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正是其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折射和表现,所以人文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积累素材,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抒发真情实感,以便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文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04-02
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和“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标准》)。这里特别指出的“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对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有着明确的要求,作文的人文情怀要求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等。可见“人文性”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这里旨在探索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以期和广大同仁进行商榷。
一、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积累素材,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
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方能“厚积而薄发”,写出好的文章来。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将从文本中感悟和领会到的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人物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化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判断,在写作时自然会融入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写出主题鲜明的优秀作品来。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选取的主要是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中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历程,感受其中蕴含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的感激、崇敬之情。《〈论语〉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方法及修身做人的道理,指导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即人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得当的学习方法、开阔的心胸、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等。通过学习领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写作时,学生自然会把这些融入其中,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人文情怀。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原型都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参加野炊、夏令营、爱心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队活动、民俗调查研究等等,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自然风光、爱心贤孝、人情风俗,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砥砺思想,积淀人文素养。
二、指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析命题的人文趋向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主体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研究作文命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表达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特别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有关注自我成长的题目,如“我毕竟走过”(2016年重庆A卷)、“我的动力源”(2017年广东深圳卷)、“给我一个就够了”(2017年甘肃卷)、“越来越_____的我”(2017年河南卷);有关注交流与倾诉的题目,如“无情岁月有味诗”(2017年江苏南京卷)、“欢度好时光”(2016年山东济南卷);有关注美好品德或情操的题目,如“你是我最_____的人”(2016年安徽卷)、“_____贵在真”(2017年北京卷)、“_____是人生的必修课”(2017年江苏无锡卷)等等。不管是日常作文训练,还是中考作文指导,教师都要关注和引导学生抒写表达人文情怀的文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让_____充满味道”(四川泸州卷),题目空白处补充的词语可以是有关生活的,如世界、家园、社区、食品等;也可以是有关学习的,如书籍、课堂、学习等;还可以是有关情感的,如关爱、幸福、亲情等。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体验,表达出真挚的情绪感受,如学习的乐趣、家庭的温馨、爱心的感动等等。
三、指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挚的人文情怀
文章须以情感人。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让学生“吐真言”“抒真情”。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吐露真言,表达真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再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的展示,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通过交流,融合思想,开拓作文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文创作,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然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如指导“我们是一家人”为题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講述家庭成员的特点及其相关故事,打开写作思路,展示真实自我,真切感知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可以开展亲情活动,让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沏一杯茶、做一顿饭菜、整理一回房间等,使学生从中切身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寻找到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瞬间,从而洞悉生活的真谛,感受家的魅力,激发写作的冲动与灵感。本题立意的核心是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因此可以写父母的互敬互让,祖孙的相互关怀,也可以写全家人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等。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关的事件在脑海中进行仔细梳理,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中心思想,理清写作思路,最后形成成功作文。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抒写内心情怀,力求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教师要提倡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倾诉自己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理,以达“我笔书我意,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如指导题为“十年后的我”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十年后自己的相貌、心态、工作、生活环境等是什么样的,也可以想象十年后的社会、科技等的发展程度,所想象的内容要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符合自己生活的背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有位学生想象自己十年后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他设计出了一种外观漂亮、穿着舒适、活动安全、运动方便,能自行调节温度以适应气温变化的多功能彩色服,这样的设计赋予了服装多种功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关注命题的人文情怀,表达人文情怀,是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表达真情实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文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04-02
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和“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标准》)。这里特别指出的“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对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有着明确的要求,作文的人文情怀要求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等。可见“人文性”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这里旨在探索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以期和广大同仁进行商榷。
一、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积累素材,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
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方能“厚积而薄发”,写出好的文章来。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将从文本中感悟和领会到的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人物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化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判断,在写作时自然会融入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写出主题鲜明的优秀作品来。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选取的主要是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中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历程,感受其中蕴含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的感激、崇敬之情。《〈论语〉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方法及修身做人的道理,指导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即人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得当的学习方法、开阔的心胸、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等。通过学习领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写作时,学生自然会把这些融入其中,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人文情怀。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原型都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参加野炊、夏令营、爱心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队活动、民俗调查研究等等,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自然风光、爱心贤孝、人情风俗,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砥砺思想,积淀人文素养。
二、指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析命题的人文趋向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主体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研究作文命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表达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特别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有关注自我成长的题目,如“我毕竟走过”(2016年重庆A卷)、“我的动力源”(2017年广东深圳卷)、“给我一个就够了”(2017年甘肃卷)、“越来越_____的我”(2017年河南卷);有关注交流与倾诉的题目,如“无情岁月有味诗”(2017年江苏南京卷)、“欢度好时光”(2016年山东济南卷);有关注美好品德或情操的题目,如“你是我最_____的人”(2016年安徽卷)、“_____贵在真”(2017年北京卷)、“_____是人生的必修课”(2017年江苏无锡卷)等等。不管是日常作文训练,还是中考作文指导,教师都要关注和引导学生抒写表达人文情怀的文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让_____充满味道”(四川泸州卷),题目空白处补充的词语可以是有关生活的,如世界、家园、社区、食品等;也可以是有关学习的,如书籍、课堂、学习等;还可以是有关情感的,如关爱、幸福、亲情等。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体验,表达出真挚的情绪感受,如学习的乐趣、家庭的温馨、爱心的感动等等。
三、指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挚的人文情怀
文章须以情感人。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让学生“吐真言”“抒真情”。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吐露真言,表达真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再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的展示,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通过交流,融合思想,开拓作文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文创作,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然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如指导“我们是一家人”为题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講述家庭成员的特点及其相关故事,打开写作思路,展示真实自我,真切感知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可以开展亲情活动,让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沏一杯茶、做一顿饭菜、整理一回房间等,使学生从中切身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寻找到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瞬间,从而洞悉生活的真谛,感受家的魅力,激发写作的冲动与灵感。本题立意的核心是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因此可以写父母的互敬互让,祖孙的相互关怀,也可以写全家人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等。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关的事件在脑海中进行仔细梳理,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中心思想,理清写作思路,最后形成成功作文。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抒写内心情怀,力求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教师要提倡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倾诉自己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理,以达“我笔书我意,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如指导题为“十年后的我”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十年后自己的相貌、心态、工作、生活环境等是什么样的,也可以想象十年后的社会、科技等的发展程度,所想象的内容要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符合自己生活的背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有位学生想象自己十年后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他设计出了一种外观漂亮、穿着舒适、活动安全、运动方便,能自行调节温度以适应气温变化的多功能彩色服,这样的设计赋予了服装多种功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关注命题的人文情怀,表达人文情怀,是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表达真情实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