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够与生活相脱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体验、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基于此,本文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作以分析探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导入;情境;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礎。”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说理课’”等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需要。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对现实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契合点进行充分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以充分彰显“生活化”教学理念,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一、取材现实生活,实现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其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特别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以此来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
在教授新课《创新改变生活》之初,我先是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了“智慧家庭”的宣传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待视频播放完毕,我对学生说道:“回到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中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在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同学们,‘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内容:“科技创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创新的殿堂。”这样,通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趣味话题,并以此来导入新课,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高度还原生活,实现情境创设生活化
只有将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场景或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抽象的道德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因此,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现象或热点问题来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与体会,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参与民主生活》这一框题的过程中,我立足现实生活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九年级学生小鹏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家非法经营的网吧,一些同学经常在课余时间泡在那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于是,小鹏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反映了这一情况。不久后,这家网吧被取缔了。你是怎样理解小鹏拨打市长热线电话这一行为的?如果你是小鹏,你还会采取哪些方式反映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此,通过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树立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形成,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向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拓宽教学空间,即通过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来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在教学完《共筑生命家园》这一框题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1.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对我国现阶段所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并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组成环保小分队,就校园的垃圾处理问题和绿化问题展开调查,并为校园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3.与小组成员利用周末的时间清扫道路上的垃圾,并向路人分发自己印制的环保宣传单。如此,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外延,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道德认知,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所在,从而以此来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和品格,这将有助于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且有效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穆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导入;情境;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礎。”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说理课’”等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需要。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对现实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契合点进行充分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以充分彰显“生活化”教学理念,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一、取材现实生活,实现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其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特别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以此来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
在教授新课《创新改变生活》之初,我先是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了“智慧家庭”的宣传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待视频播放完毕,我对学生说道:“回到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中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在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同学们,‘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内容:“科技创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创新的殿堂。”这样,通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趣味话题,并以此来导入新课,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高度还原生活,实现情境创设生活化
只有将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场景或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抽象的道德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因此,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现象或热点问题来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与体会,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参与民主生活》这一框题的过程中,我立足现实生活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九年级学生小鹏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家非法经营的网吧,一些同学经常在课余时间泡在那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于是,小鹏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反映了这一情况。不久后,这家网吧被取缔了。你是怎样理解小鹏拨打市长热线电话这一行为的?如果你是小鹏,你还会采取哪些方式反映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此,通过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树立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形成,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向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拓宽教学空间,即通过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来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在教学完《共筑生命家园》这一框题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1.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对我国现阶段所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并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组成环保小分队,就校园的垃圾处理问题和绿化问题展开调查,并为校园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3.与小组成员利用周末的时间清扫道路上的垃圾,并向路人分发自己印制的环保宣传单。如此,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外延,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道德认知,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所在,从而以此来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和品格,这将有助于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且有效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穆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