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最早发现并加工、使用的金属是铜。炼铜制器,是人类社会出现冶金工业的第一步。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把文明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的开始。古代西域地区的情况也不例外。
在新疆境内出土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铜器,这些铜器由于其自身的魅力,更由于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关键地域,是早期西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我国青铜器时代及器物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地位。
为了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现边疆各族人民在古代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证的文化遗存,新疆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疆内各地出土征集了一些珍贵的铜器实物,器物类型较为丰富,有人物造型:武士铜像。体型较大的器型有:四耳三足铜釜、双耳四足铜方盘、立耳圈足铜釜、双耳圈足铜釜。祭祀用品:高足双兽铜方盘、双熊方型铜盘。对兽环形铜圈、双兽对吻环形铜器。工具及生活用品:铜斧、铜刀、铜镰、铜镜、铜首饰等文物藏品。这些由新疆博物馆收藏的铜器真不失为是艺术珍品,在人们看到这些青铜器时,都不禁要为它们别致而粗犷的造型,以及它们所散发出的古老艺术魅力所吸引。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多处地区发掘出相当数量的形状各异的铜器。新疆草原铜器虽然没有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那样华丽多姿,但也显示出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特征,它们更加古朴豪放,富有内涵及神密之感,弥漫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人物造型
新疆草原铜器人物造型极少,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尊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相当于中原战国时期的武士铜像(图一)。
此尊铜像造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同类物品,铜像通高40厘米,由红铜合模铸造而成,中空。武士头戴全沿盔式并前卷曲顶帽(塞族人习惯头戴尖顶帽),上身赤裸、腰系短裙,呈单腿跪姿作战斗状态。看上去他体魄健壮、威风凛凛、威武自信,仿佛再现了身为武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铜像为当时的一个部落民族——塞克族(也称塞种、塞族)。公元前2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一带。铜像面目特征十分明显,深目,高鼻,阔嘴,颊骨内收,留有长鬓角,双目凝视前方,英气十足。此造像具有明显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据《史记·大苑列传》、《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伊犁河上游一带,先后有塞种人、乌孙人居住活动。
据考古认定,塞人生活范围很广,沿阿勒泰山麓到七河流域到额尔多斯河、从巴里坤草原到伊犁河谷,都留下了塞克人的足迹。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击败塞族部落,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两个绿州。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这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州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
铜釜
新疆境内多处地区分别发掘出土了相当战国时期且形制不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铜器,造型别致,特点突出。
如1981年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的四耳三足铜釜(图二),器形通高44厘米,口径41厘米。釜体作圆底、鼓腹、弁口,唇沿外折。腹部饰三道凸弦纹,腹部铸有四耳并两两相对,其中较大的两耳横置,竖置的两耳稍小。腹下三足中空,外向斜侈再折垂向下,足面凸起圈套U形纹,以下为模糊不清的兽头纹样,此器物为炊具。
立耳圈足铜釜(图三),1976年新疆乌鲁木齐县南山遗址出±。年代相当于战国时期。其造形别致,部落特色浓郁。器高57厘米,口径39厘米,圆底、深腹,直口。口沿对立冠状双耳。双耳两侧各立蘑菇状装饰。釜体外表饰有凸起的线条组成纵横绦络纹,口沿外表局部饰有竖条纹。足呈喇叭状,以承受釜体,起稳定作用。此器为炊具,可置于火堆上烹煮食物。
对兽环形铜器(图四),相当战国,直经42.5厘米。1981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红铜铸造,环内中空。两兽相对伏卧,头形似虎但有双角,双耳耸立。头颈部鬣毛耸起,兽体两侧振起双翼,兽体身
,躯作蛇形向后弯曲合成环状。此器内壁周围缝隙甚宽,原应有相应物体嵌入。此器与前苏联哈萨克斯坦斯阔干墓葬所出土金制对兽脖套(发现时套于墓主人颈部)类似。其用途是否相同,有待进一步探讨。
双兽头环形铜器(图五),相当战国,直经38厘米。1981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红铜铸造。双兽鼻吻相对,头亦似虎,但身躯如蛇形弯曲合围成环。此件物品与对兽环形铜器同出,其形制类似,用途似亦相同。
祭祀用品
双熊铜方盘(图六),相当战国,边长25.3厘米,同环形器同出一处,红铜铸造,呈正方形,四壁直立,宽沿外折。盘内相对两角各置一熊。两熊面对相坐,前肢双掌合握,掌中有孔洞,原当有物插入。盘底附有小方足。此器物可能不是生活常用品,应是在举行祭祀活动中使用。
双兽高足铜方盘,相当战国,通高32厘米,边长29.5厘米。1977年新疆乌鲁木齐县阿拉沟30号墓出土。红铜铸造。盘体为平底,直壁,宽沿外折。呈正方形,盘中并立双兽。两兽形象与神态相同,形似狮虎,其尾卷曲上翘。盘体置于斜面方体中空高足上,足体上小下大作弧形外张。类似该铜盘的器物,前苏联哈萨克斯坦也曾发现,被认为是塞克人的遗存。
双耳四足铜方盘(图七),相当战国,高23.2厘米,边长76.5厘米。1983年新疆察布查尔县征集。红铜铸造。盘体为正方形、平底直壁(壁高6厘米),边沿外折。外壁两侧附有相对的横置环形双耳。底部四角各有高17厘米、人面偶蹄兽足。人首面目清晰、形象逼真,具有西域人的特征。
在塞族人的活动区域内萨满教极为盛行,萨满教对火的崇拜如同对太阳,因此,对太阳与火的崇拜也是塞克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某种铜器放入可燃物并点燃,祈求驱散黑暗,祈盼光明。双熊铜方盘及乌鲁木齐阿拉沟发现的塞族墓葬群出土的方坐双兽铜盘,同类器物在中亚地区曾出土过多件,细部特征大同小异,基本风格一致,被认为是拜火教的宗教祭祀台,是塞族文化中的典型文物。
新疆其他地区也有铜器出土。由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巩留县、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哈密、巴里坤、塔什库尔干、喀什、木垒阿勒泰等地的墓葬里(时代分别当公元前1000-公元前400年)先后出土的铜器,多为小型器物,如环首红铜刀、羊首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铜凿。饰品有红铜小饰件:牛头饰、月牙形铜饰、戒指、耳环、手镯、笄、扣及作为串的珠、管等。红铜质地较软,用以制作利刃及工具远不如石器锋利,当红铜出现不久,其珍贵不亚于后来的金玉珠宝,所以用它制作装饰品是很自然的。它们都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以上器物基本上出土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草原河谷。器物就其造型来讲,都具有浓郁的古代西域特征,器形古朴、风格独特,它们充分反映了古代西域各民族的聪明才智,也是各族人民长期相互交往的结晶。
(责任编辑:金铢)
在新疆境内出土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铜器,这些铜器由于其自身的魅力,更由于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关键地域,是早期西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我国青铜器时代及器物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地位。
为了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现边疆各族人民在古代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证的文化遗存,新疆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疆内各地出土征集了一些珍贵的铜器实物,器物类型较为丰富,有人物造型:武士铜像。体型较大的器型有:四耳三足铜釜、双耳四足铜方盘、立耳圈足铜釜、双耳圈足铜釜。祭祀用品:高足双兽铜方盘、双熊方型铜盘。对兽环形铜圈、双兽对吻环形铜器。工具及生活用品:铜斧、铜刀、铜镰、铜镜、铜首饰等文物藏品。这些由新疆博物馆收藏的铜器真不失为是艺术珍品,在人们看到这些青铜器时,都不禁要为它们别致而粗犷的造型,以及它们所散发出的古老艺术魅力所吸引。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多处地区发掘出相当数量的形状各异的铜器。新疆草原铜器虽然没有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那样华丽多姿,但也显示出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特征,它们更加古朴豪放,富有内涵及神密之感,弥漫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人物造型
新疆草原铜器人物造型极少,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尊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相当于中原战国时期的武士铜像(图一)。
此尊铜像造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同类物品,铜像通高40厘米,由红铜合模铸造而成,中空。武士头戴全沿盔式并前卷曲顶帽(塞族人习惯头戴尖顶帽),上身赤裸、腰系短裙,呈单腿跪姿作战斗状态。看上去他体魄健壮、威风凛凛、威武自信,仿佛再现了身为武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铜像为当时的一个部落民族——塞克族(也称塞种、塞族)。公元前2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一带。铜像面目特征十分明显,深目,高鼻,阔嘴,颊骨内收,留有长鬓角,双目凝视前方,英气十足。此造像具有明显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据《史记·大苑列传》、《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伊犁河上游一带,先后有塞种人、乌孙人居住活动。
据考古认定,塞人生活范围很广,沿阿勒泰山麓到七河流域到额尔多斯河、从巴里坤草原到伊犁河谷,都留下了塞克人的足迹。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击败塞族部落,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两个绿州。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这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州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
铜釜
新疆境内多处地区分别发掘出土了相当战国时期且形制不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铜器,造型别致,特点突出。
如1981年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的四耳三足铜釜(图二),器形通高44厘米,口径41厘米。釜体作圆底、鼓腹、弁口,唇沿外折。腹部饰三道凸弦纹,腹部铸有四耳并两两相对,其中较大的两耳横置,竖置的两耳稍小。腹下三足中空,外向斜侈再折垂向下,足面凸起圈套U形纹,以下为模糊不清的兽头纹样,此器物为炊具。
立耳圈足铜釜(图三),1976年新疆乌鲁木齐县南山遗址出±。年代相当于战国时期。其造形别致,部落特色浓郁。器高57厘米,口径39厘米,圆底、深腹,直口。口沿对立冠状双耳。双耳两侧各立蘑菇状装饰。釜体外表饰有凸起的线条组成纵横绦络纹,口沿外表局部饰有竖条纹。足呈喇叭状,以承受釜体,起稳定作用。此器为炊具,可置于火堆上烹煮食物。
对兽环形铜器(图四),相当战国,直经42.5厘米。1981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红铜铸造,环内中空。两兽相对伏卧,头形似虎但有双角,双耳耸立。头颈部鬣毛耸起,兽体两侧振起双翼,兽体身
,躯作蛇形向后弯曲合成环状。此器内壁周围缝隙甚宽,原应有相应物体嵌入。此器与前苏联哈萨克斯坦斯阔干墓葬所出土金制对兽脖套(发现时套于墓主人颈部)类似。其用途是否相同,有待进一步探讨。
双兽头环形铜器(图五),相当战国,直经38厘米。1981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红铜铸造。双兽鼻吻相对,头亦似虎,但身躯如蛇形弯曲合围成环。此件物品与对兽环形铜器同出,其形制类似,用途似亦相同。
祭祀用品
双熊铜方盘(图六),相当战国,边长25.3厘米,同环形器同出一处,红铜铸造,呈正方形,四壁直立,宽沿外折。盘内相对两角各置一熊。两熊面对相坐,前肢双掌合握,掌中有孔洞,原当有物插入。盘底附有小方足。此器物可能不是生活常用品,应是在举行祭祀活动中使用。
双兽高足铜方盘,相当战国,通高32厘米,边长29.5厘米。1977年新疆乌鲁木齐县阿拉沟30号墓出土。红铜铸造。盘体为平底,直壁,宽沿外折。呈正方形,盘中并立双兽。两兽形象与神态相同,形似狮虎,其尾卷曲上翘。盘体置于斜面方体中空高足上,足体上小下大作弧形外张。类似该铜盘的器物,前苏联哈萨克斯坦也曾发现,被认为是塞克人的遗存。
双耳四足铜方盘(图七),相当战国,高23.2厘米,边长76.5厘米。1983年新疆察布查尔县征集。红铜铸造。盘体为正方形、平底直壁(壁高6厘米),边沿外折。外壁两侧附有相对的横置环形双耳。底部四角各有高17厘米、人面偶蹄兽足。人首面目清晰、形象逼真,具有西域人的特征。
在塞族人的活动区域内萨满教极为盛行,萨满教对火的崇拜如同对太阳,因此,对太阳与火的崇拜也是塞克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某种铜器放入可燃物并点燃,祈求驱散黑暗,祈盼光明。双熊铜方盘及乌鲁木齐阿拉沟发现的塞族墓葬群出土的方坐双兽铜盘,同类器物在中亚地区曾出土过多件,细部特征大同小异,基本风格一致,被认为是拜火教的宗教祭祀台,是塞族文化中的典型文物。
新疆其他地区也有铜器出土。由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巩留县、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哈密、巴里坤、塔什库尔干、喀什、木垒阿勒泰等地的墓葬里(时代分别当公元前1000-公元前400年)先后出土的铜器,多为小型器物,如环首红铜刀、羊首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铜凿。饰品有红铜小饰件:牛头饰、月牙形铜饰、戒指、耳环、手镯、笄、扣及作为串的珠、管等。红铜质地较软,用以制作利刃及工具远不如石器锋利,当红铜出现不久,其珍贵不亚于后来的金玉珠宝,所以用它制作装饰品是很自然的。它们都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以上器物基本上出土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草原河谷。器物就其造型来讲,都具有浓郁的古代西域特征,器形古朴、风格独特,它们充分反映了古代西域各民族的聪明才智,也是各族人民长期相互交往的结晶。
(责任编辑:金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