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上好地理课,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键词】中学地理 提高能力 形成观念
如何上好地理课,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指导初二学生顺利通过地理会考。怎样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探讨并和课堂教学的体会,下面就这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1.高屋建瓴把握课标,宽严适当落实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
毋庸置疑,地理教科书是教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和会考复习的基本载体。我的体会是,要有效地使用教科书达到地理会考复习的预期,前提是地理老师要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初中地理会考的命题依据。地理教师开始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认准方向,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研读《课标》,只有教师心中有数了,学生才可能听个明白,学到扎实又具体的地理知识。在《课标》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1 明确内容。
学习《课标》时首先要理解、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特别要注意将笼统的课标分解细化明确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教学任务。如《课标》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这里的"知道"就较笼统,到底要学生知道多少,教师就应该对类似这样的地方进行明确化处理。如:
①记住六大板块的空间分布并会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写它们的名称;
②记住板块构成的特点;
③结合"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理解并记住板块运动的特点;
④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几个自然现象等。
又如《课标》中"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可以明确为: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课标》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里的"概况",可以明确为:河流总特征、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主要地形区、流经省区、上中下游分段和各段特征、主要支流……等。
1.2 把握尺度
知道了要教什么,还必须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注意把握好《课标》的尺度,即把握好《课标》要求的广度和深度。既不要随意扩大加深,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课标》的要求,造成学生的知识缺漏。如《课标》中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笔者依据教学经验,将这里做了具体化要求:
①在空白世界地图上正确填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②在空白地图上正确找出并填写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南美洲与北美洲三条大洲分界线等。
1.3 提升认识
反思是提升认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思。可以借助对往年市级地理会考试卷的研究、反思,提升对《课标》的认识。在感悟会考,体验经典的同时,充分利用会考对教与学的良好导向作用,理解命题者对《课标》的理解,再遇到教材处理中的诸如该补充多少、该深化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时,就会心中有数、充满自信。如《课标》指出:"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结合这几年的会考情况,笔者就将此处确定为: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缓坡七种地形部位。
2.运筹帷幄实施教学,深入浅出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结构与形式,并以一种最佳的呈现顺序去安排这些知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授课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时依据《课标》把握好要求既要紧扣教材,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教师为了使教材更适合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就有必要对课本进行处理,对这个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做个再加工。
2.1 优化重组
教材该如何优化处理才能更为有效?在操作中,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因地、因时、因学生学情制宜,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不仅要注意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还特别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按学生认知的情绪、兴趣、需要、经验、能力等因素重组教材,使学生愿学、乐学、有效的学,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如七年级上册的教材顺序是: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顺序是相反的: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疆域。这样做的意图和优点,一是《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本学年的难点,将本节提前到新学年课本的开篇位置,是为了利用同学新学期新希望的良好心愿和上一节地理学习准备课教育后的好状态突破难点;二是教学方法得当,难点容易突破,及时把握和运用这难得的好教材,培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成就感和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建立信心,最难的都过了还有什么可怕的!重组后的教材,将难点推后,将最难点推至最后,即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又兼顾到初一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优化重组后的教材,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2.2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仅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更是地理教师维系课堂有效教学必要形式。本文所例举的诸如"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无一不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的。
做好师生互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此外,师生互动面要扩大,尽可能使学生在更大层面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王郁森;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08期
[2] 欧学会;中学地理教学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 提高能力 形成观念
如何上好地理课,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指导初二学生顺利通过地理会考。怎样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探讨并和课堂教学的体会,下面就这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1.高屋建瓴把握课标,宽严适当落实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
毋庸置疑,地理教科书是教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和会考复习的基本载体。我的体会是,要有效地使用教科书达到地理会考复习的预期,前提是地理老师要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初中地理会考的命题依据。地理教师开始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认准方向,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研读《课标》,只有教师心中有数了,学生才可能听个明白,学到扎实又具体的地理知识。在《课标》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1 明确内容。
学习《课标》时首先要理解、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特别要注意将笼统的课标分解细化明确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教学任务。如《课标》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这里的"知道"就较笼统,到底要学生知道多少,教师就应该对类似这样的地方进行明确化处理。如:
①记住六大板块的空间分布并会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写它们的名称;
②记住板块构成的特点;
③结合"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理解并记住板块运动的特点;
④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几个自然现象等。
又如《课标》中"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可以明确为: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课标》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里的"概况",可以明确为:河流总特征、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主要地形区、流经省区、上中下游分段和各段特征、主要支流……等。
1.2 把握尺度
知道了要教什么,还必须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注意把握好《课标》的尺度,即把握好《课标》要求的广度和深度。既不要随意扩大加深,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课标》的要求,造成学生的知识缺漏。如《课标》中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笔者依据教学经验,将这里做了具体化要求:
①在空白世界地图上正确填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②在空白地图上正确找出并填写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南美洲与北美洲三条大洲分界线等。
1.3 提升认识
反思是提升认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思。可以借助对往年市级地理会考试卷的研究、反思,提升对《课标》的认识。在感悟会考,体验经典的同时,充分利用会考对教与学的良好导向作用,理解命题者对《课标》的理解,再遇到教材处理中的诸如该补充多少、该深化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时,就会心中有数、充满自信。如《课标》指出:"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结合这几年的会考情况,笔者就将此处确定为: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缓坡七种地形部位。
2.运筹帷幄实施教学,深入浅出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结构与形式,并以一种最佳的呈现顺序去安排这些知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授课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时依据《课标》把握好要求既要紧扣教材,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教师为了使教材更适合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就有必要对课本进行处理,对这个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做个再加工。
2.1 优化重组
教材该如何优化处理才能更为有效?在操作中,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因地、因时、因学生学情制宜,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不仅要注意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还特别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按学生认知的情绪、兴趣、需要、经验、能力等因素重组教材,使学生愿学、乐学、有效的学,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如七年级上册的教材顺序是: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顺序是相反的: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疆域。这样做的意图和优点,一是《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本学年的难点,将本节提前到新学年课本的开篇位置,是为了利用同学新学期新希望的良好心愿和上一节地理学习准备课教育后的好状态突破难点;二是教学方法得当,难点容易突破,及时把握和运用这难得的好教材,培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成就感和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建立信心,最难的都过了还有什么可怕的!重组后的教材,将难点推后,将最难点推至最后,即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又兼顾到初一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优化重组后的教材,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2.2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仅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更是地理教师维系课堂有效教学必要形式。本文所例举的诸如"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无一不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的。
做好师生互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此外,师生互动面要扩大,尽可能使学生在更大层面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王郁森;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08期
[2] 欧学会;中学地理教学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