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g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是一位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当他平定南方后,汉光武帝刘秀非常赏识他。由于刘秀对他的重用和礼遇,加上他名震遐迩的辉煌战绩,再立功劳的不朽之心,重征沙场的求战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当兵的怎能不打仗呢?他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所以,马不卸鞍,兵不除甲的他,“还月余,会匈奴、乌桓人寇扶风,援于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7年),乃将三千骑出雁门、代郡、上谷障塞征讨,因乌桓闻讯撤离,无功而还。”
  一个战士,以效死于疆场勉励,自是其勇气的表现,但总是要求披挂出征,总是舍我其谁,非我不可地要挑重担,这当然也是值得肯定。但别的将帅会怎么看?何况,扶风之战,你老人家扑空而归,也并不体面啊!看来,马援不太懂得中国的这句俗话,“见好就收”,凡事皆应适可而止的道理。对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讲,尤其不宜过于逞强行事。于是,这位老将军就尝到了他这种过于自信、自负、自满的苦果。
  建武二十四年,他六十二岁,连汉光武帝都认为他不可能率军出战了。做一件事,明知其不可能,还要勉强去做,强不可能为可能,这就是执,而偏执别扭的结果,通常事与愿违,不会取得成功的。
  老,就得服老,他完全用不着逞强,更不该认为除了他,地球就不转了。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是许多英雄一世的老人,不早早给自己画一个圆满句号的悲剧。也是力不胜任,犹要強撑,想不认输,却偏偏输了的典型例子。
  他挂帅出征,兵进湘中,在进军途中失利,败于壶头,几不得脱,栽了一世英名。
  光武帝当然很恼火,不派你去,你争着要去,派了你去,又未给我争气。打败仗是你,用错将是我。于是打发虎贲中郎将梁松,他的驸马爷去收拾残局。“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病卒,松宿怀不平,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于是,这位曾经头脑清醒,应对得体,知事明理,深谙兵法的将军,因最后的过于自执,不识时务,得到的是一个死无丧身之地的结果。
  孔夫子有一次带着他的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在鲁桓公的祀庙里,看到了一具祭器。便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东吗?这叫欹器。你们拎一桶清水来,倒进去试一试看。当这器具里不装水的时候,它是倾斜的,站不稳的;当这器具里水装到中间的时候,它就端端正正地立住了;当这器具装满了水的时候,它就必然要倾覆歪倒了。他的弟子如他所说的试了一下,果然如此。孔夫子叹了一口气,然后对学生们讲:你们看明白了没有?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满而不覆的呀!在《荀子·宥坐》里,原文是这样的: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顾谓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一·将帅贪功》里,也曾谈到伏波将军马援这次威风扫地的壶头之厄,他认为,所以发生这样不知进退,求好反败的终身之憾,就是“以功名为心,贪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
  看来,任何一个人,为了避免出现那种欹器“满而覆”的悲剧,洪迈的“知止自敛”四字,倒不失为一剂良方,肯定是很有用的。
  林冬冬荐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国文千字文》
其他文献
一天,两只小猴在路上相遇,他们相约去磨坊玩耍。到了磨坊,见老驴正在慢腾腾地拉磨,便跟老驴说:“驴叔,您歇会儿,我们帮您拉会儿。”  小猴甲先拉磨,他越拉越兴奋,一边做鬼脸,一边做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动作,惹得一脸严肃的老驴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小猴乙开始拉磨时,也挺兴奋的。可是,不久他便感到这活儿太枯燥了,便对老驴说:“驴叔,您整天在这里拉磨,不感到枯燥吗?”  “枯燥啊!但有什么办法呢,总得要干活的
期刊
有段日子了,在驾车去单位的北沿公路上,总能遇见一位低着头、似半身不遂、拖着地艰难走路样子的男人。瞧着,他年龄不大,最多四十出头。时间长了,便引起我和妻子的关注。妻子说:“他可能是中风落下的后遗症,在慢慢锻炼身体。”我说:“有可能。他这样天天坚持,迟早一天会恢复的。  总在早晨这个点,与他“插肩而过”,而每次遇见他,我心里就在不停地为他打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这时,脑海里便会自然地流淌着零点乐队
期刊
钱理群在回答《博客天下》关于“你对学生孔庆东的看法”之问时,感慨说,“(他的观点所产生的)争议,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一个时代的问题,就是观点越激烈越偏颇,反而越受欢迎。”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激烈越偏颇”的东西越受欢迎?这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人脑神经的某种普适性的激发机制?  先来看看另一幕场景。猴年春节前夕的“世纪寒潮”中,有一则“国际新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满屏晒雪帖,以气死汪峰的速度登上了
期刊
狄青,字汉臣,北宋时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出身贫寒,16岁时,因替与人斗殴的哥哥顶罪,被“逋罪入京,窜名赤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狄青的命运却就此反转,最后竟官至枢密使。然而,树大招风,此后的狄青就开始走背字儿了,直至郁郁而终。细览狄青跌宕起伏的一生,时也,命也?令人感慨。  《宋史》狄青传中说,狄青“善骑射”,“初隶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年,元昊反叛,狄青被派往宋夏前线。  狄青作战勇敢
期刊
读中国近代史不是一件让人感到轻松的事情。一败二败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三败于东瀛小国日本,四败于八国联军,不断割地赔款丧失国权,国家民族不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洞里向下沉沦而不知伊于胡底……反思之中,缺科学缺技术缺文化缺坚船利炮固然都不错,但归根结底关总的原因是:满朝君臣,无一人才。  从最高统治者说起吧。历史证明,从中世纪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并非不可通过内部的改革而实现,但必须有雄才大略的
期刊
近年来“天价×”的新闻满天飞,先有青岛的“天价虾”38元一只,后有哈尔滨的“天价鱼”398元一斤,又听说某地旅游区窜出了一匹“天价马”,“骑马1元”按秒算。这才知道,久不看的《动物世界》中,竟然连日常天天见的一些动物的身价也已经涨到天上去了。  每一个“天价×”出现,必会掀起轩然大波。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热炒,键盘党十指纷飞口诛笔伐,街坊里巷屁民更是茶余饭后数落抱怨,指责店家不良的有之,批评地方保护的
期刊
所谓“丑话”,即一些让人难听、难受、难堪的话。人际交往中,人们大多以和为贵,彼此尊重,互相体谅,尽量不说“丑话”。但有时,“丑话”又不能不说。  比如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要“红红脸、出出汗、咬咬耳、扯扯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是一个适合说“丑话”的场合。再比如商务谈判,对未来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方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也得“丑话说在前头”,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防患于未然。那么如何才能把“丑话”
期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话是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演变过来的,几乎成了至理名言。这种“演变”犯了“真理再向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之忌,远没有原话来得贴切。即使被称为“圣贤”的也依然是人,照样不能摆脱“孰能无过”的定数。在儒家的谱系中,孔子为圣,孟子为贤;日后孔子成了至圣,孟子升格为亚圣。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也都有时代的局限与人性之弱点。如果认定他们完美无缺,也
期刊
看到这标题,可别误认为在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异想天开去嵩山九华山找个大侠论剑比武。不是的。只是听一位中文系学弟告知“如今文科生就业特难”,他们三五名毕业班同学走了几家大型招聘会都空手而归,遭冷眼呢,“真是一身武功没处发挥”。于是就想论说一番咱文科生的“武功”。  处处没好脸,家家闭门羹,我对文科学弟的遭遇无限同情。只是很清楚,此时此地,同情有何用哉,要在提供门道。手头无岗位,市场缺人脉,具体门道
期刊
常听人说不送礼寸步难行,原以为这是普通百姓的烦恼,想不到曾国藩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清同治三年(1864)三月十四日,曾国藩派往北京送奏折的人回到安庆,带回一大包京报,在正月二十三日的邸钞上,发布了京察消息(顺治十年即1653年,清朝开始实行京察“大计”,对各地官员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注),共评出十个省部级以上优秀公务员,其中京官五个,地方官五个,京官是恭亲王奕和四个军机大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