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具体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野性难驯”的学生,做出一些让你怒不可遏的事,这时候是否让那些“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呢?笔者以为否,这样做无异于让你变成随意发怒的“狮子”“老虎”,到头来不但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也伤害了师生感情。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多想想太极的玄妙:“以柔克刚”,他是柿子,我拣软的捏; 他是野马,我捊顺他的毛……
一、以柔克刚
对于学生偶发的一些小过错,不必过于严苛,更不必“责人到闭口卷舌,面红汗背”。只要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对方产生内疚感,形成自我谴责的心理就可以了,相信被批评者能及时改正。
笔者班有一个叫小祺的学生,非常调皮捣蛋,脾气又倔。 在一节自习课上,他一直把手凑在嘴边吹口哨,那么小的人能量不小,声音在合着的双手里产生共鸣,真的和哨子发出的声音很相似,在他周围的一些同学都很羡慕他。 他看到那些崇拜的眼神也愈发得意了,吹得更频繁,声音更响了。于是有一些同学受不了,跑来告状:“老师,小祺一直在吹,害得我们无法专心做作业。”笔者沉思了一下,笑盈盈地来到小祺身边,俯下身问他:“小祺,嘴巴干了吗?”“不干。”他朝笔者挤眉弄眼,双手仍维持刚才的姿势。笔者笑笑,继续说: “小祺,你用手吹口哨,很了不起,连老师也不会呢。很多同学都爱听,一直在欣赏,但作业本一直在提醒他们快点做作业,他们不能一心二用啊。下次你再让大家欣赏你的口技,好吗?”小祺听了,又用嘴巴吹了几下,但发出的声音很哑,他又朝笔者挤了挤眼,调皮地说:“老师,我的嘴巴干了,瞧,都快发不出声音了,我要做数学作业,没时间吹了。”说完,他立即放下手,开始做作业了,笔者望着这个聪明的孩子笑了。
在这件事中,笔者采取了化严厉为温柔,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让他产生内疚,从而达到让他改过自新的批评效果。
二、以情动人
戴尔·卡耐尔曾说:“听别人数说我们的缺点很难,但假如对方谦卑地自称他们也并非完善,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作为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采用“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往往比居高临下的训斥更容易被接受。
笔者班有一个叫小杰的学生,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有了新家以后,后妈待他也很好,但他始终不肯接纳她,经常给后妈脸色看,和同学相处也矛盾不断,在父亲、老师面前一副老实相。可背后呢,偷偷在女同学书包放虫子吓唬她,同桌起立后悄悄拉开他的椅子,让他不防备一坐下来就跌到地上……这样的恶作剧不断,同学每天都告他的状。批评多次,也“晓之以理”了,可他就是愣着不说一句话,皱着眉,呆瞅着你。说得急了,他就把眉头皱得更紧,一脸无辜与委屈。几次下来,气没少生,却没有一点效果,直到一次课间,他和同学打闹时,不小心磕到了教室窗台棱上,眉毛下方割开了一个不小的口子,血流满面。当时,笔者也不知道他碰到了哪儿,只看见血从他捂着眼的指缝中流出来,又急又怕,眼泪不由自主地直往下掉。笔者哭着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医院,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焦急地语无伦次地询问医生。而他呢?此时竟呜呜地哭了,连声说道:“老师,您别急,我没事!老师,您别急,我没事!”笔者很感动,医生也被我们感动了,竟未收一分钱。当我们回到教室时,笔者和他已能愉快地交谈了。这时,笔者有意向他谈起了自己的童年(虚构的):也是在他这个年龄,我有了一个新家,刚开始怎样不解,怎样烦恼,怎样自我封闭……他又一次哭了,哭着告诉我他也没了亲妈……我又说到我怎样努力去接纳后妈,怎样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理解爸爸……他听着,把头点得很重,眼角带着泪花喃喃地说:“老师,我懂了。”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老师、同学的眼里,他变了很多,再也不惹事生非了,而且还和他后妈到我家表示感谢呢。
三、以理服人
批评,不能简单停留在指出某种行为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程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老师的批评,学生本来就有抵触情绪,现在让他完全按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他暂时改正了,不久也会“旧病复发”。所以,对学生辅以积极诱导的批评,唤起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方是最具艺术性的批评之法。
有一个叫小胡的男生,经常与别人斗嘴,一言不合就拳头相向。三头两天地有人来告状。批评多次,仍是如此。笔者的倔劲上来了,下决心非要找到根源,“治”服他不可。经过走訪调查,得知这孩子多半是因为“江湖义气”,为别人“抱打不平”才动拳脚的。笔者便抓住这一正确之处,单独找他谈话。开始,笔者肯定了他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举动是富有正义感的表现。他听了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羞涩地低下了头。笔者抓住时机,和他商量起怎样才能更好地抑恶扬善,做一个真正的“侠客”,我们谈得很投机。自那次谈话后,小胡遇事不再那么冲动,也能冷静地讲究方法了。渐渐地,他成了班里颇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后来,还被同学推荐做了班干,成了笔者的好帮手。
总之,批评一定要讲究艺术,让学生能够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交谈中领悟道理,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以柔克刚
对于学生偶发的一些小过错,不必过于严苛,更不必“责人到闭口卷舌,面红汗背”。只要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对方产生内疚感,形成自我谴责的心理就可以了,相信被批评者能及时改正。
笔者班有一个叫小祺的学生,非常调皮捣蛋,脾气又倔。 在一节自习课上,他一直把手凑在嘴边吹口哨,那么小的人能量不小,声音在合着的双手里产生共鸣,真的和哨子发出的声音很相似,在他周围的一些同学都很羡慕他。 他看到那些崇拜的眼神也愈发得意了,吹得更频繁,声音更响了。于是有一些同学受不了,跑来告状:“老师,小祺一直在吹,害得我们无法专心做作业。”笔者沉思了一下,笑盈盈地来到小祺身边,俯下身问他:“小祺,嘴巴干了吗?”“不干。”他朝笔者挤眉弄眼,双手仍维持刚才的姿势。笔者笑笑,继续说: “小祺,你用手吹口哨,很了不起,连老师也不会呢。很多同学都爱听,一直在欣赏,但作业本一直在提醒他们快点做作业,他们不能一心二用啊。下次你再让大家欣赏你的口技,好吗?”小祺听了,又用嘴巴吹了几下,但发出的声音很哑,他又朝笔者挤了挤眼,调皮地说:“老师,我的嘴巴干了,瞧,都快发不出声音了,我要做数学作业,没时间吹了。”说完,他立即放下手,开始做作业了,笔者望着这个聪明的孩子笑了。
在这件事中,笔者采取了化严厉为温柔,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让他产生内疚,从而达到让他改过自新的批评效果。
二、以情动人
戴尔·卡耐尔曾说:“听别人数说我们的缺点很难,但假如对方谦卑地自称他们也并非完善,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作为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采用“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往往比居高临下的训斥更容易被接受。
笔者班有一个叫小杰的学生,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有了新家以后,后妈待他也很好,但他始终不肯接纳她,经常给后妈脸色看,和同学相处也矛盾不断,在父亲、老师面前一副老实相。可背后呢,偷偷在女同学书包放虫子吓唬她,同桌起立后悄悄拉开他的椅子,让他不防备一坐下来就跌到地上……这样的恶作剧不断,同学每天都告他的状。批评多次,也“晓之以理”了,可他就是愣着不说一句话,皱着眉,呆瞅着你。说得急了,他就把眉头皱得更紧,一脸无辜与委屈。几次下来,气没少生,却没有一点效果,直到一次课间,他和同学打闹时,不小心磕到了教室窗台棱上,眉毛下方割开了一个不小的口子,血流满面。当时,笔者也不知道他碰到了哪儿,只看见血从他捂着眼的指缝中流出来,又急又怕,眼泪不由自主地直往下掉。笔者哭着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医院,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焦急地语无伦次地询问医生。而他呢?此时竟呜呜地哭了,连声说道:“老师,您别急,我没事!老师,您别急,我没事!”笔者很感动,医生也被我们感动了,竟未收一分钱。当我们回到教室时,笔者和他已能愉快地交谈了。这时,笔者有意向他谈起了自己的童年(虚构的):也是在他这个年龄,我有了一个新家,刚开始怎样不解,怎样烦恼,怎样自我封闭……他又一次哭了,哭着告诉我他也没了亲妈……我又说到我怎样努力去接纳后妈,怎样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理解爸爸……他听着,把头点得很重,眼角带着泪花喃喃地说:“老师,我懂了。”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老师、同学的眼里,他变了很多,再也不惹事生非了,而且还和他后妈到我家表示感谢呢。
三、以理服人
批评,不能简单停留在指出某种行为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程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老师的批评,学生本来就有抵触情绪,现在让他完全按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他暂时改正了,不久也会“旧病复发”。所以,对学生辅以积极诱导的批评,唤起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方是最具艺术性的批评之法。
有一个叫小胡的男生,经常与别人斗嘴,一言不合就拳头相向。三头两天地有人来告状。批评多次,仍是如此。笔者的倔劲上来了,下决心非要找到根源,“治”服他不可。经过走訪调查,得知这孩子多半是因为“江湖义气”,为别人“抱打不平”才动拳脚的。笔者便抓住这一正确之处,单独找他谈话。开始,笔者肯定了他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举动是富有正义感的表现。他听了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羞涩地低下了头。笔者抓住时机,和他商量起怎样才能更好地抑恶扬善,做一个真正的“侠客”,我们谈得很投机。自那次谈话后,小胡遇事不再那么冲动,也能冷静地讲究方法了。渐渐地,他成了班里颇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后来,还被同学推荐做了班干,成了笔者的好帮手。
总之,批评一定要讲究艺术,让学生能够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交谈中领悟道理,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