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文献梳理和绩效考评的一般理论,从扶贫工作的重点出发,划分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层面,共11个因素,对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进行综合考评,并通过收回的扶贫绩效AHP打分表确定各指标的比重。基于2001—2019年广东省地区各指标的数据和相关权重,计算出被解释变量即财政統筹扶贫资金绩效值,结合2020年相关趋势,并整理翁源县自2014年12月份以来970项扶贫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绩效考评公式的可行性,并对我国完善财政统筹扶贫工作、实现经济优质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是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评定方式。财政扶贫资金的统筹能力是贫困治理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明确和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未来地区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切实提高财政统筹扶贫资金规范性、效率性的意义,但是对各指标的建立仍不够系统。本文将更进一步澄清各指标与总体扶贫资金绩效间的关系,将评估模型尽可能简单化,拓宽研究结论的实践面,促进经济优质高速增长与可持续。
二、文献综述
陈学安(2004)从不科学、不规范的现状着手,强调了法律保障体系的时效性、部门管理分工标准的统一性、工作方法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工作内容的完整性、绩效评估结果的约束性等方面对财政支出政策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朱乾宇(2004)利用扶贫资金对投资方向的回归,通过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贫困人口下降等指标来考察政府扶贫资金的绩效。范柏乃和朱华(2005)从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六个领域层,经四轮遴选,最终确定公务员比重、人均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等37个主要变量,对政府绩效构建评价体系。高波和王善平(2014)从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的边际效应探寻问题的根源,从资金使用规范、效率、效果等方面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陈升等(2016)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提出以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为首的,精准扶贫绩效的9个影响因素。陈爱雪和刘艳(2017)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的前提与实施内核,根据各指标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影响权重层次分析,建立起了一套以经济社会发展为首的,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杜兴洋等(2019)以9个湖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所在市为样本,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及政府财政政策支持等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贫效率,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则对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层面,结合扶贫工作的重点,即生活保障设施的建设、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发放和贫困户档案的建立三大部分,归纳出11个解释变量,进而探寻扶贫考核的办法。
四、绩效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通过近年来扶贫考核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亦存在诸如管理不健全、主体参与度不高等不足之处。另外,县级扶贫资金的统筹在提升扶贫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权力膨胀与资金滥用的风险。因此,为实现国家扶贫战略目标,充分调动县级财政统筹的积极性,推动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加强县级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监管,探索更加完善的扶贫考核办法。本文根据11个变量,设计扶贫绩效AHP打分表,邀请10位专家进行打分,从而汇总得出各变量的权重如下:
以2001—2019近二十年广东省地区各指标的数据为样本,将各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各年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Y值如下(若该年度有数据缺失则延续上年)。很明显总体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与我国现阶段的扶贫绩效基本吻合。
五、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
以广东省韶关市WY县为例,通过对2014年12月至2020年11月以来共970项扶贫项目的整理发现:按照项目归属分类,其中巩固提升类项目820项,占总体的84.54%,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项目150项,占总体的15.46%,说明翁源县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已逐渐完善,并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贫困村提升工程601项,资产收益扶贫142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32项,同时满足上述三者条件的81项,占总体的8.35%;项目实际完工天数较计划提前的有264项,占总样本的29.3%,项目完工效率较高,并且存在结余资金的有14项。按时间要求及时将上级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到扶贫专户和项目实施单位,已拨付到位各类财政资金35293.872万元,拨付率100%。其坚持扶贫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得以高效落实。另外,从近20年全国总体趋势来看,我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财政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第三季度起已由负转正,绩效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较好趋势。与上文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基本吻合,证实了公式的可行性。
六、结论及措施
根据现行标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已消除,现当下扶贫工作的格局也逐渐从过去主要解决绝对贫困转变为主要面向相对贫困。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残余的障碍,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基于此,我国扶贫决胜的关键路径在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层级结构升级;除此之外也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创新扶贫资金再分配,加强各部门协作统筹,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引言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是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评定方式。财政扶贫资金的统筹能力是贫困治理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明确和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未来地区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切实提高财政统筹扶贫资金规范性、效率性的意义,但是对各指标的建立仍不够系统。本文将更进一步澄清各指标与总体扶贫资金绩效间的关系,将评估模型尽可能简单化,拓宽研究结论的实践面,促进经济优质高速增长与可持续。
二、文献综述
陈学安(2004)从不科学、不规范的现状着手,强调了法律保障体系的时效性、部门管理分工标准的统一性、工作方法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工作内容的完整性、绩效评估结果的约束性等方面对财政支出政策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朱乾宇(2004)利用扶贫资金对投资方向的回归,通过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贫困人口下降等指标来考察政府扶贫资金的绩效。范柏乃和朱华(2005)从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六个领域层,经四轮遴选,最终确定公务员比重、人均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等37个主要变量,对政府绩效构建评价体系。高波和王善平(2014)从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的边际效应探寻问题的根源,从资金使用规范、效率、效果等方面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陈升等(2016)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提出以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为首的,精准扶贫绩效的9个影响因素。陈爱雪和刘艳(2017)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的前提与实施内核,根据各指标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影响权重层次分析,建立起了一套以经济社会发展为首的,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杜兴洋等(2019)以9个湖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所在市为样本,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及政府财政政策支持等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贫效率,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则对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层面,结合扶贫工作的重点,即生活保障设施的建设、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发放和贫困户档案的建立三大部分,归纳出11个解释变量,进而探寻扶贫考核的办法。
四、绩效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通过近年来扶贫考核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亦存在诸如管理不健全、主体参与度不高等不足之处。另外,县级扶贫资金的统筹在提升扶贫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权力膨胀与资金滥用的风险。因此,为实现国家扶贫战略目标,充分调动县级财政统筹的积极性,推动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加强县级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监管,探索更加完善的扶贫考核办法。本文根据11个变量,设计扶贫绩效AHP打分表,邀请10位专家进行打分,从而汇总得出各变量的权重如下:
以2001—2019近二十年广东省地区各指标的数据为样本,将各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各年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Y值如下(若该年度有数据缺失则延续上年)。很明显总体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与我国现阶段的扶贫绩效基本吻合。
五、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
以广东省韶关市WY县为例,通过对2014年12月至2020年11月以来共970项扶贫项目的整理发现:按照项目归属分类,其中巩固提升类项目820项,占总体的84.54%,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项目150项,占总体的15.46%,说明翁源县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已逐渐完善,并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贫困村提升工程601项,资产收益扶贫142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32项,同时满足上述三者条件的81项,占总体的8.35%;项目实际完工天数较计划提前的有264项,占总样本的29.3%,项目完工效率较高,并且存在结余资金的有14项。按时间要求及时将上级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到扶贫专户和项目实施单位,已拨付到位各类财政资金35293.872万元,拨付率100%。其坚持扶贫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得以高效落实。另外,从近20年全国总体趋势来看,我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财政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第三季度起已由负转正,绩效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较好趋势。与上文财政统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基本吻合,证实了公式的可行性。
六、结论及措施
根据现行标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已消除,现当下扶贫工作的格局也逐渐从过去主要解决绝对贫困转变为主要面向相对贫困。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残余的障碍,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基于此,我国扶贫决胜的关键路径在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层级结构升级;除此之外也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创新扶贫资金再分配,加强各部门协作统筹,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