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实物和图形的直观性很强,容易为学生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空间观念。如果离开对实物和图形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空间观念既难于建立,更难于向高层次发展。如何依据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提供丰富的实物模型,感知空间观念
实物模型是认识几何知识的基础,是各种实物图形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源泉,离开了实物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空间观念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提供相应的实物模型、直观图形,引导学生有条理、多角度地观察,多感官协同感知,增强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其形状、特征、空间位置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由于实物模型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准备的保健箱、牙膏盒、魔方及自己动手做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面、顶点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实物看看、摸摸指出它的长、宽、高,说说哪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长方体的顶点、棱、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建立起形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形体特征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识图、画图操作训练,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是通过识图认识几何形体的结构和各元素之间关系等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课件能使几何图形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空间观念。通过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组合,形象地揭示图形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掌握几何概念,培养空间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通过计算机显示用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直接度量一个长方形。教学圆面积时,通过课件把圆进行切、拼,学生很快发现圆切拼后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长则是圆的半个周长,从而推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健康在腿上,聪明在手上。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践、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等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空间观念。例如角的认识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五角星的角等,再用小棒摆出角,然后把这些实物角的特征抽象出来,形成几何图形的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最后指导学生画角:先画一个点(顶点),从这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这样由具体实物到图形,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实践表明,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能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实践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三、加强对图形语言描述的表达训练,促进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偏重于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语言是表象形成概念的中介,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要表达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就是要使用确切、通俗的语言。这个过程对学生准确地掌握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直观图形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能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几何概念及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是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也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教师再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拉动后,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观察、对比,逐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此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还不是完全掌握。还需让学生互相交流,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也就凸显出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或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
四、加强数学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运用观察首先可以估测学生熟悉的事物大小,如黑板约有多长?课桌面有多大?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米?教室的面积约有多少平方米?教室的容积有多大?等等。估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检验估测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提高估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目测、步测操场的长度,足球场、篮球场的大小。通过数学活动,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
总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实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反映,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水镇中心小学)
一、提供丰富的实物模型,感知空间观念
实物模型是认识几何知识的基础,是各种实物图形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源泉,离开了实物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空间观念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提供相应的实物模型、直观图形,引导学生有条理、多角度地观察,多感官协同感知,增强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其形状、特征、空间位置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由于实物模型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准备的保健箱、牙膏盒、魔方及自己动手做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面、顶点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实物看看、摸摸指出它的长、宽、高,说说哪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长方体的顶点、棱、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建立起形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形体特征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识图、画图操作训练,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是通过识图认识几何形体的结构和各元素之间关系等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课件能使几何图形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空间观念。通过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组合,形象地揭示图形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掌握几何概念,培养空间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通过计算机显示用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直接度量一个长方形。教学圆面积时,通过课件把圆进行切、拼,学生很快发现圆切拼后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长则是圆的半个周长,从而推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健康在腿上,聪明在手上。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践、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等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空间观念。例如角的认识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五角星的角等,再用小棒摆出角,然后把这些实物角的特征抽象出来,形成几何图形的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最后指导学生画角:先画一个点(顶点),从这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这样由具体实物到图形,逐步抽象出角的概念,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实践表明,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能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实践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三、加强对图形语言描述的表达训练,促进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偏重于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语言是表象形成概念的中介,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要表达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就是要使用确切、通俗的语言。这个过程对学生准确地掌握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直观图形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能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几何概念及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是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也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教师再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拉动后,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观察、对比,逐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此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还不是完全掌握。还需让学生互相交流,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也就凸显出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或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
四、加强数学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运用观察首先可以估测学生熟悉的事物大小,如黑板约有多长?课桌面有多大?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米?教室的面积约有多少平方米?教室的容积有多大?等等。估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检验估测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提高估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目测、步测操场的长度,足球场、篮球场的大小。通过数学活动,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
总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实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反映,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