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视阈下隐性课程的本质及实施途径
  □新课程语境下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践
  □班级管理环境的隐性德育分析
  
  导读
  20世纪60年代末,“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课程领域的一场革命随即展开。从此,学习内容出现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同时课程领域中的研究也明显表现出两条线索之别。西方研究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我国有目的地研究隐性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也历经二十几载。时至今日,隐性课程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使课程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国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隐性课程研究是“继泰勒(R.W.Tyler)领导的早期‘科学化课程编制运动’和布鲁纳(J.S.Bruner)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之后课程领域的又一次革命。”隐性课程不仅成了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隐性课程已成为“教育论文中的一个公认的术语。”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化、再生性文化,它的类型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显在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其中,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在课程以外所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隐形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叫做正规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潜在性”。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虽然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技能、智力和自律精神,但学习毕竟是学生必须靠自己才能干的事情,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总是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还可能额外地接受特定的社会规范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的课程专家经过研究认识到,学生除了在课堂和教材中学习知识外,还受学校的集体生活、制度特征、学校氛围的影响。杰克逊在专著《教室生活》中认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得到升华。
  除潜移默化之外,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产生作用的深刻性——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因而作用深刻而持久;课程的非学术性——隐性课程就其内涵而言,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只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它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与显性课程划分的相对性——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可以互相转化。隐性课程以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对学生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小林宗作,这位巴学园的校长先生,“他的头发已经有些稀疏,前面的牙齿有的脱落了,但脸上的气色非常好。他的个子不算高,不过肩膀和胳膊都很结实,黑色的三件套西装已经旧得有些走了形,但穿在他的身上却显着非常整齐”。正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校长先生,听小豆豆把自己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娓娓道来。足足四个小时,校长先生“边听边笑着,点着头,有时候还问‘后来呢’”。在这四个小时的一笑一点头间,我感受到了一位校长对孩子发
人们对语文教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语文已经成为大众的语文。时下,常常有人这样“藐视”经典——  有人翻看语文课本后,喊:《背影》应该从课本中删除,理由是“情感不畅,文笔孱弱”,另有主人公“横穿路轨,有害安全”,对学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  又有人翻看语文课本,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定要删除,因其内容太血腥,太暴力,痛快倒是痛快,但学生们读了,要是学会了跟人“弄拳动刀”,其不是大大坏了社会治安
导言 品味十年    十年,一个时代;十年,一个节点。  十年沐风栉雨,十年筚路蓝缕。当岁月的车轮行进到了2010年,广东教育又走完一个十年的进程,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印记——  2001年,率先对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书本费和杂费(简称“两免”)制度,教育改革民生为重;2004年9月,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广州大学城校区正式启用,广州大学城惊艳登场;2006年
我市地处粤东山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近几年,我们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决心,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新装配工程、学校生活设备设施建设等五项硬件建设工程,实施了师德师风建设、名师建设、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行政班子建设、教研教改大众化、网络化等五项软件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了我市教育的水平,为创建教育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中国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落后。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说:“欲造杰出人才,根在基础教育。”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是有“黄金期”的:幼儿园小学阶段 ——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最佳时期;初中阶段——想
多少回,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路上探索寻觅,蓦然回首,我们认定了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幸福教育,行走在幸福的路上。因为我们共有一个虔诚信仰——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都有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能做幸福的人。  ——题记  幸福教育,是我校自2005年以来着力推进的素质教育校本实施模式。所谓幸福教育,就是立足于师生生活立场,尊重师生生命价值,引导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从而获得素质全面提
路过一叶知秋的美丽  荒凉的晓风残月  照亮一行温暖的足迹  洗尽铅华的眸子  被谁带走了一汪秋水  我用唇瓣  吻过忧伤的浮萍  朝圣路上  那句被风冻僵的誓言  成了一块磐石  蜻蜓在风中唱断没有记忆的来路  却忘记了命轮里一季又一季  悄然开放的  没有来路的葵花  我不是归人  只是路过    老 屋     打开一扇柴门  阳光与灰尘在屋顶与地面间舞蹈  斜挂的蜘蛛网垂下来  在我眼前 
六十年来,我们一直为广东教育鼓与呼;六十年来,我们总是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六十年来,我们分享着教师、学生的快乐、满足与忧思;六十年来,我们在教育政策宣传中从未缺席;六十年来,我们在多少鲜活的教育现场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5月28日,《广东教育》迎来了六十岁的生日。来自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各省市教育期刊社的社长、总编,全省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及嘉宾欢聚一堂,共贺《广东教育》创刊六十周年。中国
当前有些人一谈教师惩戒权就“色变”,认为是不可探讨的“雷区”,这是没有正视“惩戒”的观点。惩戒权是教师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正确地认识并行使惩戒权,以充分发挥惩戒的教育意义,成了现代社会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教师惩戒权的范围   教师惩戒权的内涵。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顾名思义,教师惩戒权是对品行有问题的学生
近年来,惠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达成教师待遇“两相当”、“普高”、“创强”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惠州市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教育内涵。从2009年起,在部分市直学校和县区学校确定现代学校制度试点,进行“去行政化”的实验,努力营造民主、高效、科学、创造、专业、特色的办学环境,回归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此项实验一年多来,收效显著。  一、四个先行,推进现代学校