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近年来混合学习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的高度关注。系统地探究我国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混合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混合学习领域核心期刊上近十年的论文从时空分布、核心期刊、作者、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对混合学习深层次基本理论的探究和实践应用研究依然是研究热点,但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混合學习资源建设和教学要素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研究发现,后续混合学习研究领域或将更加关注从资源建设和教学要素的角度,去探究提升混合学习内生动力的机制、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深度学习与混合学习的融合。
关键词:混合学习;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13-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03
混合学习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在美国掀起研究热潮。2003年,祝智庭教授首次阐述了混合学习[1],至此混合学习在教育技术领域引起关注。21世纪初期,国内混合学习的研究集中在对概念、内涵、特点的探究以及对国外混合学习的探析。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两位教授创建全球第一门慕课课程[2]。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迅速发展的在线学习资源为混合学习再一次插上了翅膀。因此,分析混合学习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混合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研究方法与工具
利用传统文献计量法,从文献数量、文献来源和核心作者三方面对2008—2018年10年间国内教育技术学核心学术期刊上关于混合学习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对文献研究趋向作客观量化的描述,并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揭示混合学习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2.研究对象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混合学习”或含Blended Learning为主题设置为模糊检索,发表时间设置为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7日,文献来源设置为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苏高教+中国高教研究,并设置为精确检索,检索到文献共计239篇。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终获得159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过程
首先,对文献进行梳理。通过统计文献来源和文献作者,分析混合学习的纵向研究趋势以及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其次,基于内容分析法,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159篇文献划分内容分析类目,然后进行客观内容评判,最终形成5个一级类目和15个二级类目;最后,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分析混合学习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
1.混合学习文献数量分析
肖婉等通过搜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混合学习研究进行了量化分析,依据发文数量将混合学习大致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1—2005),起步阶段(2006—2009),迅速发展阶段(2010—2014)[3]。本研究关于混合学习发展阶段的分类与该研究大致相同。自2008年在线教育再一次掀起热潮,在线资源的发展引起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2008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以混合学习为主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2018年的文献统计尚不完全,所以在图表中看到是下降趋势。事实上,根据预测,2018年总文献不少于2017年文献。从2008—2014年,每年核心文献在10篇左右。2015年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近几年混合学习依然是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从整个研究趋势上来讲,对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处在不断深化的进程当中。
2.核心来源期刊分析
对文献来源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研究者通过追踪这些期刊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研究者及时准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4]。
如图2所示,从159篇论文样本的10种期刊分别载文的数量上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对于混合学习的载文量达到了该研究领域总载文量的64%。由此可见这些核心期刊载文过程中对于研究主题的关注度。
3.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分析核心研究机构,能够体现对于混合学习领域研究实力的强弱,研究实力进一步反映研究队伍的强弱。为了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本研究只对所选核心期刊中的文献研究机构进行统计。 如图3所示,将在核心期刊发表5篇以上混合学习论文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共有12所高校,其中有10所师范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均超过10篇,是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4.核心研究作者分析
通过发表文献数量以及被引频次分析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而实现对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跟踪研究[5]。对核心期刊发文量不少于2篇的学者进行统计,共计12人。对每篇文章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最后計算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该指标能够间接表明在混合学习研究领域该研究者的影响力。例如,对篇被引用频次较高的研究作者彭绍东的相关文献进行追踪,可以发现该学者对混合式协作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彭绍东、张立国、胡钦太、林晓凡、孙众、陈建钢及唐烨伟都是截至目前篇被引频次大于10的混合学习研究者。详见表1。
5.混合学习研究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属于定量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进行梳理从而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揭示和挖掘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和把握[6]。通过梳理研究样本,以每一篇独立文献为分析的基本单元,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内容以研究范畴编码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实践成果、教学要素研究和其他6个一级类目。依据每篇文献的研究情趣,对一级类目下细分出二级类目,以便对文献研究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把握。通过编码和统计,得到如表2所示编码体系及其结果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8—2018年我国混合学习的研究集中在混合学习基础研究和混合学习实践成果方面,尤其是对于混合学习模式、模型构建应用的研究占总样本的20.8%,对于混合学习内涵、基础理论的研究占总样本的13.8%,混合学习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占总样本的10.1%。
具体来讲,在基础研究方面对混合学习相关理论和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彭绍东对混合式协作学习进行了阐述[7],张丽对工作场所的混合学习进行了研究[8],吴南中对混合学习空间进行了研究[9]。混合学习基础研究领域是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关注点并非简单地对混合学习基本概念的阐述,而是对混合学习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但是在混合学习基础研究中缺乏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基本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度探讨的研究。
应用研究方面,对于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相对而言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在大学课程教学中面向的课程基本集中在公共课程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方面,如刘震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混合学习教学实践[10],侯建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混合学习应用研究[11],武希迎基于混合学习对教育电声系统课程进行了设计[12],柯清超对混合学习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究[13],赵兰清将混合学习应用于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开展了研究[14]。混合学习在教师培训和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相比之下,随着STEM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关注度的提升,混合学习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也应当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在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领域对于混合学习的应用研究依然相对匮乏。
资源建设方面,总体而言,2008—2018年,在混合学习研究领域对于资源建设的关注度较低,核心期刊论文刊载只占6.9%。田嵩等人搭建了混合云模式下的移动学习环境,并应用于阿拉伯语课程中[15];韩中保等人阐述了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新概念并提出了设计原则[16];白倩等人构建了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17]。开发和选择适合开展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混合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混合学习的前提,对于资源建设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践成果方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部分研究开展了基于混合学习的案例分析,少部分研究针对混合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例如,尹合栋运用教学相关理论设计出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18];徐梅丹[19]、牟占生[20]、周红春[21]、吴东醒[22]基于不同平台构建了混合学习模式;白文倩等人提出了基于资源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过程,并基于课程开展了教学设计;[23]罗九同对SPOC进行了剖析;[24]邢晓春对美国高校混合学习课程进行了介绍及特点分析[25]。纵观实践研究,近年对于混合学习模式构建呈现多样化,随着不同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混合学习有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但大部分研究在理论推演的过程中,简单地通过模式的构建提出相应策略,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使用准实验研究,缺乏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方法的使用。
教学要素研究方面,围绕学生开展的研究较多,也有部分研究围绕教师和教学环境展开探讨。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卓进等人认为混合学习趋势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26];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杜世纯分析了对混合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27],章木林通过混合合作学习提出了有效开展混合合作学习的建议[28],赵国栋等分析了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29];从学习环境的角度,王国华通过研究混合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提出了提升混合学习效果的策略[30],杜星月基于混合学习构建了混合式学习空间[31];从教学要素的角度而言,混合学习更加关注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这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混合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环境而言具有复杂性,深入探究混合学习环境对提升混合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6.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中的核心词汇,是对该文献研究内容的概括和凝练[32]。中心性不仅仅与频次相关,同时与其他节点的联系也有相关性,中心性越高,说明了该节点在该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33]。因此,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表3所示,选取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前28个关键词。
对收集到的有效文献基于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出混合学习研究文献关键词网络聚类图,如图4所示。可见关键节点混合学习是整个关键词网络中的中心点,图中明显的聚类分别是混合式学习、混合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影响因素、MOOC、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环境,同时混合学习特征分析、电子书包、BYOD、教学能力发展、网络教学平台也成为较为明显的聚类,印证了对混合学习进行内容分析时的研究结论,即混合学习更为关注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
Citespace可以通过突现词来表示研究的前沿。通过Timezone View视图,得到混合学习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如图5所示。在2008年和2009年更多的关注混合学习基础研究,2010年至2012年研究主要体现在实践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方面,2015年和2016年混合学习研究主要体现在MOOC、SPOC、翻转课堂、微信公众平台方面。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可以看出,2017年以后突现关键词“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任务价值”,由此可见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趋向于混合学习的本元性问题和对混合学习价值的理性探索,即进一步挖掘如何通过混合学习真正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育大数据”“深度学习”“学习分析”关键词的突现表明,大数据时代充分挖掘教育大数据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习分析技术在混合学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由此可以初步推断,2008年至2018年间混合学习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对混合学习基础研究(理论)的探讨到教学应用,从应用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深入探究混合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其价值。初步推断,其今后的研究趋势将更加关注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深度学习与混合学习的融合。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论:
1.研究混合学习的价值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混合学习依然是研究热点。研究文献依然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混合学习尚未发展成熟,仍然需要深入探讨。通过核心期刊载文数量、核心研究机构分布和核心研究作者发文影响力的分析,发现了高度关注混合学习的期刊、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后继研究者可以通过追踪相应的核心刊物、核心研究机构和具有研究影响力的研究者的相关文献,及时掌握混合学习研究进展,从而更精准、深入地开展研究。
2.混合学习研究的现状
当前混合学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混合学习理论研究、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混合学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在混合学习资源建设以及混合学习教学要素的探讨方面较为欠缺。通过对混合学习研究的内容分析发现,当前混合学习在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教学要素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一,混合学习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融合教育教学相关理论,既要继承经典教育理论,又要依据混合学习自身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在研究中回归学习的本源问题,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探讨混合学习。
其二,混合学习相关的资源建设有待深入挖掘。这些资源不仅仅包括线上资源,也包括线下资源。如何优化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混合学习在线资源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如何从现有的在线资源中选择更加适合混合学习的资源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到混合学习过程中?
其三,混合学习应用范围不应局限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随着STEAM教育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其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基于现实问题对跨学科知识的混合。因此,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应该重视混合学习的探究。除此之外,在企业培训和成人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混合学习的优势也值得深入研究。
其四,混合学习不仅仅要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学”,还要从教师角度探究如何“教”。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活动,尽管当前混合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但是在混合学习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3.混合学习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通过高频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混合学习研究热点是混合学习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混合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混合学习环境的研究、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
混合学习研究从迅速发展阶段逐步进入稳定阶段,回归到理性认识混合学习,从学习的本源出发探究混合学习的价值所在,后续研究可以从学习发生的机制出发、从认知角度出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究混合学习的真正价值。依托学习分析技术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混合学习资源、改善混合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混合学习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学习范式。本研究对当前混合学习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可以为混合学习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参考。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只关注了国内混合学习核心期刊中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忽视了发表在国外期刊以及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样本具有局限性,后续研究可将国内外混合学习的核心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可视化软件工具本身存在一定不足,对与相近关键词和同义词无法进行智能合并等,后续研究可以通过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分析加以人工合并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可视化分析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1] 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5):30-31.
[2] 陈建钢.国人对“慕课”认识的六大误区[EB/OL]. (2014-06-25)[2019-01-11].http://www.ict.edu.cn/forum/huiyi/n20140625_14540.shtml.
[3] 肖婉,张舒予.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7):27-33.
[4] 李小霞.近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27-28.
[5] 胡德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基于CNKI 2007—2016年文献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3):78-92.
[6]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50.
[8] 张丽.工作场所的混合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5):121-124.
[9] 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1-27.
[10] 刘震,张岱渭.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99-106.
[11] 侯建军. 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108-111.
[12] 武希迎.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电声系统》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3):44-48.
[13] 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8-62.
[14] 赵兰清.混合培训模式在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21-23.
[15] 天嵩,魏启荣.混合云模式下移动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以微信公众平台下阿拉伯语课程学习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4(6):103-110.
[16] 韓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53-59.
[17] 白倩,张舒予,沈书生.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07-115.
[18] 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53-59.
[19] 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6-42.
[20]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3-80.
[21] 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1.
[22] 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5):72-75.
[23] 白文倩,李文昊,陈蓓蕾.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42-47.
[24] 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7):18-25.
[25] 邢晓春.美国高校混合学习课程介绍及特点分析——以Ualbany Suny的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2(7):29-33.
[26] 卓进,蔡春.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未来教师——慕课时代的教师分流、转型与教师教育思考[J].高教探索,2015(4):105-110.
[27] 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6):88-94.
[28] 章木林.学习者积极互赖、自主学习能力和混合合作学习满意度的交互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86-92.
[29] 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101-104.
[30] 王国华.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知识共享的提升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9):24-28.
[31] 杜星月,李志河.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6):34-40.
[32] 黄冠,刘倩倩.国内微视频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14-18.
[33] 甘宁.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热点可视化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8):140-142.
(责任编辑:杨 波)
关键词:混合学习;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13-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03
混合学习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在美国掀起研究热潮。2003年,祝智庭教授首次阐述了混合学习[1],至此混合学习在教育技术领域引起关注。21世纪初期,国内混合学习的研究集中在对概念、内涵、特点的探究以及对国外混合学习的探析。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两位教授创建全球第一门慕课课程[2]。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迅速发展的在线学习资源为混合学习再一次插上了翅膀。因此,分析混合学习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混合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工具
利用传统文献计量法,从文献数量、文献来源和核心作者三方面对2008—2018年10年间国内教育技术学核心学术期刊上关于混合学习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对文献研究趋向作客观量化的描述,并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揭示混合学习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2.研究对象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混合学习”或含Blended Learning为主题设置为模糊检索,发表时间设置为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7日,文献来源设置为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苏高教+中国高教研究,并设置为精确检索,检索到文献共计239篇。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终获得159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过程
首先,对文献进行梳理。通过统计文献来源和文献作者,分析混合学习的纵向研究趋势以及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其次,基于内容分析法,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159篇文献划分内容分析类目,然后进行客观内容评判,最终形成5个一级类目和15个二级类目;最后,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分析混合学习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
二、研究过程与分析
1.混合学习文献数量分析
肖婉等通过搜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混合学习研究进行了量化分析,依据发文数量将混合学习大致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1—2005),起步阶段(2006—2009),迅速发展阶段(2010—2014)[3]。本研究关于混合学习发展阶段的分类与该研究大致相同。自2008年在线教育再一次掀起热潮,在线资源的发展引起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2008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以混合学习为主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2018年的文献统计尚不完全,所以在图表中看到是下降趋势。事实上,根据预测,2018年总文献不少于2017年文献。从2008—2014年,每年核心文献在10篇左右。2015年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近几年混合学习依然是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从整个研究趋势上来讲,对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处在不断深化的进程当中。
2.核心来源期刊分析
对文献来源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研究者通过追踪这些期刊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研究者及时准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4]。
如图2所示,从159篇论文样本的10种期刊分别载文的数量上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对于混合学习的载文量达到了该研究领域总载文量的64%。由此可见这些核心期刊载文过程中对于研究主题的关注度。
3.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分析核心研究机构,能够体现对于混合学习领域研究实力的强弱,研究实力进一步反映研究队伍的强弱。为了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本研究只对所选核心期刊中的文献研究机构进行统计。 如图3所示,将在核心期刊发表5篇以上混合学习论文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共有12所高校,其中有10所师范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均超过10篇,是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4.核心研究作者分析
通过发表文献数量以及被引频次分析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而实现对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跟踪研究[5]。对核心期刊发文量不少于2篇的学者进行统计,共计12人。对每篇文章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最后計算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该指标能够间接表明在混合学习研究领域该研究者的影响力。例如,对篇被引用频次较高的研究作者彭绍东的相关文献进行追踪,可以发现该学者对混合式协作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彭绍东、张立国、胡钦太、林晓凡、孙众、陈建钢及唐烨伟都是截至目前篇被引频次大于10的混合学习研究者。详见表1。
5.混合学习研究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属于定量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进行梳理从而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揭示和挖掘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和把握[6]。通过梳理研究样本,以每一篇独立文献为分析的基本单元,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内容以研究范畴编码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实践成果、教学要素研究和其他6个一级类目。依据每篇文献的研究情趣,对一级类目下细分出二级类目,以便对文献研究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把握。通过编码和统计,得到如表2所示编码体系及其结果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8—2018年我国混合学习的研究集中在混合学习基础研究和混合学习实践成果方面,尤其是对于混合学习模式、模型构建应用的研究占总样本的20.8%,对于混合学习内涵、基础理论的研究占总样本的13.8%,混合学习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占总样本的10.1%。
具体来讲,在基础研究方面对混合学习相关理论和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彭绍东对混合式协作学习进行了阐述[7],张丽对工作场所的混合学习进行了研究[8],吴南中对混合学习空间进行了研究[9]。混合学习基础研究领域是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关注点并非简单地对混合学习基本概念的阐述,而是对混合学习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但是在混合学习基础研究中缺乏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基本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度探讨的研究。
应用研究方面,对于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相对而言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在大学课程教学中面向的课程基本集中在公共课程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方面,如刘震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混合学习教学实践[10],侯建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混合学习应用研究[11],武希迎基于混合学习对教育电声系统课程进行了设计[12],柯清超对混合学习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究[13],赵兰清将混合学习应用于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开展了研究[14]。混合学习在教师培训和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相比之下,随着STEM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关注度的提升,混合学习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也应当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在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领域对于混合学习的应用研究依然相对匮乏。
资源建设方面,总体而言,2008—2018年,在混合学习研究领域对于资源建设的关注度较低,核心期刊论文刊载只占6.9%。田嵩等人搭建了混合云模式下的移动学习环境,并应用于阿拉伯语课程中[15];韩中保等人阐述了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新概念并提出了设计原则[16];白倩等人构建了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17]。开发和选择适合开展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混合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混合学习的前提,对于资源建设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践成果方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部分研究开展了基于混合学习的案例分析,少部分研究针对混合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例如,尹合栋运用教学相关理论设计出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18];徐梅丹[19]、牟占生[20]、周红春[21]、吴东醒[22]基于不同平台构建了混合学习模式;白文倩等人提出了基于资源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过程,并基于课程开展了教学设计;[23]罗九同对SPOC进行了剖析;[24]邢晓春对美国高校混合学习课程进行了介绍及特点分析[25]。纵观实践研究,近年对于混合学习模式构建呈现多样化,随着不同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混合学习有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但大部分研究在理论推演的过程中,简单地通过模式的构建提出相应策略,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使用准实验研究,缺乏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方法的使用。
教学要素研究方面,围绕学生开展的研究较多,也有部分研究围绕教师和教学环境展开探讨。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卓进等人认为混合学习趋势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26];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杜世纯分析了对混合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27],章木林通过混合合作学习提出了有效开展混合合作学习的建议[28],赵国栋等分析了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29];从学习环境的角度,王国华通过研究混合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提出了提升混合学习效果的策略[30],杜星月基于混合学习构建了混合式学习空间[31];从教学要素的角度而言,混合学习更加关注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这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混合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环境而言具有复杂性,深入探究混合学习环境对提升混合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6.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中的核心词汇,是对该文献研究内容的概括和凝练[32]。中心性不仅仅与频次相关,同时与其他节点的联系也有相关性,中心性越高,说明了该节点在该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33]。因此,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表3所示,选取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前28个关键词。
对收集到的有效文献基于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出混合学习研究文献关键词网络聚类图,如图4所示。可见关键节点混合学习是整个关键词网络中的中心点,图中明显的聚类分别是混合式学习、混合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影响因素、MOOC、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环境,同时混合学习特征分析、电子书包、BYOD、教学能力发展、网络教学平台也成为较为明显的聚类,印证了对混合学习进行内容分析时的研究结论,即混合学习更为关注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
Citespace可以通过突现词来表示研究的前沿。通过Timezone View视图,得到混合学习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如图5所示。在2008年和2009年更多的关注混合学习基础研究,2010年至2012年研究主要体现在实践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方面,2015年和2016年混合学习研究主要体现在MOOC、SPOC、翻转课堂、微信公众平台方面。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可以看出,2017年以后突现关键词“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任务价值”,由此可见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趋向于混合学习的本元性问题和对混合学习价值的理性探索,即进一步挖掘如何通过混合学习真正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育大数据”“深度学习”“学习分析”关键词的突现表明,大数据时代充分挖掘教育大数据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习分析技术在混合学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由此可以初步推断,2008年至2018年间混合学习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对混合学习基础研究(理论)的探讨到教学应用,从应用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深入探究混合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其价值。初步推断,其今后的研究趋势将更加关注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深度学习与混合学习的融合。
三、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论:
1.研究混合学习的价值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混合学习依然是研究热点。研究文献依然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混合学习尚未发展成熟,仍然需要深入探讨。通过核心期刊载文数量、核心研究机构分布和核心研究作者发文影响力的分析,发现了高度关注混合学习的期刊、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后继研究者可以通过追踪相应的核心刊物、核心研究机构和具有研究影响力的研究者的相关文献,及时掌握混合学习研究进展,从而更精准、深入地开展研究。
2.混合学习研究的现状
当前混合学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混合学习理论研究、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混合学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在混合学习资源建设以及混合学习教学要素的探讨方面较为欠缺。通过对混合学习研究的内容分析发现,当前混合学习在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教学要素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一,混合学习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融合教育教学相关理论,既要继承经典教育理论,又要依据混合学习自身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在研究中回归学习的本源问题,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探讨混合学习。
其二,混合学习相关的资源建设有待深入挖掘。这些资源不仅仅包括线上资源,也包括线下资源。如何优化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混合学习在线资源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如何从现有的在线资源中选择更加适合混合学习的资源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到混合学习过程中?
其三,混合学习应用范围不应局限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随着STEAM教育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其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基于现实问题对跨学科知识的混合。因此,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应该重视混合学习的探究。除此之外,在企业培训和成人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混合学习的优势也值得深入研究。
其四,混合学习不仅仅要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学”,还要从教师角度探究如何“教”。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活动,尽管当前混合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但是在混合学习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3.混合学习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通过高频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混合学习研究热点是混合学习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混合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混合学习环境的研究、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
混合学习研究从迅速发展阶段逐步进入稳定阶段,回归到理性认识混合学习,从学习的本源出发探究混合学习的价值所在,后续研究可以从学习发生的机制出发、从认知角度出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究混合学习的真正价值。依托学习分析技术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混合学习资源、改善混合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混合学习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学习范式。本研究对当前混合学习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可以为混合学习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参考。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只关注了国内混合学习核心期刊中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忽视了发表在国外期刊以及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样本具有局限性,后续研究可将国内外混合学习的核心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可视化软件工具本身存在一定不足,对与相近关键词和同义词无法进行智能合并等,后续研究可以通过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分析加以人工合并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可视化分析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5):30-31.
[2] 陈建钢.国人对“慕课”认识的六大误区[EB/OL]. (2014-06-25)[2019-01-11].http://www.ict.edu.cn/forum/huiyi/n20140625_14540.shtml.
[3] 肖婉,张舒予.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7):27-33.
[4] 李小霞.近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27-28.
[5] 胡德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基于CNKI 2007—2016年文献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3):78-92.
[6]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50.
[8] 张丽.工作场所的混合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5):121-124.
[9] 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1-27.
[10] 刘震,张岱渭.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99-106.
[11] 侯建军. 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108-111.
[12] 武希迎.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电声系统》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3):44-48.
[13] 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8-62.
[14] 赵兰清.混合培训模式在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21-23.
[15] 天嵩,魏启荣.混合云模式下移动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以微信公众平台下阿拉伯语课程学习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4(6):103-110.
[16] 韓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53-59.
[17] 白倩,张舒予,沈书生.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07-115.
[18] 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53-59.
[19] 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6-42.
[20]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3-80.
[21] 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1.
[22] 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5):72-75.
[23] 白文倩,李文昊,陈蓓蕾.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42-47.
[24] 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7):18-25.
[25] 邢晓春.美国高校混合学习课程介绍及特点分析——以Ualbany Suny的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2(7):29-33.
[26] 卓进,蔡春.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未来教师——慕课时代的教师分流、转型与教师教育思考[J].高教探索,2015(4):105-110.
[27] 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6):88-94.
[28] 章木林.学习者积极互赖、自主学习能力和混合合作学习满意度的交互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86-92.
[29] 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101-104.
[30] 王国华.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知识共享的提升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9):24-28.
[31] 杜星月,李志河.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6):34-40.
[32] 黄冠,刘倩倩.国内微视频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14-18.
[33] 甘宁.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热点可视化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8):140-142.
(责任编辑: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