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曾有过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燕大被列为全亚洲最好的两所基督教大学之一,燕大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攻读学位,这是今天连北大、清华毕业生也享受不到的优遇
  书名:《燕京大学1919-1952》
  作者: 陈远 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7月
  在英国《泰晤士报》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以第35名超过北大(46名)和清华(52名);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五百强排名中,北大、清华和港大同列在第151200名的区间内,低于名列101150名的台湾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甚至在和港台地区的比较中都落了下风。
  由这两则新闻,我联想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这所1919年建校、1952年消亡的大学,在成立九年之后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928年,“美国加州大学对亚洲高等院校的学术水平进行调查,燕大被列为全亚洲最好的两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并认定燕大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攻读学位”。这是今天连北大、清华毕业生也享受不到的优遇。也正是在1928年,后来鼎鼎大名的哈佛—燕京学社成立,燕大虽然消失了61年,哈佛—燕京学社至今仍然是国际汉学重镇。今天教育界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
  专注于知识分子研究的谢泳认为:“中国在20世纪初和西方接触时,有三件事的转型是完成得非常成功的……一件是现代大学制度。”燕京大学的迅速崛起和学术成就,正是因为它一开始就建立在领导人(以校长司徒雷登为首)的先进治校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上。这些理念包括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这也正是从13世纪初的巴黎大学肇始以来,西方大学赖以发展的一贯的精神内核。当时,燕京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大学,但“燕大的基督化氛围更多靠的是司徒雷登和教师们与学生之间的个人交往和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环境熏染和精神影响”。正是独立于教会和政府的自由,使燕大的学术氛围如沐春风,在抗日战争前的短暂安定中迅速繁荣,蔚为大观。
  当年燕大的学术氛围,当然还离不开校长(后改任校务长)司徒雷登的苦心经营与一批名师的合力鼓呼。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周作人、钱穆、冯友兰、郑振铎、朱自清、洪业、赵紫宸、吴文藻、冰心等,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声名赫赫的学者、作家,都曾在燕大授课,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培养了一批传承学术火种的人才。他们的成就,仍然让后辈学人高山仰止。
  读《燕京大学1919-1952》,印象最深的是司徒雷登在1939年圣诞节前写给燕大教职员的孩子们的一封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年的耶稣圣诞节眼看就快要到了,我为了要欢迎你们在圣诞节那天到我家来聚会,特意托我的几位朋友来帮助我筹备这个盛会。希望你们和爸爸妈妈商量,请他们准许你们那天能够到会参加。你们如果决定前来,请把你们的名字填在下面所附的回条上,于12月10日前送交校长办公室处转给我,以后我要根据你们的回条预备茶点,发请帖正式来请你们,并告诉你们开会的时间。敬祝你们活泼快乐。—你们的朋友司徒雷登”难怪冰心在《司徒雷登校务长的爱与同情》一文中亲昵地称呼他为“我们的司徒校务长”。今天连毕业典礼致辞都要秘书代劳的大学校长们,大概是不屑给小朋友们写这样一封邀请函的。这正是行政化了的高校校长们的权力傲慢,因这样的傲慢,他们不自觉地丧失了自己的爱与同情。
  1952年,在对知识分子的权力傲慢中,燕京大学消亡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在这场以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加速专业人才培养为表面理由的运动中,燕京大学被瓦解,各部分相继并入北大、清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一所享誉中外的著名大学从历史中消逝了。而作为“消亡”一幕的缩影,中国社会学家的摇篮—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也遭致了分崩离析的命运。中国大学的社会学和法学此后一度被取消,直至1978年才恢复。布尔迪厄对此有一针见血的评论:“社会科学即便仅仅描述事实与效果,即使仅仅揭示某些机制,它产生的效果也具有批判性。因此社会学的存在本身便是无法容忍的,任何专制政体从一开始便取缔社会学。他们要求的是实用社会学,这种社会学有助于调节矛盾和冲突,有助于使统治合理化。”(转引自谢泳《没有安排好的道路》)
  司徒雷登,这位将自己的一生与燕京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校长1962年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他在遗嘱里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于燕京大学。但直到2008年,他的骨灰才在多方努力下,从美国运回,安葬于中国杭州。这让我想起了野夫在《尘世·挽歌》中讲的一段故事:他在武汉大学作家班的一帮旧友想为武大老校长刘道玉塑一尊铜像,立在珞珈山下,竟被武大校方拒绝。野夫感叹道:“相信先生之伟岸,早已塑像于万千学子之心,而后世之武大,终将被先生之光芒所烛照也。”
  如今,在杭州半山安贤园内,司徒雷登简朴的墓碑上仅仅刻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简单的几个字。虽未如愿安息于燕京大学故地—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但相信天道人心,自有公论。陈远的这本燕京大学校史,也可拂去历史的尘埃,烛照后来人。
其他文献
一份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痴迷,带来一场以中国为基地的伟大社会试验,催生了一间著名的医学院,谱写了一部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土地上可堪载入史册的慈善大剧  1921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参加的一次典礼活动:“是日典礼极严肃,着学位制服参加列队者,约有一百余人,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罗氏演说甚好。”  这里的“典礼”指的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创办的协和医学院的开幕典礼,这
期刊
并非那些陈列的珍品成就了博物馆,各大博物馆历史本身,也是值得称道的传奇  今天的“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女神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视
期刊
42岁状元及第那一刻,也即猛醒并唾弃科举之时。转向实业,转向教育,转向慈善事业,开创出令孙中山自愧不如的事业,几百万人因此受惠….一个读书人的华丽转身,一代儒商的博大胸怀  1903年5月,日本大阪劝业博览会。一个拖着长长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的清国人忙碌穿梭其间。他八进博览会现场,参观了机械馆、工业馆、水产馆、通运馆等,对启迪未来的新技术、新产品,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他就是有“状元实业家”之称的
期刊
人人都爱慈善晚宴,但是成功举办一场晚宴,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  如果你邀请的明星不仅帮你吆喝,还切实地掏出真金白银,那么你的人品才算真正达到爆棚。  在美国,一些改写商业史的重要时刻往往是以高尔夫球场为舞台的。1901年安德鲁·卡内基就是在球道上同意把企业卖给J·P·摩根,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10亿美元的大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但在中国,人们却更喜欢通过请客吃饭来促成事情的进展。回想一下历史上
期刊
凭栏远眺,浦东流光溢彩的景色随着悸动的音乐,流转于精心调制的精美鸡尾酒之间,微风轻抚,微醺之后,仿佛此刻才真正感受到上海这座都市的魅惑之美  当我搭乘的计程车渐渐驶向北外滩码头,耳边的嘈杂也随黄浦江上吹来的阵阵轻风消散。不知不觉,眼前突然出现一片青翠的竹林,随风声沙沙作响,仿佛提前设定好的时间机器,将我带到了理想的世外桃源。此行的目的地到了,上海外滩悦榕庄。  伴随潺潺的流水声,穿过旋转玻璃门,迎
期刊
180年来,位于汝山谷的积家表厂不仅是守护高级钟表的圣地,更是一处创意勃发的宝地  赵薇一身黑色裙装优雅亮相,已经很难从她从容的举止中寻觅到刚出道时的稚气,结婚生子,当导演,不知不觉中,她在时间的注视下完成了自我的重塑,腕间Reverso Cordonnet Duetto女装丝链双面翻转高级珠宝腕表更为她平添魅力。这是2013年9月25日亚洲高级钟表展开幕日的现场,作为积家品牌大使,她和每一位热爱
期刊
中国的企业家几年换一个管理方式,根本原因就是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缺乏文明的自觉,总是想用各种各样的知识来替代文明,结果始终找不到方向,没有方向感  儒学支撑商业的历史被遮蔽  《中国慈善家》:“儒商”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对儒学似乎并无多大兴趣,在你看来,主要原因是什么。  秋风:现在大量的企业家,比如像王石他们这一代企业家,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教育的影响,对儒学基本没有
期刊
【编者按】2012年9月29日,在孔子诞生纪念日的次日,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驾鹤西行,享年95岁。有人称他是“中华最后一位堪为帝师的人物”。温家宝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在南怀瑾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南老生前极欣赏并委以金温铁路修建重任的徐永光先生,向本刊力荐此文,以飨读者。限于篇幅,本刊对原文进行了删节。  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
期刊
当其他央企基金会纷纷追逐着亮眼的捐赠成绩时,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却“放下身段”,亲自参与到乡村社区的建设  9月21日,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联合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等九家草根公益组织参展,他们都是致力于“乡村社区发展”的本土公益组织。展台呈现了这些组织的工作领域:生产、金融、文化、环境和治理,体现了“以社区为本”乡村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基本思
期刊
经济发展是把双刃剑。  它创造社会福利,但也会在其失去节制时,反过来伤害到公众利益。  这时,往往需要一些勇敢而响亮的声音,指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引起公众关注,从而促成大众的觉醒,新制度的形成  1870年至1920年,美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时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资本的力量毫无忌惮地掠夺着自然资源,垄断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石油、煤炭、钢铁、电信和铁路等。  被称为美国“镀金时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