快、工作繁忙,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抓紧一分一秒,拼命赚钱,母亲真的十分辛劳。母亲塞给我的是钱,更是殷切的希望和深深的情感。当学生对于这些细节的描写方法有所感悟时,我鼓励学生也把自己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爱的体验写出来,学生也能抓住一些可感的细节细腻地描绘了。如有位学生写自己得了胃病,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喂自己喝粥的情形:“……不久,满脸是汗的母亲端着粥轻轻地走到我的跟前,她轻轻地将粥吹凉之后,一口一口喂入我嘴中,吃完一口,她拿着湿巾轻轻地把我嘴角的饭粒擦去。那粥略带咸味,可能是母亲的汗水。一股热气遍布全身。那种粥的清淡,粥的幽香虽不在母亲的粥中出现,但是这种粥却包含着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啊!”片段中,学生就能将课堂上对词语的理解活学活用,文章中用了三个“轻轻”,突出了母爱的细腻和伟大,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初步理解了措辞的凝练和准确。总之,对于课本中的课文,入选的都是一些名家经典,文章的用词凝练精准,教学中我们就要依据教材用词精炼准确、饱含情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小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的学习要求,以品字赏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由文引词、学文解词、由词悟情、领会运用,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二、析句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有文采”指的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句式灵活,就是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名言佳句,体味句式表达之精妙,能積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如朱自清先生的优秀散文《匆匆》,情文并茂、脍炙人口,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课件出示燕子呢喃、垂柳轻拂、桃花缤纷的画面,配上轻柔的音乐)
师:让优美的音乐,伴着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巧妙的写作方法和独具匠心的语言特色。
生(读后):我读出春天的美丽与勃勃生机。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用了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去—来”“枯—青”“谢—开”,写出了时间飞逝的痕迹。
生:我知道这三个反义词的含义:是为了拿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用对比的方法,并运用排比句体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生:这些句子把拟人、反问和比喻融合在一起,我能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师: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大师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你们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写法也写一句话呢?
(学生课堂练笔仿写)
生:太阳西落了,有再东升的时候;天空暗淡了,有再放晴的时候;星星稀疏了,有再稠密的时候。
生:海潮退去了,有再涨起的时候;碧草枯黄了,有再嫩绿的时候;轻烟消散了,有再聚集的时候。
生:河水冻结了,有再奔流的时候;彩虹消失了,有再重现的时候;百花凋零了,有再绽放的时候。
……
通过阅读和仿写,学生既分析了句法的生动和用意,又懂得了造句的生动和传神,巧妙地渗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只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三、仿片段,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阅读情境,通过对文字和句段的解读,让学生抓住文本用词的特点和句子组织上的特点,通过写句子,加强对遣词造句以及修辞手法的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