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大专院校的女性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同龄男性的现状令人堪忧。该论文试结合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及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目前造成女性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力求找到适合她们的就业出路。
关键词: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压力;对策
一、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专院校以其较强的专业对口性,较高就业率受到学生青睐。但就男女就业率来看,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远低于男性。此前,在各大招聘会上,部分用人单位直接列出了“限招男生”的条件,现在招聘单位虽不再出现此类字眼,却将招聘条件设为适合在偏远、环境恶劣的地方工作,男女分开招聘。女性毕业生虽一样投简历并参加笔试面试,但男学生一般更容易求职成功。最后招聘结果往往是男生录取率大范围超过女生。即使女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业成绩优于男生,用人单位往往也会最终选择录用男生。此种状况,让广大女性毕业生在求职时无可奈何。
二、造成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原因
大量事实表明,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确实遇到过不平等现象。为了更加清楚了解这一问题,笔者今年十月对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大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学校各个院系。根据调查问卷分析,55.5%男生表示已找到工作,而仅有13%女生表示已找到工作。78%的女生认为找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是“性别”。除开此选项,身高、外貌和生理特征、所学专业也都属于学生认为影响女学生就业的主要困难。
由调查问卷和相关社会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1、岗位需求与女性生理特性不匹配
铁路院校对口的专业岗位一般都是一线岗位。而此类工作一般耗体力、常加夜班,这对女性毕业生的体力和精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此外,女性毕业生一般在参加工作后的几年内将面临婚育问题,这将中断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加之生育后,往往需承担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的责任,极可能影响工作质量,削弱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今年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工作和家庭两种角色的冲突将更加明显。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工作时间有保证、生理保护需求低的男性员工。
2、受传统就业观、择业观影响
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家庭角色责任的分配是男主外,女主内。例如,在问卷调查中,男学生对于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好表示出了赞同,而对于女性是否应当经济独立则表示出较无所谓的态度。但是,78%女生认为工作对于女生非常或比较重要。81.3%女生都认为女性必须在经济上独立。由此看出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女性已不满足于“嫁得好”,有着较强烈的求职需要。
3、我国对女性就业的政策保护不健全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就业权利,但仍存在就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生育社会保险和补偿机制暂不健全等问题。
三、缓解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压力对策
如今,女性就业遭受歧视导致大量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女性失业,这是一种对人才的浪费。长此以往,也将对女性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更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缓解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健全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和生育制度
首先,应制定针对女大学生等就业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适当采取政策倾斜加以保护。比如像欧美国家还针对女性的生理特征做了一系列扶助女性就业的政策[3],瑞典政府制定了非常著名的“父母津贴”、“完善的儿童日托体系”政策来弱化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尖锐矛盾,使得瑞典女性的就业率以高速度保持增长,值得借鉴。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保障具体实施制度不盡相同,要加大社会、养老、生育保障机制的覆盖面。
2、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首先,社会、学校应对女学生提高和加大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培训力度。学校除了应将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女学生的就业相适应,还应加强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可开设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的辅导课程,为求职时对于单位或岗位的选择,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盲目就业。
3、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她们自主创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不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①国家虽制定了各项相关措施帮扶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但仍需完善针对女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同时,社会、学校也应加强对自主创业、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环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引导女性毕业生既要有独立自主意识,调整合适的期望值,不应只关注工资薪酬;同时,还要树立“广撒网”,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不管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私营小企业,不管是沿海大城市还是二三线中小城市,只要有发展前景的,能锻炼提升自己能力、积累宝贵工作经验的都应纳入选择范围内,最终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TKY-KT2015-10)的研究成果。
注解:
①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第87页.
参考文献:
[1]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田淑梅.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15-17.
[3] Maria Stratigaki.The Cooptation of Gender Concepts in EU Policies:The Case of“Reconciliation of work and Family”.
关键词: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压力;对策
一、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专院校以其较强的专业对口性,较高就业率受到学生青睐。但就男女就业率来看,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远低于男性。此前,在各大招聘会上,部分用人单位直接列出了“限招男生”的条件,现在招聘单位虽不再出现此类字眼,却将招聘条件设为适合在偏远、环境恶劣的地方工作,男女分开招聘。女性毕业生虽一样投简历并参加笔试面试,但男学生一般更容易求职成功。最后招聘结果往往是男生录取率大范围超过女生。即使女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业成绩优于男生,用人单位往往也会最终选择录用男生。此种状况,让广大女性毕业生在求职时无可奈何。
二、造成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原因
大量事实表明,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确实遇到过不平等现象。为了更加清楚了解这一问题,笔者今年十月对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大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学校各个院系。根据调查问卷分析,55.5%男生表示已找到工作,而仅有13%女生表示已找到工作。78%的女生认为找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是“性别”。除开此选项,身高、外貌和生理特征、所学专业也都属于学生认为影响女学生就业的主要困难。
由调查问卷和相关社会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1、岗位需求与女性生理特性不匹配
铁路院校对口的专业岗位一般都是一线岗位。而此类工作一般耗体力、常加夜班,这对女性毕业生的体力和精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此外,女性毕业生一般在参加工作后的几年内将面临婚育问题,这将中断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加之生育后,往往需承担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的责任,极可能影响工作质量,削弱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今年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工作和家庭两种角色的冲突将更加明显。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工作时间有保证、生理保护需求低的男性员工。
2、受传统就业观、择业观影响
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家庭角色责任的分配是男主外,女主内。例如,在问卷调查中,男学生对于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好表示出了赞同,而对于女性是否应当经济独立则表示出较无所谓的态度。但是,78%女生认为工作对于女生非常或比较重要。81.3%女生都认为女性必须在经济上独立。由此看出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女性已不满足于“嫁得好”,有着较强烈的求职需要。
3、我国对女性就业的政策保护不健全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就业权利,但仍存在就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生育社会保险和补偿机制暂不健全等问题。
三、缓解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压力对策
如今,女性就业遭受歧视导致大量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女性失业,这是一种对人才的浪费。长此以往,也将对女性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更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缓解大专院校女性毕业生就业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健全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和生育制度
首先,应制定针对女大学生等就业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适当采取政策倾斜加以保护。比如像欧美国家还针对女性的生理特征做了一系列扶助女性就业的政策[3],瑞典政府制定了非常著名的“父母津贴”、“完善的儿童日托体系”政策来弱化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尖锐矛盾,使得瑞典女性的就业率以高速度保持增长,值得借鉴。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保障具体实施制度不盡相同,要加大社会、养老、生育保障机制的覆盖面。
2、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首先,社会、学校应对女学生提高和加大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培训力度。学校除了应将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女学生的就业相适应,还应加强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可开设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的辅导课程,为求职时对于单位或岗位的选择,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盲目就业。
3、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她们自主创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不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①国家虽制定了各项相关措施帮扶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但仍需完善针对女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同时,社会、学校也应加强对自主创业、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环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引导女性毕业生既要有独立自主意识,调整合适的期望值,不应只关注工资薪酬;同时,还要树立“广撒网”,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不管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私营小企业,不管是沿海大城市还是二三线中小城市,只要有发展前景的,能锻炼提升自己能力、积累宝贵工作经验的都应纳入选择范围内,最终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TKY-KT2015-10)的研究成果。
注解:
①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第87页.
参考文献:
[1]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田淑梅.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15-17.
[3] Maria Stratigaki.The Cooptation of Gender Concepts in EU Policies:The Case of“Reconciliation of work and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